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图书馆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乡村自身条件所限,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短板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流动的视角分析当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情况,阐明其建设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对乡村图书馆建设有所促进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乡规民约是传统乡村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和当时的价值观念、组织制度、集体资源的分配交织在一起,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广大军民艰苦抗战的同时,在乡村政权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终创造出“三三制”这一既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它改变了传统以乡绅地主为主体的乡村社会权力格局,国家政治权力在两千多年来首次以现代政党组织的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这种乡村管理体制是新中国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雏形,也为今天的村民民主自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曲阜乡村延续了旧有的文化传统,存在于乡村文化中的仍是援礼于法、融法于俗的浑然天成的礼俗秩序。1949—1978年的30年间,一系列国家建构的制度性变革和组织重构深刻地影响着曲阜乡村社会的文化变迁,但由于生成现代文化的经济基础没有根本变化,因而曲阜乡村文化传统特别是其价值层面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曲阜乡村文化从器物层面到观念层面都开始面临着全新的转型。曲阜乡村文化百年流变的启示是:乡村文化的转型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文化的各级层面“均衡”着力;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乡村文化转型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是乡村特色的关键因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核心作用,但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乡村传统文化遭到质疑和冲击。剖析国内外农业、农村、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策略发现,驾驭变化已成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永恒特征,它在不断地变化中能滋生新的智慧,不落后,不僵化,不单调。乡村传统文化具有培养农民文化自觉,实现乡村德治的功能;发展特色文化商品,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功能;蕴含生态智慧,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不仅行政村是个半熟人社会,自然村也是个半熟人社会,村民关系日渐生疏,乡村传统文化日益退潮,传统组织和权威弱化,灰恶化现象增多。乡村治理必须立足于半熟人社会的实际,同时面向公民社会这一未来愿景,建立多元化复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走访、入住民居、参与生产劳动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对漳州云霄县6个乡村重要的历史节日民俗进行挖掘考证,以管窥闽南乡村节日民俗的特点和社会文化内涵。调查发现:闽南节日民俗所包涵的内容和信息颇为丰富,但地理区隔与宗族传统造成了各村节日民俗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显著差异性;不同的节日民俗亦反映出闽南乡村民众的思想动向与精神寄托,反映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国乡村自治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自治是近代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制度形式,是乡村社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民国乡村自治在经历了直隶翟城自治、山西村制、南京国民政府自治后最终失败,它的失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即乡村自治必须彻底打破它的封闭性,积极开放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权力是乡村社会内部实现自主治理与生成秩序的权力,不是以科层制为基础的政府组织权力。为了匹配乡村社会不规整性、乡村问题的整体性和乡村治理的综合性以及诉求政府的合理性等乡村社会性质,村委会权力就必然会具有非科层化、综合性、灵活性、配置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乡村产生于城市之前,因此,分析乡村社会资本的演变对于研究社会资本有代表性意义。正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变化促成了成长于之上的社会资本的重构,其重构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的封闭式、互助式、道义性社会关系网络向开放式、互惠式、契约性关系网络的路径演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乡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土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国民教育取代家族私塾,新式教师取代塾师,失去了乡土的滋养的乡村教师,身在农村却背离农村,乡村教师社会功能的弱化,缺乏与农村社会生活应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玉林为例,通过对乡村寺庙现存碑刻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着重探讨清代乡村寺庙在弥合不同族姓群体关系、提升女性群体地位、丰富乡村社会文化生活、推动选人、管理制度革新等方面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家书屋承担着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和文明共享的社会职责,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家书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书屋使用率有待提高、藏书结构不尽合理、数字阅读对农家书屋造成严重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有必要从农民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农家书屋的服务质量,创新农家书屋的服务职能,拓展农家书屋的资源渠道,以助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乡村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大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乡村文化秩序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合理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发展。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从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研究乡村振兴,围绕新时期农民群众的“三求”“六盼”,充分发挥好文化先行的优势,提出建设性路径,以此夯实中国乡村文化的根基,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推动力,并在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生态环境变迁、文化认同淡化等困境。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了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乡村振兴规划、强化学校传承、塑造国际品牌和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夏明群 《科技信息》2008,(20):330-33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既丰厚又脆弱。为此:要发挥报道宣传工作的功能,引导人们在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同时,又能成功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宣传战线的每一个人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本文据此对宣传报道乡村旅游应突出的重点内容进行了论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旅游的开展在拉动乡村经济增加的同时也对乡村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承担着这些影响的乡村社区因为参与不够而获利较少,为此,本文阐述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业的意义,分析了社区参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社区参与的实现途径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其与外围城市相互作用的科学。本文从农村的经济发展、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等几个角度来看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现状,认为乡村地理学未来的研究要继续加强学科体系的建设,重视研究内容的整合,而且注重研究的深度和乡村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