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粤北采荼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是粤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粤北人民的文化艺术创造。粤北采茶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已有两百多年。采茶戏是综合艺术,包括有剧本、音乐、舞蹈、表演等等多种因素。采茶戏的革新,要全方位系统地进行,即所谓“综合治理”。第一是采茶戏音乐要认真保存、大胆创新。第二是注意心理上的“稳态症”。第三是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相似文献   

2.
粤北采茶戏起源于粤北山歌小调等民间艺术,以旦、生、丑三个脚色演出,俗称"三脚班",原称"唱花灯"、"唱大茶",乾隆年间就已大兴,至今已有较长历史。该戏曲的重要表现手段直接由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剧情幽默风趣,音乐活泼明快,表演载歌载舞,艺术特色较好。  相似文献   

3.
粤北采茶戏是韶关历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粤北采茶戏可以实现同茶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丹霞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可在韶关旅游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宁都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中的主要代表剧种之一.宁都采茶戏舞台语音系统有21个声母、47个韵母、7个单字声调.宁都采茶戏的韵辙可以归纳为“廿二韵”.宁都采茶戏舞台语言属于因“方言共通化”而形成的以宁都方言为基础且向共同语靠拢的“方言共通语”.在宁都采茶戏未来发展中,需要做好其舞台音韵的统一规范工作,并在向普通话靠拢的同时,保持其历经数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能够体现剧种特色的最基本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5.
莫乔雅  孙宝 《科技信息》2008,(6):164-164
本文以广西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就“桂南采茶戏”的历史分期、现状做初步探讨,力图呈现其传承的真实面貌和多重价值与发展变化趋势;并为桂南采茶戏获得新的生存空间和进入良性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蔡志华 《科技信息》2010,(22):236-236
庐陵文化丰富多彩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学唱庐陵民歌,观赏吉安采茶戏,展现地方戏曲艺术,聘请专家讲座等,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会的决定 ,广东省教育厅的批准 ,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韶关大学联合主办的“粤北土话及周边方言国际研讨会”拟定于 2 0 0 0年 1 0月在我校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交流粤北土话及周边方言调查研究的成果 ,研讨粤北土话与客、赣、湘方言及湘南土话的关系。本次会议拟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法国巴黎东亚语言研究所等国内外的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这将对促进粤北方言土话的研究和开发 ,对我校的学科建设等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校将承办“粤北土话及周边方言国际研讨会”!中文系@朱增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以萍乡采茶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发展,阐述了萍乡采茶戏的现状和困境、萍乡采茶戏进行文化产业改造的有利条件以及萍乡采茶戏在产业格局中的前瞻;旨在促进萍乡采茶戏以及国内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戏曲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相似文献   

9.
粤北土话中类似赣语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土话是分布于粤北山区的一群归属未明的方言土语,《中国语言地图集》称之为“韶州土话”。从共时的语言特征来看,粤北土话与周边的客、粤方言及西南官话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显然不属于上述各方言。粤北土话内部分歧颇大,但都具有一些类似级方言的特点,这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本文从语音、词汇和小称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粤北土话与赣语的共同特点.并试图通过移民史来阐释这些共同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通常所谓“粤北”,大体相当于今韶关、清远两市所辖乐昌、曲江、仁化、乳源瑶族自治县、翁源、南雄、始兴、清远、英德、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及阳山县等地,也即古代南(雄)、韶(州)、连(州)三州。建国以前,由于文献不足,人们对这些地方的中古及上古以前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新中国的许多考古发现,填补了历史上的一些空白。粤北在岭南经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学术界所公认。  相似文献   

11.
《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立新  肖若心 《科技资讯》2009,(34):168-169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以及系统分析法,就赣南采茶戏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进行跟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赣南采茶戏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积极的价值;为赣南采茶戏走进校园提供科学健身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各国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名片已很普遍。一纸卡片可以省掉初会时烦琐的问讯,也可避免那些由于误听、误记而引致的麻烦。我国在很早就已使用名片了。古时称它为“名刺”或“谒”,明清时期又称“名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后就称名片了。古时名片最初时使用的是竹、木简,以后逐渐改用纸。  相似文献   

13.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粤北区为例对旅游土地类型的划分及其旅游利用评价作了详细的分析;第二部分针对生产实践目的提出必须以“旅游地”为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井以粤北旅游地为例进行了规划意义上的分等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北部大开发”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北山区贫穷与落后的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整体发展与提高途中一个“红色警报”。而粤北贫困山区应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业放在战略高度来看待,实行“生态产业化”的全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建国40年来粤北瑶民发展情况与移民近20年美国瑶族生活情况的比较,勾勒出瑶族发展中世界性“穷帮穷”、“富拉穷”两大模式的异同,概括出两大模式异同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为粤北瑶族的现代化,世界瑶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博白桂南采茶戏之所以能够在广西博白流行,是因为它的魅力。采茶戏对于博白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有作用的。尤其是现代的演员利用现代的故事,加上对国家政策的正确理解,又擅长采茶戏的唱腔、动作等,把传统与现代两相融合,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不妨是一条继承、发展采茶戏,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好路子。  相似文献   

17.
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与研究,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城市旅游品牌构建具有现实意义.选取广东省粤北地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旅游城市5年的统计数据,以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4个维度20项变量分析为基础,运用生态位理论、聚类分析方法,对粤北地区旅游城市进行生态位测评.依据综合生态位、空间格局以及各个维度的生态位等比较分析结果,将粤北旅游城市划分为3类:双核心城市为清远,节点城市包括韶关、梅州,网络城市包括河源、云浮.结合区域旅游竞合理论,提出为实现粤北城市旅游产业的“共生、多赢”格局,应该培育粤北城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炼独特性、差异性城市旅游品牌,寻求跨城市、跨行业的合作,促进粤北区域旅游的创新、协调发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踏曲 同“踏歌”,即唱歌也。 《畴昔篇》:“江南节序多,文酒屡经过,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按:“踏”与“唱”并说,是“踏”亦“唱”也,“踏曲”即“唱曲”,“踏歌”即“唱歌”。这是古籍中所见最早的例。但现所见词书和古籍注本,于释“踏歌”时,一般皆谓“歌时以足踏地为节奏”或“以足踏地为节奏而歌”,视为“状动”关系。但众多的诗文中例似不如此。下面先依时代先后选举一些诗中之例:  相似文献   

19.
桂东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于是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桂东南采茶戏的组成部分——博白采茶戏是我们调查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关资料表明,博白的采茶戏也曾历经风雨,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博白的文化发展史的一个侧面,从而透视全国文化与政治的发展史。到了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采茶戏的发展、甚至生存都面临新的严峻的挑战。对于博白采茶戏的生存状态的分析,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也试图给出一些参考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廖燕诗的继承轨迹粤北文化,从号称“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算起,中经余靖,直至廖燕,形成“三峰孤峙、遥接千载”局面,很象赵翼所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五百年,”而三人以各自的特色显示粤北文化对于中原文化、汉族文化的独特继承轨迹。其中廖燕诗文,自己编刻,“高奇自负”(朱渠《二十七松堂集序》),生受盛誉,死传日本,其继承更具创造性,更其硕果累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