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作品.长期以来,杜十娘的定位是刚烈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入手,探究杜十娘、李甲的生存状态,认为李、杜的人生应是一种世俗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王丽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1):87-89,69
本文运用弗莱和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对舍伍德&#183;安德森的代表作《俄亥俄州的温斯堡》这部小说中的几个女性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中的几个女性作评析。探讨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竞争和压力加大,城市流动人口增多,有能力有技术的小镇精英大量涌人城市的社会趋势下,大量的囿于传统的留守女性的生存状态。她们象中国在向工业化转型期的李春波的歌曲《小芳》里的“小芳”一样,留在进城开始新生活的男人们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3.
试图通过对安德森<林中之死>和波特<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探究女性悲剧的根源,以此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解放自己的标准,是女性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她们在观念上、心理上对于自身的确立,唯有如此,女性们才能最终摆脱厄运,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蕊秋是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一个关键人物。蕊秋身处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间,在自由的生存状态表象下,遭遇的却是现实的精神困境。这不仅体现在蕊秋的人生境遇中,下一代人九莉身上还延续着这种苦闷。张爱玲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反思无疑具有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体现了独特的有关女性价值的恩想,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比较两部作品的差异,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点,会发现女主人公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命运不同,性格同中有异;《简·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呼啸山庄》中,艾米丽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使她挣脱了现实人生的羁绊。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悲剧文化对尤金·奥尼尔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他不仅在悲剧的题材、模式、主题以及悲剧精神等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的悲剧文化,还以其自身的经历,独特的认识视角、生存洞察力以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阐释现代社会和人生的意义,也为人本体生存的真实状况提供了解释的依据,揭示出人生的真谛,净化人们的心灵,赋予生命以崇高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lt;过客&gt;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哲学的一个归结.作为精神界的战士,在面对惨淡人生的抉择中,“过客“以其独特的人格,毅然选择向前行走.这种永不回头的“过客“精神,正是鲁迅对绝望人生的生命底线或绝对命令,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抗虚妄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8.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指出作家--作品--读者这一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体,使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突破了<存在与虚无>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原始冲突处境,揭示了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的共同生存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意义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人说贫穷抹杀了女性生存的尊严,有人说信仰禁锢了女性发展的自由。然而,最近被缠上"女性命运"大旗的,却是曾经的"小甜甜"布兰妮。她挂着脏兮兮的眼妆在镜头前语无伦次,因为40岁的她终于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iPad。这个再寻常不过的电子产品,对于她竟意味着迈出自由的一小步——此时她已被生父禁锢了13年。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著作《我和我的命》中写道:"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自己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