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留美幼童仍然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证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主要去向,系统考察了幼童群体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贡献及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在推行洋务运动进行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企业,到聘用外国专家,创办近代学堂,再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的近代化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学东渐,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当下正在推行的科教兴国的战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民历程,即是西方近代科学向中国移植的历程。由于这一过程遭逢中华帝国衰落和西方列强侵扰的特殊遇境,中国近代社会对科学的价值认同历经了从“夷技”到“长技”再到“科学万能主义”的渐进曲折的变化过程,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架构的非理性科学价值观。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建设也产生了某种误导。确立一个适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健康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已成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社会心理与近代建筑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了在西方建筑冲击下中国传统心理的变化,以及变化之下的社会心理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通过论述说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建筑形式,这些新事物又引起民社会心理的近代化,同时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封建迷信发生了激励的冲突,造成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心理,在初步的冲突之中,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艰难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近现代工程事业的建制化,以中国工程师学会的成立为重要标志。该会先后创办了《工程》《工程周刊》《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等众多刊物,保存了中国近代工程发展史上的大量珍贵资料。长期以来,这些资料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利用,对于中国近代工程建制化的发展历史,也缺乏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16世纪末,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同时,附带传入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方生物学知识最初见于中文著作中的是《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其中第5至第7章介绍了各地草木、禽兽等生物学内容。虽然传教士本身并没有带入多少生物学知识,但是这一工作却意味着中西科学技术合流的开端,它促使中国与世界生物学汇成一体。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同时,大批传教士纷至沓来,也夹带了一些包括生物学在内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洋务派,奏设江南制造局,附设翻译馆,聘请西方人士大量翻译出版科技书籍,开始了西方自然科学在近代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引进西方科学是中国科学迈向近代化的现实途径.作为输入西方科学的使者,耶稣会士为实现这一途径提供了可能.本文以耶稣会士汤若望在中国传播西方科学的经历为例,探讨了明清之际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命运,指出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缓慢的三个社会原因:夷夏之防文化传统的排斥、王权至上封建制度的扼杀和工具主义科学价值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谜底之一:在刚进入网络时代,他们触“网”成功IP业一位资深人士曾这样声称:倘若把美国IP业发展年龄定为100岁,中国台湾是40岁,中国大陆才20岁。1994年之前,中国大陆还没有因特网,IT业处于勃发的前夜,一批中国留学生看到了中国发展互联网事业的巨大商机,纷纷回流。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带来了当时国内还没有、而且是最需要的最具有前途的网络技术,他们的创业成功,使之成为新华商的大陆群体。与一大批来自美国的华裔网络精英相比,国内新生代网站———中华创业网总裁,28岁的张磊可以说是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矿冶业是继军工业外最早受到重视的产业,而矿冶工程师作为近代矿冶技术的人力承担者,在矿冶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史料挖掘与统计分析,系统还原近代中国矿冶工程师群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这一历史过程来展示近代中国本土矿冶技术能力的演化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国内物理学名词的译名非常混乱,这成为近现代物理学在中国快速传播的巨大障碍。从1920年开始,大批归国留学生为审定物理学名词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讨论并确定了物理学名词的翻译原则,为审定名词奠定了基础;他们先后主持了科学名词审查会物理组和物理学会名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并陆续编订了《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审查本)》《物理学名词汇》和《物理学名词》三部词典。到1934年,在留学生的全面主导下,国内的物理学名词基本上得到了统一,西方物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大大加快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体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北京大学数学门招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正式开始,从这时到20年代末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归国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创建了不少的数学系,高校中还出现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团体和刊物,到20年代末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初见端倪。1930-1937年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全国数学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日渐增多,高校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高校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日渐成熟(这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的算学系或数学系为代表),许多高校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数学研究,并且还有几所高校开始培养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已基本上形成。1937-1949年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茅以升(1896—1989)是中国科学社会史的前驱。他在圆周率史研究中,早于“李约瑟难题”经典论述(1944年)1/4多世纪,提出近代中国“学术不振,逐渐沦丧”的问题。他的工程社会史研究探讨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工程的特点,提出发展我国工程必须自力更生等重要思想。在晚年,他研究中国古桥史,阐发了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社会经济、桥工匠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CSSCI和CNKI数据库,在分析概括中国工程伦理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可对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特点做如下归纳:学术部落初露端倪;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实证研究亟需加强以及研究范式有待确立。对我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未来发展,建议要加强与工程领域一线专家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工程伦理的研究领域;加强实证研究;逐步完善学科建制,加快以工程伦理研究为主干的学科群建设。  相似文献   

15.
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医教育之发端:天津总督医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总督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西医学校——北洋水师医学堂的前身。这所学校的成立,对于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植根,意义重大。在这所学校的成立过程中,伦敦会的传教士马根济和直隶总督李鸿章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探究了这所学校成立的真正原因和历史过程,认为这所学校的成立,军事上的原因是最主要的,而并非是李鸿章信奉西医的结果。文章分析了学校的教学情况,认为当时在天津的传教士们,为这所学校提供了最新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且,这所学校的毕业生相比于其它教会学校的毕业生,享有特殊的待遇。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生在毕业以后,出路并不理想,学校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因此,这所学校主要的意义在于它的象征性,它是中国西医教育的发端,开拓了中国西医教育领域中西合作的新模式,它起步艰难,然而意义不凡。  相似文献   

17.
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起源及发展早期,基本是以道德化诠释为主。到宋代时,心学派基本沿袭了早期道德化的诠释方向,但理学派则强调其中的理性精神,对宋代科学的兴盛影响重大。在明清之际,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实证化的取向更加显著,使格物致知论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型,为近代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对接铺平了道路。而到近代之后,格致论几乎完全成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代称。对格物致知论历史源流的梳理,从中还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团队系统理论是一种超出对以往单个团队研究,并将其作为组织活动系统一部分的团队研究中独立出来的新视角和研究方法,以多维度、多水平、多目标结构层次模型来观察企业团队的行为方式,是团队理论研究的创新趋势。本文从多团队的领导关系、多团队与复杂系统及多团队与产品研发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多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就该理论在现代企业多团队组建、多团队协作运营及企业多团队领导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对MTS理论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在企业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济医学堂是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由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于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于浙江温州瑞安。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与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浙江事功学派影响、西方医学传播、社会需求以及创办人经世致用的追求等是其学堂创办原因。政治、经济压力及初创时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济医学堂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