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种种原因,接力切换并未在现有 网络系统中完全实现。提出了一种基于硬切换并带有接力切换部分特点的切换模式,该模式基于硬切换的演变而 来,同时又借用智能天线产生的定位信息,不仅缩短了切换延时而且相对接力切换减少了信令交互的复杂度。基 于3GPP的各项标准,按照这种切换模式分析了同步同频和异步异频时的切换具体时延,为将来的TD-SCDMA网 络规划和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慧香 《科技咨询导报》2010,(18):31-31,218
介绍3G移动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技术标准分别采用的切换技术,包括软切换的实现过程,硬切换发生的场合,接力切换的工作原理等。  相似文献   

3.
聂晶 《广东科技》2010,19(24):66-67
3G技术中的WCDMA、CDMA2000在很多国家已经相对成熟运营,中国的TD-SCDMA相对另外两种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接力切换技术,但是对于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技术,在未来网络的发展融合中也有着更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切换技术,作为3G技术研究的工作,以期待对3G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介绍3G移动通信系统三种不同技术标准分别采用的切换技术,包括软切换的实现过程,硬切换发生的场合,接力切换的工作原理等。  相似文献   

4.
研究在异步切换控制下时标上时滞切换系统的全局一致指数型稳定性问题。基于时标上的微积分理论,通过构建分段李雅普诺夫函数和利用平均驻定时间方法,使系统在时标上达到全局一致指数型稳定。给出数值模拟,验证所得结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分析切换系统稳定性的统一李雅普诺夫函数法、多李雅普诺夫函数法,指出这些方法的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切换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在各子系统是稳定的前提下,对于给定的切换序列,若切换至各子系统的时间大于子系统所对应的最小滞留时间时,则切换系统是稳定的,并举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变形Lorenz混沌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改变系统第三个方程中非线性项的方法,构建一个新的混沌系统,并分析该系统的平衡点及在平衡点的性质以及混沌吸引子相图、Lyapunov指数和Lyapunov维数等特性,它与另一个混沌系统构成一个切换混沌系统,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EDA)技术,借助于计算机的软件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平台上实现了这个切换混沌系统。实验结果表明两个子混沌系统在各个相平面上的相图与理论分析结果符合得很好。该系统用于混沌同步的保密通讯中,可以提高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具有离散和分布时滞的混合系统受到很多关注,并有着广泛应用,如绝对稳定控制,非线性延迟MIMO系统周期控制T不变性等。有关切换系统的研究中,稳定性问题引起较多关注,因而,研究具有混合时滞的切换系统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讨论了一类具有离散和分布时滞的切换系统指数稳定问题。首先,运用平均驻留时间法构造分段Lyapunov函数和切换规则;其次,引入倒凸组合技术和Jensen积分不等式对求导后的分段Lyapunov函数进行放缩,得出系统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利用LMI工具箱实现仿真算例验证了定理的有效性,得到保守性更小的时滞上界。  相似文献   

