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牡丹叶柄离体培养中褐化防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洛阳红'叶柄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基本培养基(MS、1 2MS、WPM)、抗氧化剂与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暗处理、母株预处理以及选材时期等对褐化防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以WPM为基本培养基时褐化现象最轻,1 2MS次之,MS褐化现象最为严重;三种抗氧化剂和吸附剂对褐化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其中以PVP最好,VC较次之,Na2S2O3最差;外植体采取前对母株进行遮光处理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对材料进行暗处理有利于抑制褐化;培养基中生长调节物质(BA、NAA)的浓度变化对褐化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麦离体培养中影响遗传稳定性的因素,对大麦3个品系的花粉再生植株的诱导培养采用了不同温度、不同激素浓度及不同低温预处理的培养方式,对各种试验条件下诱导的再生植株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30℃的酶谱条带较常规培养温度25℃的酶谱条带有较大变化;在培养基激素2,4-D为5mg/L浓度的酶谱条带较常规激素浓度2.5mg/L的酶谱条带也有较大变化;而低温预处理也不同程度地导致了酶谱的变化.根据同工酶酶谱分析,认为在大麦再生植株的诱导培养过程中,采用常规的25℃培养温度乖培养基激素2,4-D为2.5mg/L浓度的处理可以保持材料本身的遗传稳定性;而提高培养温度、培养基激素浓度及采用低温预处理的措施有可能影响其遗传稳定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激素和外植体对白簕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探讨其愈伤组织褐化的防治.结果表明:白簕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外植体为叶片,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2,4-D1.0mg/L+6-BA1.0mg/L,诱导率高达92.7%.在继代培养中,采用固体培养对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效果最佳,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g/L的活性炭1g/LPVP,也可以有效防止褐化.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文心兰(Oncidium)工厂化组培育苗初诱导技术体系,通过对外植体抗褐化预处理、外植体选择、激素种类、激素浓度配比和培养基抗褐化改良等影响外植体初诱导成活的关键因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文心兰嫩叶、花梗腋芽和侧芽茎尖用2%维生素C水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0.1%升汞常规消毒,抗褐化效果较好。花梗腋芽较嫩叶、侧芽茎尖容易接种成活和诱导分化。细胞分裂素TDZ与生长素NAA组合较细胞分裂素6-BA与生长素NAA组合对文心兰外植体初诱导效果好,诱导成活率、分化率差异显著。培养基中添加抗褐化物质活性炭或亚硫酸钠后,能显著降低外植体褐化率,从而显著提高外植体接种成活率和分化率;花梗腋芽初诱导最佳培养基配方:1/2MS+10g/L琼脂+25g/L蔗糖+1g/L活性炭+2.53.0mg/L TDZ+0.23.0mg/L TDZ+0.20.4mg/L NAA。  相似文献   

5.
对紫山药外植体培养及培养过程中的褐化问题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茎尖、茎段初始培养的成活率分别是43%和91%。诱导培养基添加抗褐化剂PVP、AC时茎尖比茎段的培养效果好,能明显降低培养基褐化速度,延长培养物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6.
蒙古黄芪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的子叶、下胚轴和胚根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NAA和细胞分裂素6-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初代培养,并对其继代培养中出现的褐化现象进行了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下胚轴为最佳外植体,在各个激素组合中的诱导率均达到最高,其中在添加了0.5 mg*L-1 6-BA和0.15 mg*L-1 NAA的培养基中诱导率可达到100%.在继代培养中,向培养基中添加0.1 mg*L-1 VC时,能有效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  相似文献   

