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战略目标"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标志着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为了更好地继承和运用传统村落营建中将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规划理念及方法,文中以陕西历史文化名村党家村为例,挖掘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点,运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走访和整理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党家村传统村落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它主要从自然环境的因借和人文精神两方面体现。在此基础上,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土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空间营造结构特色做探索,挖掘并传承传统聚落文化,为乡村的建设提供可行的规划思路和设计方法,推动当代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立足于鄂西南山区,以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利川市老屋基老街传统村落为例,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提出相关保护方法与措施,寻求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3.
应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了陕北村落体育的特征与发展策略。研究认为,陕北村落体育的特征包括:内容众多与资源的本土性、活动原生态与投入的全面性、形态的混合与系统的完整性、经济及体育基础资源的匮乏性。其发展策略为: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扶持和挖掘陕北村落体育文化功能、充分利用陕北旅游资源,促进村落体育发展、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发扬和传承陕北村落体育。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金华地区的村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村落的更新、建设缺乏对村落传统景观的整体保护,管理欠缺、规划滞后等将致使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逐渐散失.所以,保护村落的传统景观风貌,传承和延续区域的地方特色与景观特征刻不容缓,在此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复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探索与村落保护及活化利用相融的产业发展举措是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归纳总结了福建省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模式,剖析了当前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村落的产业发展应体现文化传承、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城乡互动的要求,并从整合城乡资源、强化活态传承、增强发展能力、推进机制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持续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索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双修”机理和应对策略.研究表明:1) 聚落“双修”本质是针对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更新改造工作,强调“文化基因修复”与“景观基因修补”,这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空间形态重构、生态环境适应、社会文化传承及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非常契合.2) 从聚落“双修”视角分析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机理,认为政府、村民等多元主体对破坏的建筑基因、流失的文化基因、冲突的聚落空间基因和恶化的生态环境基因等进行整治与改造,可促使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序转型.3) 从聚落“双修”策略来看,依托旅游资源开发,通过分级分区保护、活化文化内涵,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时代发展与进步中得以延续.提出恢复山水特色,优化绿地系统,强调生态文明,建立治理体系的环境基因修补策略;空间重组,优化用地布局,农旅联动,创新产业升级的布局基因修补策略;循序渐进,加强风貌改造,内修外补,实现有机活化的建筑基因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7.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实施和发挥,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下农民主体性缺失现状,基于村落体育文化视角,探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以助力农民主体性生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研究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通过典型村落实践叙事,对村落体育主体性进行解读,探讨其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是建立在村民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主体、权力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村落体育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生成的过程,同时存在着村民作为实践主体的不在场、权力主体的让渡和价值主体的偏移现象,在新时代背景和语境下,村民价值主体性是村落体育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向标;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村落体育主体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价值主体性”的村落体育发展方向,坚持村落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村落体育服务于村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新热潮下,正确处理好布依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生态式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系,有效保护具有民族特色,承载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布依村落,对发掘、研究传承布依文化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城乡规划课程体系中,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削弱了当代大学生作为城乡规划师,尤其是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观念。传统村落不仅需要保护其物质外壳,更需要尊重和认同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德育"的回归去重建传统村落保护人才的"德",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人才丢失的"乡愁",建立基于"德育"的城乡规划专业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培养模式,让诗化的村落"化"人,让人生的诗化"化"村。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小学生了解国情、民情的重要研学资源.因此,立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学的资源与功能,结合乡村旅游及研学旅行发展的现状,从系统论角度构建传统村落遗产研学系统,涉及研学群体、研学教育、研学活动空间、研学设施、研学保障5个子系统,并对系统核心要素的村落空间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对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发挥传统村落教育功能、深化乡村文化内涵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CNKI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主体与对象、保护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2)保护主体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村民主体,保护对象逐步由建筑单体转向村落系统、从个体村落转向区域整体;(3)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保护效果评价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但在理论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现代化、保护主体参与机制、保护对象区域网络化构建以及活化保护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未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重点加强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文化提升与区域网络化保护方法探索、动态追踪保护与活化保护模式与机制研究等方面,从而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文化价值驱动下的有机过程,乡村文化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核心资源、内生动力和独特魅力。九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经济,轻文化"等问题,保护和传承好九江乡村文化,必须完善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建设,推进政府、市场和村民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三维协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九江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变迁所带来的村落体育生态影响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村落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组织形式等的变迁对于村落体育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村落体育发展的适应性策略,包括:借服务型政府建设之机,畅通农民体育诉求机制;加强组织建设,扶植村落自组织群体;发挥大学生村干部价值,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力量;加强各类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营造体育氛围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产生、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产生行为活动、形成和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场所。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大量的人口外迁,导致传统村落文化和文化空间正逐渐失去活力,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空间的关系,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并以河南省信阳市扬帆村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与更新村落的文化空间,活化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兴梅 《科技信息》2012,(9):165-165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区域性体育文化,我国村落体育文化有它特有的研究意义和存在价值。从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分析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出在新农村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中村落体育应该走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民族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逻辑分析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节庆体育的主要特征与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村落节庆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宗教信仰性、娱乐和竞技的同一性、参与全民性、传承统一性等特征.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整合乡村社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健全身心、繁荣地方产业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徼州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区域环境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为对徽州村落居住环境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及各环境之间构成的特点全面了解,在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徽州村落居住环境形成的3要素: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精神条件、设施条件.认为进一步延续村落传统居住文化,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为古村落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鏊.  相似文献   

19.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作为乡土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的传统村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成为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江西境内传统村落最为集聚的庐陵地区为例,探索基于村民视角的钓鱼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成效,通过对比钓源古村与燕坊古村的保护现状,指出了村民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内在动力、基本条件、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观念转变五个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积极性的建议,以期最终达到发挥村民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让乡愁能够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20.
吴桢楠  冯四清 《工程与建设》2010,24(1):28-30,33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程度不高,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程度相对更加滞后,已经慢慢不适应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传统文化所赋予它的差异特色业已消失殆尽。该文以歙县篁墩村为例对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延续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其发展滞后的主导因素及保护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