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泰斗 为人楷模──吾师谈家桢教授毕东海1959年我在复旦大学生物系就读,谈家桢教授是系主任.那时候,我从农村来到鳖华的上海.家里穷,上体育课时还赤着脚,而心里却十分高兴.复旦,是一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有一大批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中外科技桥梁正当我应美国科学院院士阿亚拉(F.J.Ayala)教授之邀赴美工作之际,收到《自然杂志》编辑部为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而发的约稿函。很多外国朋友都知道有一种“中国的Nature杂志”,并且交口称赞,足见《自然杂志》影响之广。十年来,《自然杂志》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而且重要的作用。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通过《自然杂志》两次预言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  相似文献   

3.
编制21世纪的“四库全书”──访中科院院士匡定波教授五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前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采访匡定波教授。对匡先生的工作我略有所闻,我知道他是信息获取方面的专家,1992年1月他曾为文汇报《今日科学》撰文,提出光电子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一个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4.
郭金海 《科学》2004,56(4):43-46
1930年,仅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慧眼识英才,在教授郑之蕃、杨武之及孙光远的支持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同意下,于次年邀请华罗庚到数学系担任图书管理员。这段历史已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华罗庚  相似文献   

5.
郑晓松 《世界科学》2007,(10):40-43
克劳德·德布鲁(Claude Debru,下图),1944年生于法国,与米歇尔·福柯同为法国科学哲学家巴赫拉尔和坎古兰的学生,现为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通讯院士,国际科学史学院通讯院士,德国Leopoldina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在生物医学历史和哲学方面著述甚多。  相似文献   

6.
院士林     
我随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国藩教授出席浙江省宁波市首届学术大会,9月27日上午8时,宁波市科协主席周忠德同志相约洪院士去月湖公园植树。 月湖公园就在宁波市的市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游人不必买票就可以在公园内游玩。我们一行乘上面包车,只三五分钟便到了月湖公园。周主席直接把我们引到植树处,并告诉我们这是月湖公园的“院士林”。凡宁波籍的两院院士只要到宁波,就请院士到此植下一棵银杏树,至今已有38棵。洪院士植的是第39棵,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特别安排,洪院士生于1939年,植第39棵银杏树就有另一种含义了…  相似文献   

7.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6年2月21-23日在京召开主题为“针刀医学发展与中医现代化”的第272次学术讨论会。刘德培院士、石学敏院士、王雪苔教授、李振吉教授和陈君长教授受聘担  相似文献   

8.
1975年,科勒和米尔斯坦报道,世界上第一株能稳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培养成功,从而开创了人类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新纪元。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和生物学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在促进各国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认为,科勒和米尔斯坦应获诺贝尔奖。这是谈家桢教授继推荐麦克林托克后的又一次推荐。详情可见本期《“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者应获诺贝尔奖》一文。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教授谈家桢,是国际上知名学者。他虽年逾八旬,仍然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讲台上,尤其是对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极为关注,向有关部门提出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其实,谈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前不久,他告诉笔者:“我一生追求的是民富国强这一崇高目标。但是,在旧社会科学救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深深体会到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富国之源。”谈老说得十分中肯。他说,是形势逼着我们面对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或者就叫“落后挨打”。60年代,我们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人家兢兢业业搞建设,搞研究,而我们则  相似文献   

10.
施郁 《世界科学》2023,(8):30-33
<正>2018年5月28日,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进行了题为“脑科学与机器学习:下面是什么?”(Brain Sci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What Next?)的高端对话,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主持,演讲嘉宾包括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7年“大脑奖”得主彼得·达扬(Peter Dayan),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系教授李兆平,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小i机器人公司CEO朱频频。我的演讲主要讨论了人工智能与物理学的交叉。  相似文献   

11.
《我和谈家桢(1972-2008年)》的作者是邱蕴芳大夫.她是我的前辈。她参加过抗美援朝,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外科医疗队的战士,也曾是上海电力职工医院的一名业务骨干。她是谈家桢先生的夫人。书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而书中的谈家桢就是国际著名的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遗传学界坚持真理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回忆我的恩师林奈斯·鲍林唐有祺(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我与林奈斯·鲍林的师生关系是从1946年9月开始的。当时我是从上海搭乘“梅格斯将军”号轮赴美国旧金山,这是二战后第二条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客轮。到了旧金山我就到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  相似文献   

13.
温振国  周保罗 《科学》2007,59(1):35-38
2006年3月2日,世界著名的免疫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前任所长库里尔斯基(P.Kourilsky)应邀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作了一个题为“当今是否是疫苗开发的黄金时代”的报告。本文根据库里尔斯基教授的报告内容,回顾疫苗学的发展历史及疫苗开发的一些特点.介绍公众对“当今是否是疫苗开发的黄金时代”这一问题的看法,并阐述库里尔斯基教授他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见解。  相似文献   

14.
“50年前,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50年后,我又在天安门广场观礼。短短50年,我国已成红色巨龙。壮国威,振人心,令人难以平静。”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吴全德激动地说:“社会的发展靠科技和文化艺术,掌握方向靠方针政策。我国的发展可以用人力车来比喻:拉车的是各族人民,坐车的是国家,一个轮子是科技,另一个轮子是文化艺术。独轮车跑不快,双轮车可以快速前进。”这番振聋发聩的言语,道出了吴全德院士发自内心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也说出了他为迅速改变祖国面貌,振兴中华,奋力…  相似文献   

15.
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林文教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勤奋、睿智,视科学实验为人生最有乐趣的事情。正如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教授所指出的:“朱林文教授的研究确实相当有创造性,对科学有相当大的贡献。”其实,朱林文不仅科学研究出色,而且对实验物理学具有极为精辟的见解。《美国科学家})杂志记者基思·瓦伊吾曾经就激光冷却和捕获气体原子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科学、物理学实验和个人经历等极为广泛的话题采访了来林文教授。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摘要。记者:您的合作者、著名物…  相似文献   

16.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站在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的门槛上,环顾时空,只见40余万求是学人自求是园源源奔向社会,宛若芳草撒播在全世界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沐浴着时代的阳光,争奇斗妍。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浙江大学工作或学习过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40余位教授,如跃入科学星天的奇秀。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并为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史写下了或正在写着光辉的一页。其中浙江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贝时璋,是一颗令世人…  相似文献   

17.
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谷超豪,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非线性科学”首席科学家,现任复旦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0月14日,谈家桢教授致电本刊,他说:“去年你们发表了《麦克林托克应获诺贝尔奖》一文,现在《人民日报》报道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已授予了麦克林托克。这是一件喜事。你们杂志敢于刊登这样的文章,说明你们是有眼光的,有魄力的。  相似文献   

19.
吴家睿 《科学》2004,56(6):23-25
当科学家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代发明“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时,他指的是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显然,在那个时代,只有高能物理学被科学界公认为是大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大科学也成为了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在《科学》上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就是围绕着“大科学”展开的。最近,笔者有机会读到蒲慕明教授为英国《自然》周刊撰写的一篇评论——“大科学,小科学”,感到该文提出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观点和问题。因此,笔者借此专栏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供蒲慕明教授以及其他关心此事的人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月9日上午,当叶笃正院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时,人民大会堂里掌声雷动、灯光闪烁,这一刻吸引了全中国人的眸子,震撼着浙江大学40余万校友的心灵。然而,这位满头华发、年届九旬的气象学泰斗却显得十分平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兴。我以一颗平静的心来接受,因为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是对我个人科学生涯的一个肯定,更是对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气象科学界的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的赞誉。”我被校友叶笃正院士的超然大度与谦恭深深感动了。叶老不啻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