8.
讨论在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下,连续线性切换正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是切换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很多实际的应用中,一个切换系统的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系统性能的好坏。如果系统的切换规则是任意的,那么系统的性能会更好。然而,对于一个线性切换正系统,要想使得系统稳定必须存在一个余正李雅普诺夫函数,且函数的微分沿着系统轨迹是负的。所以首先要给出余正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定义,再结合线性矩阵不等式等知识求出余正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微分。应用线性切换正系统的一些性质,得到线性切换正系统在平均驻留时间切换下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后,一个数值例子验证问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一类切换正系统,其中包括稳定及不稳定子系统,分别将其运行区间看作τ部分与T部分,建立持续驻留时间切换正系统模型.基于此,结合多余正Lyapunov函数方法建立系统稳定性判据并获得持续驻留时间具体数值,降低已有平均驻留时间结果的保守性.此外,在持续驻留时间切换条件下通过累积计算每个阶段切换次数上限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切换正系统的l1增益性能并计算出l1增益.所获得条件均为标准线性规划形式,方便在Matlab中利用Linprog函数求解.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类带有混合时变时滞非线性切换系统的指数镇定以及L_2增益分析问题。【方法】构造与时滞相关的多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基于Jensen不等式以及平均驻留时间方法,研究任意切换下系统的镇定条件。【结果】得到了在任意切换下非线性时滞切换系统指数镇定以及L_2增益性能的充分条件,同时给出系统在切换信号下的状态响应图。【结论】数值算例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获得更高的切换准确性,提高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TD-SCDMA系统内部的信号强度和质量相结合的越区切换算法,该算法综合信号电平和信号质量时行切换判决.通过仿真得出该算法中涉及到的各个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优化的切换方案,为TD-SCDMA标准的完善和系统的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TD-SCDMA的独立组网,把TD-SCDMA的优势与高速低成本的WLAN技术相结合的组网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简要分析了TD-SCDMA和WLAN网络,给出了一种TD-SCDMA和WLAN网络融合的体系结构,对事例体系结构下的切换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采用预注册和预授权的无缝切换方式来优化切换性能。TD-SCDMA和WLAN网络的融合在功能上实现了对这2种网络的扩展,并使得2种网络的优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码分多址CDMA系统中码片级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针对时延参数的优化选取对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并同传统rake接收机的性能相比较。结果表明:在均衡器长度与信道最大多径时延接近时,时延参数优化后的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与同时延参数未经优化时相比性能有较大改善,而随着均衡器长度的增加,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性能对时延参数选取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SVM的Internet网络时延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基于Internet的网络控制系统,采用Socket通信方式构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通信平台,在此平台上对网络延时进行了测试.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Internet网络延时特性以及延时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网络延时预测方法.仿真结果证明,和线性预测算法相比,采用支持向量机预测网络延时具有较高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切换性能,将快速分层移动IPv6(F-HM IPv6)应用到IEEE802.16e中提出了一种新跨层切换方法。方法通过将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有效结合,使MAC层切换和IP层切换交叉进行。结果该方法与现有的切换方法相比,具有更小的切换时延和服务中断时间。对不同的切换方法的数据传输时间进行了分析,不同的参数对数据传输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结论该方法具有好的切换性能。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发送端到达信息包随机拆分情况和分组长度的影响下,建立分组批到达情况下的自动请求重传GBN-ARQ系统的排队时延模型,给出其时延性能表达式.基于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为一般噪声信道,通过对3种单模式GBN-ARQ系统(SGBN-ARQ,CGBN-ARQ,nGBN-ARQ)的传输时延性能进行解析研究、数值分析和比较,构造一种具有更小平均服务时延的自适应AGBN-ARQ传输机制.该系统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地采用CGBN-ARQ和nGBN-ARQ两种传输模式进行传输,这种自适应机制兼顾了两种传输机制的优点,克服了基本的GBN-ARQ系统随着信道错误率的提高时延迅速增加的缺点,具有较低的系统实现复杂度.  相似文献   

18.
广义系统的渐近稳定与镇定问题是广义系统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许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从时滞离散广义大系统的满足容许的条件出发,利用Lyapunov方法,通过对输入矩阵加上范数有界的约束条件,分别对时滞离散广义大系统的线性情形和非线性情形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矩阵的特征值分别给出了两种情形的渐近稳定性的判据.此外,在所有子系统都是正则的且具有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设计了适当的反馈律,以实现线性时滞离散广义大系统的镇定.该方法简单,直观,给出的数值例子说明判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纯时滞系统状态方程中缺乏无时滞项给其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带来困难。为了实现纯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论文先采用系统变换将纯时滞系统描述成含分布时滞的形式,进而使得系统描述包含无时滞项。然后,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了其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器设计的充分条件。同时,将相关定理扩展至其参数不确定情形。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相关定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