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德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学校教育心脏的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是沟通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桥梁。通过对目前国内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用文献法比较、分析和归纳目前隐性德育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向,以期为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隐性课程在理论上已有很多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隐性德育课程很少,有时也是一阵风而过。是什么因素导致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夭折?本文在分析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作用基础上,考虑我国教育观念、教师权责关系、社会保障、方法设备等方面的情况,得出我国隐性课程之所以处处受阻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分不开,从而试着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包聪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43-45
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作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5.
对德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显性化”的观点,指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中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三大领域的改造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一直是理论界和高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加强对校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学校制度文化等文化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整合社会和家庭德育力量,发掘新的隐性德育课程等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浅显建议,希望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7.
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需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渗透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途径和原则。深化德育的渗透教育,必须从学校显性课程、学校物质层面、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等几个领域加强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只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而忽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隐性课程作为完整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表明隐性课程也是一支重要的育德力量。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孟二萍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1,(4):105-107
隐性课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关注的教育课题。我国对其研究历史不长,但很快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基础上,隐性课程可界定为,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情景中,有计划地以间接、内隐的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情意行等整体性教育经验的那些内容和要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10.
任爱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1.
潜课程长期以来被教育者忽视,但在今天,面对职教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课堂教学的传统知识点难以为继时,重视德育潜课程的作用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层面上、着眼于德育的实效性,对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有益的探索;结合实际需要,开发案例课程;遵循渗透原理,开发多种载体;严格管理制度,开发新的模式;消除不利因素,构建防御机制;旨在抛砖引玉,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职教同仁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究。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研制完成,标志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实施阶段.与大家所熟知的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相比,《标准》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诸如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而《标准》中对数学德育功能的开发呈现出全新的一面,充分体现了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德育功能的关注,更加肯定了德育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要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学生道德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化树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7-52
小学德育课是学校环境中实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唯理性的教育,德育往往背离了人自身,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唯知识论,小学德育课遵循知识的逻辑,无视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内容比较抽象空洞,方法单向单一,偏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由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源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有效引导儿童去沐浴他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享受健康快乐的道德生活,实现德性的整体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岳丽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59-162
论证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是实施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等综合性教育的结果。从理论上对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和应试德育的价值之间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比较。素质德育、素质智育及应试德育,从独立的意义上分析都是有利有弊的,只有三者相辅相成,并维护素质德育为本的地位,才能使三者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系统工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情感教育的视角入手,以道德教育的理论,分析了中国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秦初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4)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