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孙和平的散文诗集《守望春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把苍莽凝重与清新亮丽揉合,使严峻古朴与善良亲情整合,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风物融合,揭示了大巴山各种形态的人文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意义,是近年抒写大巴山风情的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文章忠实于诗人提供的生动、丰富而深邃的文本,对大巴山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建构工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探索刘振学散文诗由世俗性体悟到思辨性升华,由粘滞于泥土的人生到空灵的蝶之天空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3.
《文化苦旅》是作者游历大江南北名胜后观感的真实记录。透过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现象当代目光的关注。作者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切入口,通过妇女、僧侣、文人三种特定人物形象,来揭示传统人性犯,人生阶值观以及民族性格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作者通过自己呐喊,未引起人们的警醒,起到疗救作用。同时通过对传统去粗存精的继承,达到促进“四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号称诗国,其实近年出土的甲、金文说明,中国散文的起源更早于诗歌,且题材范围之广、思想水平之高、艺术成就之大,均不在诗歌之下。在戏剧和小说未正式形成之前,所谓文学作品,主要就指散文的诗歌。先秦诸子散文,或汪洋恣肆,云龙雾豹或雄辩博通浩气逼人;两汉班、马之文,  相似文献   

5.
我啮我心反抗绝望--散文诗集《野草》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散文诗集《野草》的意象怪异复杂,从象征隐喻的角度去解读,可以看到其深层底蕴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面对阴冷的世界,人道主义者鲁迅的心灵深感痛苦和绝望,但他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在“苦痛和绝望”的体悟中,以“不役于物,我自存在”的形式坚守个体生命的独立自由,以“我啮我心,毁灭生命”的独特方式反抗心灵的绝望。这是《野草》的精神,也是《野草》最难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散文翻译的美学建构--评夏译散文《古屋杂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31-134
从语言的美、意象的美、情感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夏译散文的美学建构。文章认为,夏济安先生的散文翻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整体的美学建构。本文试图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以夏译《古屋杂忆》为例,评析夏先生的散文翻译在美学建构方面的成功之处,为散文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废名是现代汉语诗化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中篇小说《桥》被朱光潜称作破天荒[1]的作品。周作人在《〈枣〉和〈桥〉的序》中说,废名用了他简练的文章写所独有的意境,固然是很可喜,再从近来文体的变迁上着眼看去,更觉得有意义[2]。鹤西在谈及废名的《桥》时也说:一本小说而这样写,在我看来是一种创格,废名兄也到底还是诗人。[3]  相似文献   

8.
通往“大气散文”的桥梁──试评贾平凹散文的地域性特色赖闽辉,陈玉龙在小说家的盛名之下,贾平凹的散文仍能与之同辕共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在新时期文坛确属罕见。贾平凹是位自我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不仅使其散文极富特色,而且决定了其散文风格转变的必然性。贾...  相似文献   

9.
<正> 任何诗篇都是人类精神现象通过审美手段的一种交流。它首先应该也必须荷载着被人们理解,进而满足欣赏渴望的意义,表达自我,同时又超越自我及个体生命的所有局限,在更广阔的范围,使自我的探寻带着永恒鲜活的感受,突入到别人的心灵中。这样,每首诗章——心灵的歌、生命的歌,才能将号角的响亮,重鼓的力度,弦琴的韵律,溶合到一处并酿成具有丰富的民族乃至人类意识在内的个体意识,升华出优美的、与时代节奏相吻合、跨越地域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王勇男诗集《雪太阳》部分诗的评论进行有关诗歌理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胡天风同志是位老诗人,他的诗轻浅、自然,平淡中见新奇,作品坚实有力度,富于哲思的张力。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感受生活的深切真实和生命切肤的疼痛。生活触发了作者的诗情,而诗又诱导他醉心于生活,他把浓缩化了的生活思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感觉到渗透在诗行中诗人感情的潮流,他的诗如一把历经风雨的榔头,在山径野谷中不停敲打,锤炼友谊,善良和爱心,人生坎坷润于和缓的词句中,在这些词句背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余华编剧、张艺谋导演的故事片《活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首先从徐福贵、家珍等人的性格命运入手,分析其特征剖析其形成的深刻根源,从而揭示了作品表现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博大的主题;其次说明了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的特点,并且发掘了这些特点在作品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构建于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悬崖边的爱情故事,一对中年人的短暂婚外恋,反映出现代西方人在道德、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困惑,主张提倡人文主义精神,重新构建人类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诗化小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诗化小说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托妮·莫里森《宠儿》中,透视法、抒情性和音乐性等诗化小说特点均有所体现。由此,可以推断《宠儿》乃是一部典型的诗化小说。  相似文献   

16.
秦月诗集《秋之洞箫》演奏的是一阙阙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初恋之歌。自幻把诗人带进初恋的情感漩涡之中,在情感的交汇、碰撞、单恋、思忆、相知等过程中宣示自己,突现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而《洞箫》吹出的主旋律却是悠缓而浑沉的自忧情调,这与诗人特殊的身世固然有关,但更多的是因受得刻骨铭心而难求心心相印生命同一的巨大反差造成的失落失衡心态。读《洞箫》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在强烈自幻色彩中主观情感与无情现实对垒时的受挫和伤感。  相似文献   

17.
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虚构性是其成为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考察古代的叙事作品是否是小说或者是否具有小说性,一个重要的标准便是该叙事作品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但是,同样是虚构,都会因为虚构时心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虚构点。当人类还不能完全从童年时期的心态中走出来时,对外界的强烈好奇和莫明恐惧会在叙事作品中以虚构神奇的状态体现出来。因此,早期的虚构或者记述神仙鬼怪,或者讲述帝王将相的超凡之举,即使少部分写凡人生活,也充满了神异之处。这些虚构无疑反映着人类早年对于自我、外界等客体的心态特征:一是感觉到外界是神奇…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研究的新突破──评《时间地理学》在我国地理学界,多年来偏重于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研究,而对时间结构的研究则较少,尤其将其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更属凤毛鳞角,甚至是空白。近期,延军平副教授编著的《时间地理学》一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烧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圣经·新约·彼得前书》第四章第12—13节.美国作家安德鲁·莫兰·格雷利的长篇小说《诺拉汗是一部宗教小说。这部取材于1951-1977年间美国社会生活的写实作品,彻头彻尾体现了一种宗教精神,宣扬了基督教博爱仁爱的世界观,反映了一个基督徒从信仰痛苦过人灵魂超脱的精神历程,为耶酥唱了一首现代生活的救世赞歌。二战后不久的美国社会,虽然驱散了笼罩在太平洋和欧洲上空的浓烈硝烟,但是隐…  相似文献   

20.
殷周时代是我国散义的萌发阶段,由史官记录下来的《尚书》,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成篇散文。其中《盘庚》、《无逸》、《秦誓》等较真实可信的篇章,为后代散文的勃兴奠定了基石。《尚书·无逸》是周初的文字,是周公旦对刚亲政的周成王所作的训辞。《无逸》虽出现于我国散文的早期,但说理透辟,前后照应,极有层次.说明我国早期的散文已初具规模。文中,周公的语气婉转深沉,活画出一个关注时政、谋思深远的老臣形象。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无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体现了殷周散文发展的高度。一《无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当时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