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科技》2006,(3):F0002
现代化城缜建设是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又称都市化和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第三届“文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的主题发言。本文介绍了会议背景,论述了文化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都市化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等问题,并着重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即“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文化指标”,确立了本次会议的总体基调和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的都市化进程中,受地域文化、西方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影响,上海女性文化突出表现为崇尚知识、追求时尚和富于创造等特点.上海女性文化特质的形成.直接得益于上海的都市化进程,而上海女性文化特质的发展,又推动了上海都市化的进程.随着上海城市的深刻都市化进程,"上海女性"的符号意义,不仅不会停留在怀旧的意义上.而且还会在原来的意义上增添新的带有时代印记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SARS病毒在中国一些高都市化区域的高发 ,叫人不得不重提都市化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大都市里的居民难于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即目前城市的建筑有缺陷 ,许多大都市空气的自我更新能力在逐步弱化 ,且与外围的空气缺少互动性。并结合有关专家的看法 ,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陈树俊 《太原科技》2010,(10):49-54
都市农业浅析 都市农业的起源和概念 都市农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引起人们注意并迅速被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所接受。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综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它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当代世界农业的新趋势和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静 《今日科技》2008,(1):40-41
在电视受众日益细分化的今天,针对收视群体需要办栏目毋庸质疑。可是,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却发现可以接收的若干个卫星频道、地面频道中,包含娱乐、情感剧场、金融……几乎皆为都市化的节目类型,很多与乡村百姓的实际生活差之甚远,农村观众其实是在被动的收看。针对这一情况,一些电视媒介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独特现状,并加强了这方面电视节目的开发力度。据统计,我国已有许多省台开办对农栏目或专业的乡村频道。  相似文献   

7.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一开始是在城市知识分子中萌动、破土,后来转移到农村进行发动、发展而成为一场乡村革命,并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了政权。在这一渐次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乡村教师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先锋、桥梁作用。这与中共党人初期成员的构成特点密切相关。较早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乡村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和发动。使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为其开展乡村革命积聚了强大的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市民素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城市市民素质指标体系的设想,认为城市市民素质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即市民素质的条件指标、结构指标、主体指标和都市化特点指标,并根据这一研究构想提出了"十五"期间杭州市市民素质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村落是中国农业文化中一幅重要的生态图景。但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工业与城市夺走了农业与农村的活力,并不断地重构着乡村的生活节奏与内容,改写着农民对自己生活方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终结     
都市化的发展 ,使现代的农民已经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来生活 ,农民的策略再次强调了资本的积累。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报告表明了农村和城市的界线正在模糊化 ,许多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积极从事工业、商业等活动。他们正大批地从土地上离去。  相似文献   

11.
积淀深厚的宁波乡土文化为改革开放后宁波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出,使宁波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更科学合理的目标与要求,在政府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共同努力下,宁波农村文化建设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化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和资源、能源、环境、粮食问题一样,是当前国际上十分关心的问题。所谓都市化一般指都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动态,即都市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它和环境的关系。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市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的。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特大都市和都市群的迅速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向都市郊区或都市迁移,原来郊区的土地被都市占用,郊  相似文献   

13.
乡村性是反映乡村发展水平与乡村地域空间差异的重要指标,而农村空间的商品化既是农村要素的商品化,也是乡村性的商品化.为此,本文以怀柔区各乡镇为研究单元,从农村地域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三方面,构建其乡村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并以研究区休闲农业为例,分析了其乡村性与空间商品化之关系.结论如下:1)在2004—2014年间,怀柔区的乡村性在不断地减弱.因城市土地利用的利用范围扩大,区内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用地增加,农村空间的生态基础脆弱化.经济基础也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城市产业,由于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活动,农民纯收入增加明显,而且呈现空间差异.2)由于城市居民的介入,作为社会基础的农村社区也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转移到镇乡企业,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这些农村基础要素的改变引起了农村空间商品化的变化.3)农村空间商品化作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对研究区的乡村性产生较大影响.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性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相似文献   

14.
细心的观众在观看电视台播放城区天气预报时可曾发现,夏日市区与效区的温度往往有一至几度的差异,到过乡村的城市居民也许有这样的感受,即农村确实比城市要凉爽得多。这种气候特征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郊农田景观开发与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而乡村旅游是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在协调城乡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龙泉驿桃花故里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城镇化浪潮,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兼具新农民与新居民的双重社会角色,农村则转型为新型城镇社区,这既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也是农村传统社会的转型,更是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的深层次转型。在乡村文化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文化的博弈与碰撞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构与提升必须要在尊重乡村文化多源性的基础上,强化城镇新居民在文化建构中的主体作用,努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农村新社区文化工作队伍,通过加大对农村新社区文化公共品建设的投入和特色文化产品的建设投入,以演进发展促进并实现融合提升。  相似文献   

18.
黄南  刘挺 《科技与经济》2000,13(3):5-11
1 城市文化形象的内涵及其构成城市的文化形象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城市行为方式以及从中所反映出的城市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等文化现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综合印象。这种形象是一个综合认识的结果。一方面它是社会公众这个认识主体对于某特定城市这个认识客体文化现状的一种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并不是指单个人或小部分人对城市文化现状的认识,而是绝大多数人认识的一种综合提炼,即反映了绝大多数人的主观印象。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大体上讲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城市的文化精神、行为表现和视觉外观。在这三者之中,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将农村产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治理现代化、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经济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条件、教育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方面与乡村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业农村农民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国家能够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战略的实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滞后性,还有一系列必须面临的难题。分析和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推进资源型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资源型城市临汾为例,阐释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优化发展的产业、空间、管理和旅游4种转向,并对旅游业驱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资源型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和机制。结果表明:(1)临汾市产业由第二产业向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空间上农业用地适度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管理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旅游由单一要素向多元要素转变;(2)临汾市探索出乡村旅游实践模式,即明确定位,重塑旅游形象,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探索发展工业旅游,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3)乡村旅游从农业、农村和农民3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资源型城市乡村发展亟需转型,资源型城市乡村应注重旅游形象的重塑,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新型特色旅游资源,构建本地完整旅游产业链条,以谋求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