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用抗疟药磷酸伯氨喹口服治疗黄牛瑟氏泰勒焦虫病14例,根据虫体的变化、红细胞染虫率的下降、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等证明该药对牛瑟氏泰勒焦虫病具有特效,安全,简便易行、效益高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瑟氏泰勒焦虫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我们利用自制的离子交换柱,使用进口的(英国,DE-52)和国产的(上海,DEAE-1)DEAE纤维素,对严重感染伊氏锥虫的小白鼠、大白鼠和小犬的血液进行了成功的分离,获得了无血细胞和无血小板的纯净锥虫.经过DEAE纤维素提纯后的虫数是:小白鼠8—20亿;大白鼠41—310亿;小犬120—650亿.分离和提纯后的锥虫运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分离主要依赖宿主血细胞、血小板和锥虫之间表面电荷的差异;成功的关键是缓冲液PH的标准状态和离子强度.  相似文献   

3.
2005年冬季在川西北草原发生牛焦虫病的流行,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血红蛋白尿、高热、贫血、消瘦、眼结膜苍白黄染等,镜检发现了焦虫体.此次牦牛焦虫病的流行给当地畜牧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今后应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4.
奶牛注射环形泰勒梨形虫疫苗后,会引起白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中T细胞百分率的上升,而对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环形泰勒虫疫苗的注射会引起奶牛机体细胞介导免疫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绵羊泰勒氏焦虫病是羊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由Littlewood等(1914)在埃及发现,病原为Theileria Ovis,以后在南斯拉夫、阿尔及利亚、高加索、小亚细亚和印度相继发现此病。我国1958年在四川省乾宁种畜场首次发现绵羊罹病(杨辅国等)以后陆续在道孚、卢霍、甘孜、新龙等县发现本病流行。在西北的青海省湟源、久治等县(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王葆生1980),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黄守云等1980)亦相继有此病报告。所以在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流行特点、病原形态、传播媒介、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防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明确了近年来流行于玉田和丰润两县的牛焦虫病病原为瑟氏泰勒焦虫(Theileriasergenti),传播者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掌握了该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应用相差显微镜 ,研究了拟环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 (狼蛛科 Lycosidae)的血细胞 ,观察是有原血细胞、浆血细胞、颗粒细胞、类绛色细胞和脂细胞等五种类型 .拟环豹蛛与同目不同科的大腹园蛛 Araneusventricosus(园蛛科 )比较 ,两者分别都具有上述五种血细胞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动物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观察和干银法对采自长江上游四川江段鲤(Cyprinus carpio)鳃上的11种外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借助Nikon E-600显微镜及Nikon CCD-1200照相机,运用国际间通用的"统一特定描述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检获的车轮虫进行了科学分析。它们分别是:单型车轮虫(Trichodina uniforma Van As&Basson,1989)、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急尖车轮虫(Trichodina acuta Lom,1961)、网状车轮虫(Trichodinareticulata Hirschman&Partsch,1955)、卡氏车轮虫(Trichodina kazubski Van As&Basson,1989)、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 Lom,1970)、显著车轮虫(Trichodna nobilis Chen,1963)、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 Kulmina,1968)、大型三分虫(Tripartiella macrosoma Basson&Van As,1987)、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Lom,1959)Lom&Hal-dar,1977)与周丛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epizootica(Rabbe,1950)Sramek-Husek,1953)。鲤是卡氏车轮虫、适度车轮虫和大型三分虫的宿主新记录。异齿车轮虫、急尖车轮虫、卡氏车轮虫、显著车轮虫、喙状车轮虫、大型三分虫、纤细小车轮虫、周丛小车轮虫均为四川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由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过度分泌细胞因子的一种综合征.2008年7月我院曾收治1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昆虫的血细胞的命名和分类目前意见尚不一致,由于各人使用的染色方法不同,昆虫种类的差别,及离体血细胞在形态上易于变化等因素,使这个工作显得更困难,Yeager(1945)将Prodenia eridania(Cramer)的血细胞分为10个类型32种。Lichman(1946)(据Wiggle-sworth 1949)研究了昆虫和其他无肴椎动物之后,认为起源于同一干细胞的血细胞仅有二种:1.吞噬细胞(类淋巴细胞),2.非吞噬细胞。Wigglesworth(1959)将血细胞分为四种:1.原始血细胞,2.吞噬细胞,3.非吞噬细胞,4.类绛色细胞。Jones(1962)综述了昆虫血  相似文献   

11.
奶牛全混合(TMR)日粮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全混合(TM R)日粮是指根据不同奶牛生长发育及泌乳阶段奶牛的营养需求和饲养目的,按照营养调控技术和多饲料搭配原则而设计出的奶牛全价营养日粮配方。按此配方把每天饲喂奶牛的各种饲料(粗饲料、青贮饲料、精饲料和各类特殊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通过特定的设备和饲料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扎莱诺尔褐煤焦m(C)/m(H)、密度、碳结构、总比表面、矿物质分布以及反应性等特性与制焦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制焦温度的升高,焦的m(C)/m(H)、密度单调上升,焦中碳结构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而总比表面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其中矿物质分布、聚集状态以及化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随制焦温度的升高,焦的燃烧活性以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单调下降。  相似文献   

