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出包括规划描述、影响识别、尺度确定、因果分析、评价基准、情景构建、累积评价与预警、减缓措施以及适应调控等主要步骤在内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同时, 考虑到累积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特征,采用情景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模拟、分析和评价区域规划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累积环境影响。基于该方法框架,以郑州航空港地区总体规划为例,开展了评价区域环境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和预警实证研究。设计了基准情景、零方案情景、规划方案情景以及改善型情景 4 种情景模式, 分别对规划方案实施的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的累积影响做出评价;并提出包括生态空间格局调控优化、产业结构调控与布局优化以及污染防治等在内的减缓措施,以及跟踪监测评估与适应性反馈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系统科学研究中心1988年研制成功的新颖集成软件——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区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又称规划支持系统(PlanningSupport System,英文缩写PSS)。它采用框架式全模块化结构,可根据省、地、县、经济区和各部门的特点而生成不同的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工作,且便于规划的实施和调整,为区域规划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灰色多目标决策方法等,根据陕西省城固县规划目标、整治潜力、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要求拟定了3个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建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多目标决策模型对拟定的3个方案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灰色多目标决策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方法既综合考虑规划的多目标性,又将规划目标与评价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性进行定量化,既能客观、科学地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避免人的主观影响,又能量化大量的不确定信息,是规划方案评价与决策的较好方法,可为合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促进土地整治规划顺利、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已知部分属性权重信息,方案属性值和偏好值均为不确定语言的多属性决策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心态指标,将不确定语言决策矩阵和方案偏好值转化为带有心态指标的语言决策矩阵和偏好值.其次,通过最小化方案综合属性值与偏好值之间总偏差,建立并求解一个规划模型得到属性权重,然后利用方案综合属性值对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当决策者处于不同心态时,可以通过调节其心态指标进行决策,因而使得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最后,给出了一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群决策中存在着多个决策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偏好独立选择决策方法 ,对决策方案集作出决策后 ,应综合确定群体决策方案的多人多指标群决策问题 .针对这类决策问题具有决策信息量较少 ,而决策一致性较差的特点 ,分析了总体偏差法、足码法及其相关改进方法的优缺点 ,提出了一种多人综合评价的最优分配解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决策方案集与决策名次之间的关联矩阵 ,并根据关联矩阵对方案集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构造最优决策模型 ,利用整数规划中的最优分配解法求解最优模型 ,从而得到方案集的综合排序 .该方法简单实用 ,并且克服了总体偏差法、足码法及其相关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交互式模糊物理规划在概念设计方案多目标决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传统方法在方案决策时需给出无实际物理意义各目标权重的局限,将物理规划的方法引入到概念方案的多目标决策中,针对概念方案指标值存在预测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模糊物理规划的方案决策模型.决策者在决策时无须给出各设计目标具体权重,只需设定各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即可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模型选出满足这一偏好的最优方案,从而将整个决策过程置于一个更加灵活自然的框架中,更充分的表达了决策者的主观偏好,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此外,针对概念设计阶段偏好结构和决策结果的易变性,文中给出了交互决策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实现了概念方案动态交互式决策.  相似文献   

7.