7.
降低何首乌愈伤组织褐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何首乌为材料, 叶片愈伤组织为外植体, 采用L9 (34)正交设计, 研究不同因素对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 3因素为基本培养基(A)、培养基中活性炭(B)和硝酸银(C)浓度, 每因素设3个水平, A分别为MS, 1/2 MS和1/4 MS无机盐浓度, B分别为0 g·L-1, 5 g·L-1和10 g·L-1, C分别为5 mg·L-1, 0 mg·L-1和10 mg·L-1.外植体接种在不同的MS基本培养基中(含2,4 D 1 mg·L-1、琼脂8 g·L-1、蔗糖25 g·L-1, pH=5 8), 于(25±1) ℃、2 000 lx光照培养, 30 d后统计愈伤组织的褐化率. 试验结果表明: 降低愈伤组织褐化的最优水平组合为A2B3C1, B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 05). 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 并于1/2 MS+活性炭10 g·L-1+AgNO3 5 mg·L-1培养基(附含2,4 D 1 mg·L-1)中培养, 褐化率可降至13 9%.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体胚发生与几种专利培养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火炬松优良家系20692、20615、201036、20639不同球果采收期的含未成熟合子胚的雌配子体为外植体,利用4种针叶树体胚发生专利培养基AL、TX、LP、DS,分别与AL、TX、LP培养基激素组合及无激素组合形成16种诱导培养基,开展不同家系、基本培养基、球果采收期对火炬松体细胞胚胎发生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合子胚发育的第2、3、4阶段为最理想外植体,不同家系、基本培养基、激素组合对ESM诱导率及外植体褐化率均存在显著影响,16种组合的培养基中,在LPLP、LPTX、ALTX培养基上可获得较高的体胚诱导率,分别为18%、16%、11%.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直接生产药用成分是解决甘草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该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最普遍且贯穿于放大过程始终的细胞褐化问题.研究以鄂尔多斯高原乌拉尔甘草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固-液转化之初细胞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胞内外总酚含量、细胞膜通透性、线粒体活性,确定该褐化反应发生的类型.通过测定不同初始蔗糖质量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与不同摇床转速下细胞褐化程度、PPO活性与胞内外总酚含量分析悬浮体系的环境因素与细胞酶促褐化发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主要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引发褐化反应的途径,推动甘草细胞大规模培养的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防止黑松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防止黑松林外植体及其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表明,取黑松的成熟胚做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成功率比新梢要高;暗培养能显减轻褐变的发生;培养基中附加抗氧化剂Vc和吸附剂活性炭均不能有效地抑制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褐变。选择适宜的培养基类型(1/2MS)、配合适当的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浓度,能有效地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变,提高增殖倍数。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油茶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阳、新县、商城3站点为河南省的油茶适生地,对河南省68个站点油茶生育关键期的气候生态因子,应用相似距理论分析其与适生地的相似距离,并结合积温、日照、无霜期等因子确定了油茶在河南省的气候适宜种植区;用土壤pH值与类型等进行修正,得出河南省内油茶种植区域可以向北扩展到351°4′N的结论,为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提高河南省植物液体能源战略储备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2010—2014年,采取不同的改造技术措施对8个不同品种的油茶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撕皮嵌接的方法于5月份进行嫁接要优于拉皮切接(P0.05),密林疏伐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茶的产量.选取的8个不同品种油茶中,亚2、亚5、亚21和湘17的单株产果量和人为改造后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P0.05),建议作为豫南大别山区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信阳市油茶园灯下昆虫群落多样性及动态,于2015年5月-2016年10月采取诱虫灯诱集的方法对信阳市油茶主要产区昆虫群落开展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信阳市油茶园灯下昆虫共9目55科120种,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为主,占总科数的60%,占总物种数的69.17%;为害油茶的主要优势种为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螺纹蓑蛾Clania crameri、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茶蓑蛾Clania minuscula等; 6、7、8月三个月份为油茶园昆虫活动的高峰期,Shannon多样性指数2016年整体上要高于2015年,2015年为6月份最高,达4.1067,2016年为7月份最高,达4.3994,均匀度指数波动也较为平稳,2015年为6月份最高,达0.8213,2016年为8月份最高,达0.9337.本研究为该区域油茶害虫的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油茶病原菌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拮抗实验,研究了59个野菊内生真菌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及油茶稍枯病病原菌的拮抗性.结果表明:89.8%供试真菌菌株对油茶病原菌孢子萌发或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拮抗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抑菌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菌丝内或分泌于菌丝外.筛选得到2个油茶病原菌强拮抗菌株,大茎点霉菌Y11和Y29.  相似文献   

15.
不同配方施肥对油茶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施肥是促进植物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之一。该试验通过N、P、K三种不同肥料类型、不同配方对三年生油茶幼林进行正交施肥,共9个处理和一个对照,并采用多重比较法,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油茶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配方施肥对油茶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9个处理中,分别以Ⅴ、Ⅸ、Ⅲ、Ⅱ4个处理对油茶的地径、树高、冠幅和新梢影响最大。在Ⅵ、Ⅷ处理时,油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存在最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豫南山地油茶低产林为研究对象,设置A (夏锄冬垦+高效施肥+疏密修剪+病虫害防治)、B(夏锄冬垦+高效施肥+疏密修剪)、C(夏锄冬垦+高效施肥)、D(病虫害防治)等4种低改技术措施,并以无任何处理为对照(CK),从油茶林生长量、产量等方面研究不同低改技术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A、B、C、D等低改措施均对油茶生长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以A技术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A、B、C、D等4种低改技术措施均对油茶果、产油量有着显著促进作用,且A技术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选育玉屏当地油茶优良无性系,对玉屏自然生长群体的油茶果实性状进行了通径和聚类分析。主要果实性状因子对产量的通径分析表明,单株产油量的通径系数为0.867,单株干籽重的通径系数为0.413,鲜果含油率的通径系数为-0.121,单株总果数的通径系数为-0.260。四者对单株鲜果产量的直接影响力为:单株产油量 > 单株干籽重 > 鲜果含油率 > 单株总果数。聚类分析表明,自然群体52个个体可划分为两个类群,I类具有高产高含油量特性,II类具有低产低含油量特性。II类可分为IIa和IIb两个亚类群,各亚类群中干籽含油率相近的无性系多归在同一亚亚类群中,说明干籽含油率是油茶果实表型性状中最重要的分类性状。研究结果可为玉屏油茶自然群体种质资源分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茶籽皂素理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油茶籽皂素的理化特性及其与茶籽皂素、白皂素理化特性的比较。IR及UV分析证明:油茶籽皂素与茶抒皂素、命皂素属于同一类型的糖甙化合物。我们提取的油茶籽皂素具有水溶性好、抗硬水能力强、泡沫持久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油茶蒲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结合Box-Behnken 实验设计,对热水法提取油茶蒲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考察提取时间、温度、液料比3个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初步探究油茶蒲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提取时间150 min,提取温度85 ℃,液料比32 mL g-1时,多糖提取率最佳,为10.49 ± 0.21 % (n=4).在浓度0.6 mL g-1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0%,总还原能力在1.4 mL g-1时与同浓度Vc效果相近,表明油茶蒲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间种对油茶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茶幼林地间种花生和红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但间种土壤养分含量均优于对照地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地微生物数量。同时,间种还提高了油茶的新梢长和树高,增加了林地的经济收益。实施油茶幼林间种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提高油茶生长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