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 ,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 ,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 ,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的济慈,其诗歌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给人留下了美的享受.然而在他的相当一部分的作品里,诗人同时采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既艺术地描写美好的理想生活,又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将结合诗人的某些诗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黄河冰凌,得杜之骨"、"气格为主,悲壮为宗"、"古风之尚,雅音为正",既能以杜诗作为古典诗歌最高审美典范,又能"知其所长、又知其弊",是明代中叶学杜的集大成者。通过分析其诗歌的内在艺术风格,不仅可以认识诗人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突出贡献,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明中后期文学思潮与文学风格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4.
艾青在诗歌语言理论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把“纯朴、自然、和谐、简约与明确”当作诗歌语言的最高规律,强调“绘画入诗”、“题材的语境”的重要性。从创作实践来看,其主要的语言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表现在三个方面:质朴自然.由于情感直达本质而产生了“动情”的艺术魅力;简约、明快,由于弹性强、张力大而给审美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地释放审美着潜在的意蕴和情绪,从而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艾青引绘画入诗使用色彩达34种之多,同一诗中不仅颜色间彼此协调,组织结构合理,而且与其主题也紧紧相扣,十分和谐、题材的变化导致语言使用材料的变化,语言为题材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境。艾青在诗歌语言上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歌质朴自然的大众化语言风格;在新诗史上树立了精典大众化诗语的典范。艾青诗歌谣言对新诗的影响主流是正面的,但也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一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此处诗品是指诗的品性风格。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这就是所谓“诗如其人”。一般说来,诗人的作品风格多与诗人的人品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山诗尤其是如此,它完全是诗人自我性情的真诚表露,可以说,文山诗的风格与文山先生的性情品格基  相似文献   

7.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国朝六大家”之一,在诗、词、曲、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以诗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很难对其作品做单一的概括和评价。但如果从其整体观照,宋琬的诗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稳定的美学特征——“清刚”。  相似文献   

8.
浅论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科技信息》2010,(24):I0137-I0137
本文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文学实例从六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十九世纪美国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李皓诗歌的文本细读,阐述了李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关注乡土与都市的现实世界,感时忧国,多角度、多侧面地书写生活,同时又拥有纯正的个人情怀的表达,对自我的言说、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建构了属于诗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之维。  相似文献   

10.
欧美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诗歌重要的诗学意义和美学原则之一是富于神秘美。这种神秘美具有梦幻和错觉、暗示和神秘、朦胧和晦涩的特征。神秘美主要通过非理性化、音乐化和陌生化的方式形成和营构。象征主义使欧美乃至世界诗歌美学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质变,其中神秘美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草叶集》以其非直线的结构以及主人公的创新构想为契入点 ,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诗歌天地。惠特曼推动了“自由诗体”的发展 ,使英语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见解深邃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历来为人们所忽视。主要原因是他早期的著作已在战乱中丧失,后人收集起来的只是一些应酬文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文山集》说: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常以自随,遭乱后尽失之。元真、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在这些收集起来的文章中,涉及诗歌理论的序跋有十五篇,加上战乱中为自己的诗集所写的序跋,共有二十余篇。这个篇目不算少,可惜都不是专论,只是作  相似文献   

14.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家,风格纷呈,可谓“文质相炳涣,众星罗秋旻”,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作家的理理想抱负和思想感情以及奋发进取的精神,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5.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6.
苏轼“和陶诗”问世以来,诗评家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其实,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并未脱离现实生活,是作者在特殊境遇下,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是借鉴古人成功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并在学习陶诗的艺术风格中,融入自我独特的风格。“和陶诗”体现了苏轼晚年的艺术追求倾向,与早年那些生机勃然的诗歌相比,“和陶诗”呈现一种跳动的闲淡、一种朴茂之美,诗风平淡自然,感情真笃充沛;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意在言外;写景传神,时见佳句。苏轼的“和陶诗”没有等同陶诗,而是自具本色。  相似文献   

17.
艾青将自由体新诗创作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其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形式。艾青提倡诗的"散文美",这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新诗形式的自由性;一是新诗语言的口语美。艾青抛开一切外在形式的羁绊,保存真正诗的个性,这就使他的诗作的思想容量显示出巨大的活力与弹性。朴素的诗歌语言是艾青追求散文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艺术探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贴近现实的精神取向、创作主体的伦理要求、博大雄健的风格追求,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是臧克家一直标举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主要内涵。臧克家的诗歌理论虽有一定的意义,但也有很大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决定的,更主要是受其理论自身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曾经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所具有的“再现”与“摹仿”特性无限地放大,反复地加以阐释、论证与引伸,从而掩盖了表现性、情感性特征,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传统的把握与理解也就出现了偏差。诚然,最能为这种“再现论”、“摹仿说”提供事实佐证的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因为,这一流派的作家普遍强调“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巴尔扎克说,“法国社会将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司汤达说,“文学是放在大路上的一面镜子”。福楼拜则强调客观冷静地描写生活,“作者在他的作品里,必须象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艾青一生创作并发表的481首诗歌中,240多首包含色彩词汇。这些色彩词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色彩鲜明、情感丰富的诗人的视觉世界。大体上,艾青诗歌中的黑色多表现痛苦、贫困与忧郁,白色象征希望和虚弱,红色则是激情和危险的代名词,金色在艾青的世界里永远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黄色、灰色、褐色系列则多用于表现忧郁、苦难和衰颓,绿色、蓝色、青色在艾青的构图中似乎于明媚中带着忧伤,而紫色是使艾青有别于其他运用色彩作诗的诗人的独特的色彩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