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氮三乙酸根合铁(Ⅲ)络合物(FeⅢNTA)(在20.0℃、I为0.5mol·kg-1(NaClO4)及pH值1~2的条件下)对光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体系酸度的增加或激发光频率的增大,FeⅢNTA的光稳定性下降;游离的Fe(Ⅲ)存在会使FeⅢNTA的光稳定性增强;混配络合物的生成亦会使较低频率单色光照射下的FeⅢNTA稳定性下降.还讨论了本体系中FeⅢNTA的光致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了在新两性表面活性剂N-[N'-(羧乙基)-N'-(2-羟乙基)氨乙基]月桂酰胺钠盐(CEHEAELA)和十二醇氧乙醇聚氧乙烯23醚(Brij-35)存在下,铁(Ⅲ)与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的显色反应。在pH6.0~9.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Fe(Ⅲ)与O-NPF形成1:3的桔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80达1.40×10^L.mol^-  相似文献   

3.
在pH4.6的醋酸盐缓冲底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获得灵敏的Fe(Ⅲ)—槲皮素络合吸附波。铁浓度在1.0×10-7~1.0×10-5mol/L范围内与二阶导数波峰高成正比关系,检测下限为7.0×10-8mol/L。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组成为Fe(Ⅲ):Qu=1:1,条件稳定常数为1.7×106。  相似文献   

4.
用pH电位法研究了3-苯基偶氮-5-磺基水杨酸与过渡金属Cu(Ⅱ),Ni(Ⅱ),Co(Ⅱ),Zn(Ⅱ),稀土Nd(Ⅲ),La(Ⅲ)和Mo(Ⅵ)二元体系以及与Nd(Ⅲ)-EDTA混配体系在25℃,离子(ClO4^-1)强度为0.1mol·L^-1时的络合行为。用SCOGS或SCOGS2程序计算了体系中存在的各种络合质点的累积生成常数;并讨论了滴定曲线,络合物的稳定性及络合质点平衡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铁(Ⅲ)-9-(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CTMAB三元络合物的显色反应条件,在PH6.0-7.2的KH2PO4-NaOH缓冲体系中,铁(Ⅲ)与9(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形成1:4的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590nm,表观魔鬼洋吸光系数为1.72×10^5L·mol^-1·cm^-1,铁含量在0-6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络合物稳定,用于牛肝  相似文献   

6.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镧系元素离子Ce(Ⅲ)、Pr(Ⅲ)的二甲酸橙(简称XO)螯合物在水溶液及在N、N──二甲基甲酰胺(简称DMF)影响下热致变色规律,比较了DMF对Ce(Ⅲ)-XO、Pr(Ⅲ)-XO螯合物的溶剂效应.研究表明,随着DMF比例增大,体系变色温度逐步下降,热色性逐渐明显,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镧系元素螯合物热变色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离体根和根细胞质膜(PM)为材料,研究了加铁培养和缺铁条件下EDTA-Fe^3+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NR)各自的活性差异,并比较了加入EDTA-Fe^3+和铁氰化物对缺铁和加铁培养的根细胞质膜上NR活性的影响。发现缺铁条件下根细胞PMEDTA-Fe^3+还原酶活性比对照高约15-23%,NR活性比对对照下降17-43%,离体根实验也证明缺陷铁条件下EDTA-Fe^3+还原酶活性高于加铁培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Fe(Ⅲ)-磺基水扬酸-间硝基苯基荧光酮-吐温-80 体系的显色反应条件,在pH8.8~10.8 的氨性介质中,络合物的λm ax = 605 nm ,ε= 1.40×105 L·m ol- 1 ·cm - 1 ,稳定时间为2 h,络合比为Fe(Ⅲ)∶Sal∶m -NPF= 1∶1∶2,Fe(Ⅲ)在0~7.0 μg/25 m 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10- 6 ,方法简便,再现性好,灵敏度高,在掩蔽剂存在下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牛肝粉和大米标样中的微量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新两性表面活性剂N-[N'-(羧乙基)-N'-(2-羟乙基)氨乙基]月桂酰胺钠盐(CEHEAELA)和十二醇聚氧乙烯23醚(Brij-35)存在下,铁(Ⅲ)与邻硝基苯基荧光酮(O-NPF)的显色反应.在pH6.0~9.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Fe(Ⅲ)与O-NPF形成1:3的桔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580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80)达1.40×10 ̄5L·mol ̄(-1)·cm ̄(-1),铁(Ⅲ)浓度在0~0.48u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水样、人发及铝合金中痕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Fe与5-硝基-邻菲罗啉可形成无色的Fe(5-N-phen)^2+3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红色的Fe95-N-phen)^2+3配合物。本工作以低压汞灯作为光源,研究了各种有机酸,溶液酸度和表面活性剂等对Fe-5-N-phen体系光学化学还原反应速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双峰单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Ⅲ),具有较高的灵敏度(ε=5.54×104L·mol(-1)·cm(-1)),常见离子干扰少,重现性好。对固体饮料和辽河水中Fe(Ⅲ)进行测定,回收率分别在97.3—104.0%和97.7—102.0%。  相似文献   

