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大豆是C_3作物,由于籽粒含有20%油脂和40%蛋白质在合成这些物质时所消耗的能量比其他作物高得多,所以产量较低;在不能按质权衡的情况下,经济效益较差,因此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黄维海地区大豆亩产一直在70公斤左右徘徊,尤其是近几年,在追逐提高总产的形势下,种植面积大幅度滑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改善,食物结构不断变化,对大豆蛋白源的依赖将日益强烈,面积回升指日可待。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入均土地有限,单靠  相似文献   

2.
李康丽 《河南科技》1991,(3):31-31,24
<正>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苏和巴西等)对大豆蛋白的开发生产发展迅猛。据资料介绍,美国有2500种食品添加了大豆蛋白,1982年消耗大豆蛋白6.5亿磅,豆腐年销量以15%的比率迅速增长,1988年销售额6.82亿美元,1989年达8亿美元,1990年可突破10亿美元。日本每年消耗分离蛋白27万吨,组织蛋白34万吨,豆制品销售额达200亿日元。我国近几年大豆蛋白在肉制品、焙烤食品、糖果、饮料等食品中的应用亦有很大发展。世界众多国家如此推崇大豆蛋白,是否在食物里  相似文献   

3.
利用罗克韦尔公司的自动控制产品和技术,设计了自动油脂喷涂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以Allen Bradley Compact Logix系列PLC为控制核心,基于Panel View Plus 700人机界面的上位机监控系统,根据自动油脂喷涂机的动作要求分配PLC的输入输出点,并完成了硬件的设计和软件的编程,达到了对自动油脂喷涂机的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正> 农村经济改革以后,各地牛、猪、羊大量上市,各地都出现了出售动植油脂难的局面。解决这个产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跳出以往油脂主要供人们食用的老框框,把油脂作为工业原料使用,对油脂进行深度加工,提高油脂的利用价值。利用动植物油生  相似文献   

5.
大豆述考     
大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豆利用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并且精益求精。如利用豆饼提取豆析蛋白,制成各种大豆蛋白制品——大豆蛋白粉、浓缩大豆蛋白、分离大豆蛋白等。由于大豆蛋白属于全价蛋白,含有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必需氨基酸,大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实在是极高的,如脱脂豆粕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牛肉、瘦肉型猪肉的含量还高。正因为大豆蛋白的营养这样丰富,所以国外称之为“田中之肉”。至于大豆的工业用途及价值就更加广泛和重要了。大豆既然如此有用,那么哪里是大豆的故乡呢?  相似文献   

6.
<正>中平能化集团爆破器材公司,是国家定点爆破器材生产企业,由于原来厂址塌陷,故要求将该公司整体搬迁。搬迁之后生活污水规模约为99m3/d,其主要来源为职工食堂、卫生间、浴室和办公生活等废水。污水中含有泥沙、油脂、皂液、食物屑、病菌等杂物,体现在水质指标上,即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7.
去年10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确认饮食中含的大豆蛋白,具有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通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此,管理局规定,标明的健康食品大豆蛋白应具有减少冠心病危险功能。 科学研究表明;在每天的饮食中含有25克大豆蛋白,可以明显地降低胆固醇,为了达到健康要求,所提供的每一种食品必须含有至少6.25克大豆蛋白。合格产品可以表明“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每天食用含25克大豆蛋白,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危险,还要表明食品名称及所含有大豆克数”。而且这种食品必须满足低脂肪、低饱和脂肪和低胆…  相似文献   

8.
<正> 大豆作为“美颜”食品的原料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提取大豆蛋白作为各种食品的添加剂以改善食品结构增加人们对蛋白的摄取量,这方面的技术在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较为先进。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便开始了研究和生产,所以发展较快。美国食品凡添加到大豆蛋白的都有特别的标志。其应用范围很广,如:快餐食品;营养补助食品;牛奶之代制品;脱脂奶粉之代制品;烘烤食品;加盐、牛乳或鸡蛋制成的干面食品;婴儿及特殊减脱肥食品;液体  相似文献   

9.
科技文摘     
<正> 从油脚中回收油脂油脚是食用植物油精炼时得到的付产品,其中含有15~20%的油脂,许多中小油厂因不了解油脂回收技术而将其废弃,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油脂回收技术。 1、工业化盐析法用齿轮泵把油脚池中的油脚抽至油脚处理罐,开动搅拌叶,开启直接蒸气和间接蒸气阀门,把油脚加热到90~100℃,  相似文献   