13.
采用活体观察及干银法染色,运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方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自江西鄱阳湖地区淡水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如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的外寄生车轮虫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本调查研究结果共计获得4种车轮虫和1种小车轮虫,它们分别是: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 Kazubski&Migala,1968)、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 Chen&Hsish,1984)、马丁车轮虫(Trichodina maritinkae Basson&Van As,1991)和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 Lom&Haldar,1977)。该5种外寄生车轮虫均为中国鄱阳湖地区新记录,其中马丁车轮虫为中国大陆新记录。本文还进一步对鄱阳湖地区的鱼类寄主和外寄生车轮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外寄生车轮虫的感染与寄主、寄生部位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易变车轮虫对大口黑鲈具有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排卵延迟奶牛在不同阶段血清中LH(促黄体素)、E2(雌二醇)、P4(孕酮)这3种激素的变化规律,根据临床症状、直肠检查结合B超辅助诊断的方法,筛选出排卵延迟奶牛18头,选择临床健康奶牛10头作为对照组,然后对排卵延迟奶牛和对照组奶牛分别在发情后1-15 d采集血清,应用ELISA方法检测LH、E2、P4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发情后不同阶段排卵延迟组与正常组奶牛LH、E2、P4浓度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排卵延迟奶牛和健康奶牛血清中LH、E2、P4三种激素均呈波动性变化,健康奶牛血清中P4浓度在发情后不同阶段均高于排卵延迟奶牛(P0.05),在发情后3d内排卵延迟奶牛第2天下午LH浓度高于正常组,在发情后第3-15天健康奶牛血清中LH的浓度高于排卵延迟组(P0.05),而健康奶牛E2浓度在多数时间段低于排卵延迟奶牛(P0.05)。  相似文献   

15.
异翅溪(虫忽)属Anisopleura Selys是一个亚洲属,已知8种,其中兰斑溪(虫忽)A.furcata.庆元异翅溪(虫忽),A.qingyuanensis及郑氏异翅溪(虫忽)A.zengi分别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四川、浙江及陕西.本属的主要特征是雄虫前翅的前缘在基部与翅节之间有一个极明显的波折.本文报道异翅溪(虫忽)属一新种,云南异翅溪(虫忽)Anisopleura yunnanensis新种,产地云南大理苍山及福贡,模式标本分别存放山西大学及浙江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双线紫蛤(Sanguinolaria diphos)3种双壳贝类的血细胞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贝类血细胞都可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3个亚群.西施舌的血细胞中,透明细胞占11.02%,小颗...  相似文献   

17.
江西鄱阳湖地区鲈形目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体观察及干银法染色,运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方法及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自江西鄱阳湖地区淡水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如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乌鳢(Channa arg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的外寄生车轮虫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本调查研究结果共计获得4种车轮虫和1种小车轮虫,它们分别是: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 Kazubski & Migala,1968)、异齿车轮虫(Trichodina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重寄生车轮虫(Trichodina hyperparasitis Chen & Hsish,1984)、马丁车轮虫(Trichodina maritinkae Basson & Van As,1991)和纤细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ubtilis Lom & Haldar,1977).该5种外寄生车轮虫均为中国鄱阳湖地区新记录,其中马丁车轮虫为中国大陆新记录.本文还进一步对鄱阳湖地区的鱼类寄主和外寄生车轮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外寄生车轮虫的感染与寄主、寄生部位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易变车轮虫对大口黑鲈具有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18.
吴晓芳 《甘肃科技》2014,(2):118-119
研究分析了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探究血细胞分析参数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诊断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复检血细胞分析提供依据。对已确诊的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百分比(升高或降低)82.06%、中性粒细胞(NEU)降低(55.16%)、升高(27.72%),淋巴细胞(LYM)降低11(30.44%)、升高(51.90%),单核细胞(MONO)降低(29.08%)、升高(54.62%),嗜酸性粒细胞(EOS)降低(53.26%)、升高(5.44%),嗜碱性粒细胞(BASO)降低0、升高(54.6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降低(66.30%)、升高(10.6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降低(5.98%)、升高(57.88%),单核细胞百分比(MON0%)降低(12.23%)、升高(51.3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51.90%)、升高(5.7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降低0、升高(59.24%)。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率增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降低。但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初诊患者,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升高,也应行血细胞镜下检查。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区淡水鲶形目鱼类4 种寄生车轮虫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鲶形目鱼类: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鲶(Silurus asotus)、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进行了外寄生车轮虫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旨在澄清鱼类寄生车轮虫分类学的混乱,并为水产养殖中该类疾病病原的调查提供基础资料。借助Nikon E-600显微镜,采用活体观察以及干银染色法,运用国际间"统一特定描述"及"齿体定位描述"方法,对车轮虫的形态学特征、附着盘结构以及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获得了4种隶属车轮虫属的寄生车轮虫即适度车轮虫(Trichodina modestaLom,1970)、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mutabilis Kazubski Migala,1968)、喙状车轮虫(Trichodina rostrata Kulemina,1968)和蛙车轮虫(Trichodina ranaeDa Cunha,1950)。蛙车轮虫为中国新纪录种,且首次从鱼体检获,大口鲶是蛙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光泽黄颡鱼、鲶和大口鲶分别为适度车轮虫、易变车轮虫和喙状车轮虫的新寄主记录。  相似文献   

20.
地热能,在目前世界新能源年总产值40余亿美元中约占40%。60年代,意大利、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成一批大型地热电站,地热直接利用量及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地热资源的利用,具有能源、医疗保健、饮用、提取伴生元素等多重性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个大热库,它存在的45亿年中,表面逐渐冷却并形成几公里至三四十公里厚的地壳后,仍旧时刻在向地表散发着巨大的热能。据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散热量总计达到每年1.52HFU(1HFU=4.1868微焦/厘米~2·秒=41.868毫瓦/米~2)。其中:每年全球地壳散热10.26×10~(18)焦;火山喷发散热9.21×10~(18)焦(O.Kapmane和R.Hiner,1974)或达32.66×10~(18)焦(上田诚也,水谷仁等,1978);温泉地热带散热20.93×10~(17)焦;地震释放的能量10.05×10~(17)焦,而地球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