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公共事务治理的新趋向,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政务短视频作为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模式最新形式的媒介支撑,在促进协同治理主体多元化、优化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基础、深化协同治理的双向沟通、提升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实际效能等方面具有较好表现,但仍存在由于机制不顺、理念偏差导致的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顶层统筹不足、缺乏需求回应导致的公众参与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协同治理的两方参与主体“政府”和“公众”角度出发,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同时,构建“政府+公众”双主体的政务短视频评估框架,以期为各地区、各部门细化政务新媒体工作考核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多元参与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多元参与科技、扶贫、节能减排、环境与濒危物种保护等国内外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多元参与社会事务中存在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提出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边界划分中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指明了3类主体的未来完善方向;最后,从理念协同达成共识、利益协同形成共赢、信息协同实现共享以及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4方面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多元参与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多元参与科技、扶贫、节能减排、环境与濒危物种保护等国内外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在多元参与社会事务中存在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提出了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边界划分中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指明了3类主体的未来完善方向;最后,从理念协同达成共识、利益协同形成共赢、信息协同实现共享以及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4方面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评价住宅小区的雷电灾害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人身伤亡风险,同时考察符合目前建设标准的新建小区的雷击风险是否小于允许值,分析了目前新建小区中由于雷电引起的人员、设备损失情况。提出对新建小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雷击风险计算的重要性。结合新建小区特点,选取合适的风险参数,给出了新建住宅小区雷击风险的计算方法。并以南京市长江边某大型新建小区为例,计算了雷击引起的人员损失的风险,给出了小区防范雷击风险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治理与跨域是公共事务与管理科学所面对的核心课题领域。如何清晰界定复杂结构课题案例已成当务之急,跨域治理乃在于个体的认知本质与群体的行为现象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兼顾连结。该文以高龄化社会相当重视的长期照顾(简称"长照")政策课题为案例,尝试从长照治理系统之观点解构,参考美国公共事务学术专业的领域界定与发展经验,提出公共事务管理参考架构,并借助应用心理学整合描述性的认知判断分析,作为解读个体认知与群体互动的理论基础,并参照研究结论应较可对应涵盖治理结构,初探建构长照治理系统之治理框架,以作为简化普及理解与操作长照治理与公共事务的参照基础,以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完善和加强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成为新建住宅小区管理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为了推进我国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将我国新建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规范化,更好地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成为公共管理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治理的核心思想在于多主体(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它代表着一种与统治不同的新的公共管理思想。治理理论及其思想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理性地思考治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治理公共事务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它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共同协商、良好合作、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方能实现。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只有把政府的外部推动力和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的内部驱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拧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大学决策权力的制度安排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从核心理念、权力体系、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四个层面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通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即确立办学新理念,形成独特的质量管理文化;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实行大部制与学院制;建立了以院为主体的二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科研不端行为:概念、类型与治理(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研不端行为是学术界、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学术界在科研不端行为的理解上仍然面临着概念模糊、外延不清、语义宽泛等问题,并进而导致了不同治理主体的目标模糊和权责交叠.因此,有必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目标对象与权贵边界,形成一个系统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1.
总结既有研究成果,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内部控制边界进行重新审视,将控制主体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两类,并以此重新界定企业内部控制广度上的边界;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的纵向边界应该上升到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协同治理理论在治理主体多元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执政党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更新管理理念,营造平等、包容、合作的氛围,发挥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核心作用;政府要注重协同合作,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则在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同时,加强与政府的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什么是公共管理以及如何对它进行研究的问题是近期行政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公共管理是研究国家,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公共管理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或服务,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主体应是开放性,多元化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唐华生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104-108,113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质是解决权力在高校内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治理的权力构成主要有: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政治权力、以院(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以及基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权力.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尚待明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教职工参与学校内部治理得不到切实保障.要优化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就必须构建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参与"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使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有机结合,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5.
王赟 《科技资讯》2011,(7):11-11
近十几年来,我区有线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有线电视网络早已延伸至千家万户.但是线路老旧.设计不规范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了避免新建小区出现老区线路的常见问题,在设计时要高标准要求,在施工时要严格落实,要兼顾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兼容性、经济实用性等原则,本文探讨了新建小区有线电视管网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网络技术运用的增多,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生活中除现实生活外另一重要活动场所,本文以网络空间治理的文献综述为出发点与主要内容,从内容角度大体上将网络空间治理相关文献划分为以数据信息安全为核心的网络空间治理和作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的网络空间治理。  相似文献   

17.
公共事务管理具有系统性的治理结构,包含个体所处的载体环境、个体的认知判断、群体共同约俗的社会行动。研究表明,治理结构中多方当事人的个体角色与个体认知影响着个体与其他个体、个体与群体互动体系中的行为特征。公众在特定治理主体进行的社区治理,其复合领域专家、多方当事人、公共管理者等三方角色,愿意以理性、善意的态度偏好处理公共议题,可治理条件方能成立,并更能解决社会组织活力的激发、社会矛盾的化解、公共安全体系的健全等公地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去探究和治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公共问题。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社会主体能够就关涉社会民众合法利益的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进行自由、开放、公平、对等、理性、负责、充分的对话、商讨、辩论、妥协和合作,以使"重叠共识"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公共问题的实效治理。因此,在当代中国,培育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构建合适话语机制,以推动协商民主稳定有序发展,成为全效治理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共问题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王健琼  罗广宇 《科技信息》2009,(15):278-278
当前,以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为代表的智能建筑,主要指的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楼宇、社区进行控制、通信和治理。如智能大厦是以综合布线为基础,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综合通信系统(CA)等子系统实现现代办公和生活的理想场所。而智能小区则由小区网络通信、闭路电视监控、周界防范、可视对讲、小区一卡通、停车场治理、智能化物业治理、智能家居等子系统组成,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为城市提供智能化治理工具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治理空白,加剧了治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两者间对立统一关系可以从国家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治理工具更新、科技创新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加以厘清。在“人本-创新-协同”的逻辑框架下,探讨了强化城市治理就要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主体示范引领、强化社会监督,明确各主体在城市治理中的定位与职责,坚持城市社会稳定、安全、人本的基本要求不动摇。分析表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就城市治理目标的实现路径、智能化工具的使用边界、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治理过程的动态监督等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要求,重视法治德治的结合,完善和创新城市治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