10.
<正> 油脂脱色的方法通常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化学法等。对于食用植物油脂的脱色,工业广泛采用吸附法,此法常用活性白土、活性炭作吸附剂,在一定的操作温度、压力、时间和混合条件下对油脂进行吸附脱色。活性炭的吸附力强,脱色效果好,但由于它的价值昴贵,且吸油率高,在油脂脱色工程中很少单独使用活性炭。活性白土对油脂中的色素和胶态物质有较强的吸附力,食用油脂精炼目前普遍采用活性白土作脱色吸附剂。但是,经活性白土脱色后的油脂中,产生了许多含醛基的物质,能闻出一股醛腥味来,且有过氧化值升高的现象。对脱色油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用活性白土作吸  相似文献   

11.
氮和铁对小球藻和微拟球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海南分离的藻株小球藻HNCl(Chlorellasp.HNC1)和微拟球藻HNN1(Nanno-chloropsisSp.F1NNl)为材料,研究N和Fe^3+对细胞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缺乏条件促进了小球藻和微拟球藻细胞的油脂积累,但对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培养基中Fe^3+的缺乏抑制了小球藻的生长和油脂的积累;Fe^3+缺乏对微拟球藻的油脂积累有抑制作用;但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富Fen处理对小球藻的油脂积累具有刺激作用,但对微拟球藻无显著影响;富Fe^3+和正常铁条件下小球藻和微拟球藻的生长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刊通讯员郑州油脂化学厂黄清波同志赴美、法考察报告之一“美国GPC公司大豆分离蛋白生产技术介绍”已在本刊85年第8期登出,本文是其续篇。  相似文献   

13.
<正> 油脂是一种组成复杂、性质活泼的化合混合物,在储存期间常因保管不善引起氧化酸败的急剧发生和发展。变败后的油脂,色泽不佳,滋味苦涩,营养价值降低,并产生有害物质,乃至引起中毒,也是引起癌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油脂的酸败变质不但对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很大,而且油脂酸败变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当惊人的。以一个省一年度的净余菜籽油为2000万斤为例,若对这  相似文献   

14.
油脂分油器是实现油脂向润滑点定量供应的装置,能够促进机械润滑的智能化和集中化。基于此,根据油脂分油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油脂定量控制方法。根据各类分油器的不同特性,结合润滑点需油量及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油脂输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莹  柳星 《河南科技》2011,(7):67-68
<正>山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它含有丰富的油酸、亚油酸和少量的饱和脂肪酸,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由于山茶油价格高于其他植物油,一些食用油厂家为赚取高额利润,常在山茶油中掺入玉米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等低质或低价位油脂,冒充山  相似文献   

16.
<正> 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尤其蛋白质含量丰富,品质优良。但供人们食用的比重很小,人民膳食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因此迅速开发利用大豆蛋白资源,对改善人民食物质量,强壮体质,振兴中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省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条件及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宜大豆生长,是黄淮流域夏大豆主要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二位。1982年全省大豆总产量为14.9亿斤。但是,我省丰富的大豆蛋白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982年全省仅生产豆制品约2.5亿斤,加工豆制品所用的大豆约1亿斤,仅占总产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科技》2008,(2):48-48
<正>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油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人类三大热量营养素,而油脂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必须靠食物摄入来提供,可以说食用油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功能性、营养食用油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食用油脂主要应用于面点、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糕点、含乳(代乳)饮料、沙拉酱、以及熟肉制品等的加工;用于糖果、巧克力、饼干等食品中,也可作为润滑剂和护手剂使用。本文就食用油脂新鲜度的检验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 氧化是导致食品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油脂或含油食品更是这样。因此,在食品工业中防止氧化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使用抗氧剂就是防止食品氧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于评价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活性氧法,烘箱试验法等。但是,由于它们不仅消耗样品多,实验时间长,装配昂贵,对操作技术的熟炼程度要求高,而且所得结果容易变化,重现性差,所以都不令人满意。加之,这些方法是用油脂进行实验的,而不同的油脂其饱和程度、甘油三酯的  相似文献   

20.
以植物大豆蛋白为生物质基材,利用自组装法合成了生物质磁性微球(BIOP/Fe3O4).采用红外光谱法、热重分析法、振动样品磁强计等对微球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模型药物的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植物大豆蛋白与Fe3O4通过氢键作用制得了纳米微球,并且制得的微球具有很强的磁响应性能.BIOP/Fe3O4微球对模型药物具有担载能力及可控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