孙奇 《科技资讯》2007,(2):213-214
由于目前缺少统一的区域规划,城镇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降低区域综合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首先应制定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笔者提出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框架以及实施规划的相应策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网络运行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定义和描述网络分层谱系模型,并基于网络分层谱系模型设计综合评估方法,考虑不同方案之间基于承载关系有向路的运行指标差异程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凸显网间关系的整体公平和个体差异.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网络运行质量的关联综合评估,为网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宜昌长江经济带为例,探索了在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长期目标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自适应性规划方法,辅助弹性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首先,通过宏观分析识别规划实施的关键不确定因素,设计多情景分析框架.进而,通过UrbanSim和TransCAD结合,综合考察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与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动趋势,评估不同情景下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最后,根据多情景模拟的比较结果设计循序渐进的实施路线.该方法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现有社会经济数据条件下适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虚拟样机设计(virtual prototyping,VP)的网状层次映射结构,发现目前常用的AND-OR法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在进行评估决策时均存在忽略且无法解决并行部件设计问相互依赖并作用的问题,提出基于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并同时考虑评估意见模糊性的VP模糊决策数学模型,给出以使集成产品设计小组可在不同粒度仿真层次下对多备选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和比较的具体实施步骤,最终实现利用VP技术满足对不同投资约束下产品创新设计进行有效决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规划理论原理、规划过程、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是土地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贵姓性相当强,因此综合探讨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可为有关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明确指出,减轻灾害风险是全世界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区域和地方尺度上落实国际层面的努力与共识,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需要针对区域灾害与社会经济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综合考虑“一带一路”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性、孕灾承灾环境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性等现状,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协同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多层次、多元主体协同、覆盖灾害风险管理全周期,以域内国家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高层制定框架协议引导,吸引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风险协同管理的模式。协同的内涵体现在:管理主体的协同、上下管理层级的协同、利益相关方的协同、灾害风险管理各环节的协同等方面,即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链式协同,达成最大共识,汇聚各方资源,提高“一带一路”区域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州增城市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通过对比Logistic回归、人工神经网络(ANN)、Autologistic回归三种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其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选用最佳拟合优度模型结合CLUE-S模型对该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通过2009年实际土地利用数据验证表明模拟结果较为理想,Kappa指数高达0.8637。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然增长和优化战略两种情景模式,对增城市2025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为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今后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交错的脆弱带,在城市化的驱动下,人口与经济活动在海岸带空间上快速集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资源利用的冲突问题。以山东半岛为例对冲突的表现和实质进行分析,并提出协调土地资源冲突的思路与途径:城市建设观念更新,集约用地,精明增长;规划中首先构建土地支撑的区域安全格局;实行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总量控制;空间布局中的功能限定与兼容;以及沟通、参与、公平、多赢的机制政策。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统筹和协调,实现海岸带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代水网建设的区域水资源多维调配,旨在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以青州市为研究区域,2013年为基准年,2020年和2025年为规划年,在50%、75%及95%保证率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现代水网建设,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多个维度下,构建了水资源多维调配模型。计算得到不同规划年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多维调配方案。多维调配方案使青州市缺水地区的缺水率降低了10~30个百分点,生活用水、第一产业用水、二三产业用水以及生态用水得到合理分配。基于现代水网建设的区域水资源多维调配能够使区域缺水率显著降低,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可为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干旱区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西北干旱区的土地退化、生态建设与尊重自然、水土资源利用及区域发展等问题.干旱区土地退化主要为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和草地退化;生态建设中应当尊重自然,不宜大面积植树造林、片面追求森林覆被率的提高.采取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有助于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在区域发展中应当重视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区域间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一环,人类对自然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然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无疑会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减少,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等。本文利用landsat TM影像资料,以白山市的八道江区为研究区域,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以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标准,将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分为5级。结果表明,林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最好,草地次之,耕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一般,建筑用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最差。这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八道江区的土地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当措施,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婺源县1988、2002和201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速度、区域差异、类型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婺源县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i)在这28年期间,婺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模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用地比例均在8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ii)从变化幅度上看,林草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面积最大.从速度上看,婺源县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度极缓慢,其中建设用地相对较快.从相对变化率上看,中心城区紫阳镇的土地利用变化最活跃.从类型转换来看,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福建省漳州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行评价,得出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显著的结论,并将漳州市各县(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集约利用型、适度利用型、低效利用型和粗放利用型.研究结果表明,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城镇用地的合理安排与布局优化.本文以2004—2014年内蒙古城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城镇用地规模变化、分异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从规模变化上看,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用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扩张幅度在不同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从分异特征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总体综合变动指数为1.05,通过自然间断法划分剧变型、缓变型和稳定型3种变动类型,且中部区域的盟市变动相对剧烈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从区域差异上看,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规模的总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是由东部盟市的差异所致.研究发现,受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等相关因素的驱动,内蒙古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受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较大,而中部地区受人均GDP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