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执信对王士禛的批评,历来看法不一。王士禛诗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要求和统治需要,但自身也存在不足。赵执信对王士禛批评的本质在于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上,赵执信针对王士禛诗歌及其诗论缺真的现象,非常重视对诗歌本质——“真”的认识,指出了诗之“道”的内在因子;针对当时王士禛诗论造成的负面影响,即诗坛形式主义、宗派主义风气的产生,又重视诗歌的表现形式,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二人的词,都有《花间》《草堂》的风调,他们在创作上体现出不同倾向:王士禄闺情之作表现静态的浓艳之美,山水之作表达隐逸的思致,王士禛写人有秀逸之美,写景注重历史时空因素的发掘;王士禄抒情较为内敛,含蓄蕴藉,王士禛则趋于外向,注重环境的感发;王士禄在表现上工笔描摹,有较明显的雕琢痕迹,王士禛重于写意,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4.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凭吊古迹,状摹名胜,即景感怀,声情悲壮。蜀地之行的亲身经历,千古三峡的雄奇险峻,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激发了诗人内心的灵感,而且也成就了王士禛在诗歌创作上一次质的飞跃。从此一扫前期迷蒙玄远、清幽澹泊的诗风,变得意境开阔,风格苍劲,气概非凡。  相似文献   

5.
沈德潜是乾隆朝前期的诗坛领袖,他与同列康熙诗坛六大家的王士禛和赵执信都有交往。赵执信因与王士禛论诗不合,作《谈龙录》攻讦王氏诗学,王、赵之争成为影响清代诗坛的著名事件。沈德潜在评判王、赵之争上明显站在王士禛一边,但他在构建试图取代王士禛神韵说的诗学理论时,也吸收了赵执信《谈龙录》的一些观点。在王、赵之争的诗学背景下,辨析沈德潜与赵执信诗学观念的异同,有助于人们看清清代中期诗学和初期诗学的关联与流变。同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清诗选集,然此书于赵执信有定位不准、校勘不精、评注失实之弊,一并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王士禛康熙27年编选的《唐贤三昧集》中所反映出来的神韵主张,其实早在其康熙22年应徐乾学劝而编选的《五言古诗选》中即已有所表现,只是没有《唐贤三昧集》来得明晰。从《五言古诗选》到《唐贤三昧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士禛诗学主张逐步缩削、集中的轨迹,可以说神韵说是王士禛在古代诗学传统中寻找师法对象时逐步明确下来的。  相似文献   

7.
清初知名诗人颜光敏——王士禛选定的"金台十子"之一,著有诗集《乐圃集》。他的诗歌风格雅正,训辞深厚,曾得到顾炎武、王士禛等名家的高度评价。可以把颜光敏的咏怀抒情诗分成讴歌爱国人士、歌颂历史英雄、借用他物抒情、批判社会现实、怀念好友亲朋等五个方面,具体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清代夔州诗群名家辈出,康熙帝玄烨及大诗人王士禛、宋琬、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李调元、张问陶、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诗坛巨擘,皆以其杰出的创作为夔州诗增色添彩.诗人们凭吊八阵图、白帝城,杜甫草堂等古迹,即景感怀,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这是清代夔州诗创作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九年我曾写过一篇《王士禛神韵说的历史价值》,主张从神韵说之外看神韵将神韵说放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链条中加以考察,意犹未尽。现在,将神韵说放在王士禛自身生活的旋涡里,考察神韵说的人格价值,依然是在神韵说之外看神韵。稍加体察,深感神韵说于王士禛的人格价值有密切的关系。兹略加陈述,以就正于博雅通人。 一 清代初年,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着一场心灵的震撼。众所周知,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感特别强烈,咸以治国平天下为远大理想。一旦进入政治圈,他们都信奉儒学社会政治伦理,特别是“忠”与“信”。因此,尽管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江山易主是常见的事,但是,每当这个时刻到来之时,在政治圈中的知识分子就产生了复杂的心理障碍。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为执政者的权利,历史上也出现过少数民族政权的事实。遗憾的是,当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际,汉族知识分子也常常产生心理上的障碍,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清代初年的“三大儒”是容城(今河北省县名)孙奇逢、余姚(今浙江省县名)黄宗羲、周至(今陕西省周至县)李颙,都与清王朝有隔阖:  相似文献   

10.
主要阐述了在吴澄诗歌作品中的理学思想。作为儒学的衍生品,理学成为元代的主导思想之一,而吴澄就是当时传承朱陆的名儒之一。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理学思想。本文主要从隐逸诗的超脱,战乱诗的真实,题画诗的清新,山水诗的性灵这四个方面来探寻吴澄诗歌作品中的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1.
山水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与山水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宏观上论述山水画与题画诗在形式上的相似点与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从而揭示了它们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达到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12.
古代山水画及其题画诗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与山水画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诗歌艺术。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宏观上论述山水画与题画诗在形式上的相似点与艺术表现上的不同点。从而揭示了它们融合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达到的审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魏源的山水诗中不仅艺术特征鲜明,其内涵同样突出,诗人一生践行的经世致用思想渗入其诗歌创作之中,率先提出反帝御辱主张启蒙新民,探索革新晚清政府水利、漕运、用兵等政策谋求富国强兵。因此,经世思想不仅已成为其山水诗的重要内容思想,也影响山水诗创作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程钜夫是最早进入元朝中枢机构的馆阁文臣之一,然其诗歌研究至今寥寥,较有艺术特色的题画诗更长期为学人所忽略.程钜夫题画诗的情感内涵以钦慕归隐为主体,主要采用复原型、评议型两种创作模式,对画作进行再创造处理.受其品性、诗学及艺术观念影响,其题画诗形成"清俊和融"的风貌.其题画诗承续元初南北诗风融合的硕果,对元中期"雅正""...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王维和谢灵运都是山水诗的大家,谢灵运是一代山水宗师,王维在山水诗上继承了谢灵运等前人的成就,兼收并蓄、纳故知新,成为山水诗中的巨擘.他们在人生际遇、审美艺术、引禅入诗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从知人论世入手,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山水诗占他的传世诗作总数的2/3以上。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从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叙事-写景-悟理的纪游模式与情景结构模式以及“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自然神韵来解读。  相似文献   

17.
画面题诗是中国绘画与西洋画不同的一个特点,与书画印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但诗书画印的组合有个发展的过程。从题画诗来说,是从李唐开始的,不过当时诗人多为赞美和评论绘画而写诗,并非专为画面而题诗。但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说":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也就是说,唐代题画诗为中国绘画的画面题诗开创了体例,也为后代题画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手法。唐代题画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丹青题咏 妙处相资——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画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枝清采.它把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丹青题咏,妙处相资“,两者珠联璧合,交映生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八个方面对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维以画理、乐理入诗,创造出“诗中有画”、“宫商迭奏”的艺术境界,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表现技。本文拟从色彩美和音乐美两个角度来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初步解析了唐寅题画诗的艺术功能,认为唐寅大力创作的题画诗具备了阐发创作心态、主旨,抒发作者笔墨意趣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