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赛煜  吴鹏  牟元明  王文波 《甘肃科技》2022,(16):108-110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选取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8例,根据置换术方法的不同划分成对照组(n=48例)、研究组(n=50例),分别采取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较对照组多(P均<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明显较对照组的20.83%低(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00%明显较对照组的77.08%高(P<0.05);2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健康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术后干预,观察组经CQI后对患者予以健康指导,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经CQI后,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控制较好,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相对提高.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术后并发症以及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QI可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预后的影响因素,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73例,年龄60~89岁,平均70.8岁,无移位骨折(Garden I型、Ⅱ型)45例;移位骨折(GardenⅢ型、Ⅳ型)28例,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31.4个月。观察内容包括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移位程度,术后早期负重及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占73.97%。无移位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0.00%,移位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分别占10.71%和17.86%。如能术前掌握好适应证,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大多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回顾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152例,纳入72例,其中HA组36例,THA组36例。两组患者均术后1周和1月进行VAS评分、术后1、3和6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1周,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0.05),但两组的重度和极重度疼痛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术后1月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术后1、3和6月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疼痛明显恢复,但后期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群常存在肌力降低的情况,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后存在脱位风险。以肌力降低、存在术后脱位风险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明确仿生髋关节置换结合改良Hardinge入路对肌力降低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功能康复及预后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指标包括:髋关节Lovett肌力分级、活动度(ROM)、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预后Barthel ADL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当天、术后3个月、6个月的患侧髋关节在各方向的ROM均与健侧无差异,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肌力、Barthel ADL评分均与骨折前/健侧无差异,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术后脱位。说明双动仿生髋关节结合改良Hardinge入路具有促进早期康复的作用,在保证髋关节正常ROM的同时,避免肌力降低的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脱位,患者术后3个月即可恢复至骨折前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4月~2010年3月共治疗70岁以上(70—96岁)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其中手术治疗92例,保守治疗8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20例,保守治疗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股骨颈骨折7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全髋置换38例。本组患者同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本组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28月,平均14.2月。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内固定物松动、滑脱5例、断裂2例,人工股骨头下沉致疼痛5例,脱位2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10.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1.5±7.2)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21.1674,P〈0.05。x线片检查示内植物位置良好。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在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将6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取辩证施护,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护理。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手术的患者,介入中医辨证施护,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分析腰麻与全身麻醉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术期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糖萼的影响。选取医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6例(2018年7月—2021年12月),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的对照组(33例)与腰麻的观察组(33例),观察患者麻醉前后及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的变化,考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血管内皮糖萼(Endothelial Glycocalyx,EG)水平变化,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麻醉后及手术中的血压、心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考察两组术后疼痛指标与EG水平,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27%(P<0.05)。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腰麻效果较好,可减少糖萼成分破坏,安全性高,术后疼痛程度较低,总体效果优于全身麻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总结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取Swith-perster切口,开放整复骨折,C形臂X光机下,用空心加压螺纹钉2枚固定骨折,同时将股骨颈头颈部开槽,取同侧缝匠肌髂骨瓣植骨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各类型骨折64例.结果对64例患者进行6个月至14 a,平均48个月的随访.按张少成等评定标准判定,临床优良率达92%.结论该方法具有骨折固定牢固可靠,同时以重建股骨头血液循环和为股骨头带入有效成骨成分,加速骨折的愈合,适用于青壮年各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HTA)或半髋关节置换术(HA)后新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后VTE风险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新发VTE的25例患者为VTE组,76例术后无VTE的患者为对照组.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相关因素,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最后应用Hosmer-Lemeshow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分析的101例患者中,25例(24.8%)患者为新发VTE病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应用骨水泥、Caprini评分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行主、被动功能锻炼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保护因素(P<0.05),基于以上4个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70,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868,此时该模型灵敏度为96.0%,特异度为90.8%,截断值为-0.863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的预测效能为91.09%,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VTE风险预测效果良好,有助于骨科医师预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新发VTE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不同临床特征与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关系。结果13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7例系本院首诊,予以护肝、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治疗立即终止妊娠痊愈出院。外院转入6例,其中3例行子宫全切术后治愈出院。1例因消化道出血、腹水、同时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本病的治疗应从病因着手,孕期合理膳食,减少脂肪摄入,早期诊断,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预防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尽快终止妊娠,母儿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合并甲状腺结节桥本病(HT)的血清学研究可有助于临床诊断,便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复发率、癌变率及过少腺体保留量可能造成甲状腺功能的严重不足.方法因甲状腺结节行甲状腺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HT合并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的患者病例为A组,非HT组为B组.对每组术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预测,帮助医学工作者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借助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50名白血病人的生存资料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外辕血中的细胞数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不显著,淋巴结浸润等级和出院后有无巩固治疗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影响显著,巩固治疗比没有巩固治疗生存时间提高了约9.6倍.  相似文献   

14.
评价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这种新的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在累及肾脏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中的治疗价值,回顾分析本ICU开展CVVH前后所有出现肾功能衰竭的MODS患的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发现,在CVVH开展前后,该类患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比率分别为43.3%和81.5%,死亡率分别为66.7%和40.7%,两项指标均有显差异。说明CVVH能使出现ARF的MODS患更易接受肾替代治疗,并降低该类患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手术前后给予病人全面、详细的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护理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128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可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应制定相应护理对策;高血压病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应实施整体护理的形式,不同的社区应在社区评估地基础上恰当地运用护理学的相关理论模式制定干预计划,在获得患者的配合下实施综合干预,并以恰当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快速原型的个体匹配骨骼造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改进个体匹配骨骼的设计与制造的速度和精度,缩短病人的等待时间和提高骨骼外形的匹配程度。采取不经过曲面重构而直接利用快速原型完成人工骨骼模型的造型方法,即直接将患者骨骼的断层图像数据转化为快速原型分层制造的轮廓数据格式,并快速制造骨骼的实体原型,而对其形状的修改和编辑是在实物原型上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严谨高的特点,能很好地满足个体匹配骨骼对设计制造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腹腔积液闭式引流的可靠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及大量腹水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行闭式引流,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该方法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微且发生率低。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简便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尝试根据Mitrofanof原理,将阑尾不加任何处理直接从脐孔穿出,构成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的排出管道。方法:选取末段回肠15cm和盲肠升结肠20cm,保留阑尾。沿肠系膜对侧缘纵行劈开肠管,远近端对折缝合形成囊袋。双侧输尿管与囊袋以粘膜下隧道法吻合,阑尾末端开放,并直接从脐部戳孔引出固定,形成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结果:8例患者术后随访10~30个月,回结肠膀胱脐部阑尾排出道控水能力满意,患者自行插管排尿方便容易,平均每次导尿量300~500mL,回结肠膀胱内压19614~44132Pa,无输尿管返流或积水及其它明显并发症。结论:不加任何处理的阑尾原位脐部造口的回结肠膀胱术,手术简便,控尿可靠,自我插管方便,为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病人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严重胸部创伤的病人,应高度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症状,对于任何细微变化都应作认真的分析,沉着应对,对病人耐心解释、诚挚的关怀和同情,使之产生依托感及信任感,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高质量的护理应体现在病人的最大受益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