12.
新显色剂O—CPAQ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新显色剂邻羧基苯基偶氮槲皮素与Fe(Ⅲ)在弱酸性介质中的显色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此反应测定Fe(Ⅲ)的灵敏度很高,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7.3×10^4L.mol^-1.cm^-1线性范围为0~4μg/10mL,应用于锌样中微量Fe(Ⅲ)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异而醚对Ga(Ⅲ),Zn(Ⅱ),Cu(Ⅱ)和Fe(Ⅲ)的萃取效率及加入不同浓度的Zn(Ⅱ)和Cu(Ⅱ)对异丙醚萃取Ga(Ⅲ)的影响及Ga(Ⅲ)的平均回收率。Ca(Ⅲ)的平均化学产额为97.4%。在1mL的枸橼酸镓注射液中杂质元素Zn,Cu,Fe和Ti的含量分别为:0.64μg,0.65μg,0.40μg和0.74μ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异丙醚对Ga(Ⅲ),Zn(Ⅱ),Cu(Ⅱ)和Fe(Ⅲ)的萃取效率及加入不同浓度的Zn(Ⅱ)和Cu(Ⅱ)对异丙醚萃取Ga(Ⅲ)的影响及Ga(Ⅲ)的平均回收率,Ga(Ⅲ)的平均化学产额为97.4%。在1mL的枸橼酸镓注射中杂质元素Zn,Cu,Fe和Ti的含量分别为:0.6μg,0.65μg,0.40μg和0.74μg。  相似文献   

15.
钴(Ⅱ)—氟哌酸络合物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氟哌酸(NFLX)在0.1mol·L^-1NH3-NH4Cl(pH7.5)缓冲溶液中,与钴(Ⅱ)离子形成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得一良好的络合物还原波,峰电位Ep=-1.09V(vs.SCE),峰电流ip与钴(Ⅱ)浓度在0.050~2.5μmol·L^-1范围内成线性关系。用电化学手段研究了该体系的性质和反应机理,实验表明该波为不可逆吸附波。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HEHEHP,HA)在不同稀释剂与硝酸盐水相间的分配及其在这些体系中萃取Fe(Ⅲ)的分配平衡,发现HEHEHP在两相间的分配随稀释剂极性增强而增强,Fe(Ⅲ)的分配则随稀释剂极性增强而减弱.HEHEHP与Fe(Ⅲ)形成Fe(NO3)A2·2HA和FeA3·3HA两种萃合物,稀释剂极性对后者萃取平衡常数的影响较前者明显.这些现象与被萃物种极性的不同因而使得其萃取过程的溶剂化自由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7.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镧系元素离子Ce(Ⅲ),Pr(Ⅱ)的二甲酚橙螯合物在水溶液及在N、N-二甲基甲酰胺影响下热致变色规律,比较了DMF对Ce(Ⅲ)-XO、Pr(Ⅱ)-XO螯合物的溶剂效应。研究表明,随着DMF比例增大,体系变色温度逐步下降,热色性逐渐明显,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镧系元素螯合物热变色机理。  相似文献   

18.
Fe(Ⅲ)—TPPS3配合物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吸收光谱,单扫描极谱及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Fe62+三磺基四苯基卟啉的水溶性配合物在pH-4.0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的性质。实验证明Fe^2+与TPPS3在90℃下加热80min可以反应完全,配合物主要以TPPS3二聚体和Te-TPPS3单体的开矿存在于该介质中,H^=参与了配合物的电极反应,Fe-TPPS3体系中配合物的组成比为1:1,Fe-TPPS3在电极上不原为Fe-TPPS2为可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双核铁(Ⅲ)配合物Na2(Fe2(μ-OAc)2(IDA2).5H2O(I)其中OAc为乙酸根(CH3COO^-)IDA为亚氨基二乙酸根(HN(CH2COO^-)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光光谱等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并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其催化水解ATP的动力学参数(Km=(2.898±0.195)×10^-4mol.L^-1,k2=(4.617±0  相似文献   

20.
Me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常温下测定痕量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37的HAc-NaAc介质中,在酒石酸钠钾和苯羟乙酸的存在下,me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与Bi(Ⅲ)在室温下反应10min形成Bi(Ⅲ):TAPP=1:2的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在463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10^5mol^-1·L·cm^-1,Bi(Ⅲ)在0 ̄16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对测定5μg/mlBi(Ⅲ)而言,共存离子允许量(μg)为:N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