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分析了戈壁硕螽(Zichya gobica)和大棘螽(Deracantha grandis)的鸣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鸣叫特征有所不同.戈壁硕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组由4个脉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07 s±0.000 2 s,脉冲组间隔很短,主能峰频率15 KHz.大棘螽鸣声的每个脉冲由10个~11个脉冲串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02±0.002 s,脉冲组间隔极短,主能峰频率为13 KHz.  相似文献   

2.
日本条螽鸣声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计算机技术研究采自山西临汾的日本条螽「Ducetia japonica(Thunberg)」的鸣声特征。结果表明:日本条螽的鸣叫分起始阶段、低潮阶段和高潮阶段、。低潮阶段的脉冲重复率为9Hz,高潮阶段的脉冲重复率为50Hz。低潮阶段的主能峰频率为1.4kHz,次能峰频率为2.4kHz。高潮阶段的主能峰频率为1.8kHz,次能峰频率为1.6kHz。日本条螽鸣叫的能峰主要分布频率为100Hz~2.  相似文献   

3.
朱鹮不同生长发育期鸣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朱鹮各生长阶段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为朱鹮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保护朱鹮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分析技术,对朱鹮鸣叫声从时域、频域和时频三方面进行了特征定量分析。结果朱鹮雏鸟鸣声单调,频域特征为没有固定主频,频谱为一个包络,声谱图结构表现出高度的音节重复,形状为针形;幼鸟鸣声信号振幅较小,与雏鸟声谱图最大区别在于每声信号都出现多条频带,各频带之间近似有等间隔的关系,属多谐波;日常召唤声声谱图属多谐波,频带形状呈拱型;警戒驱赶声振幅较大,每声信号含多个脉冲组,声谱图属多谐波。结论朱鹮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之间特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日本鸣蝗Mongolotettix japonicus(I.Bol.)在宁夏和黑龙江的雄性鸣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鸣声特征基本相似,黑龙江种群的脉冲组持续时间和脉冲组间隔长于宁夏贺兰山种群,脉冲数稍有差异,脉冲持续时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染色体的研究对细胞遗传学、生物科学分类及生物演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蟋螽总科染色体研究概况及核型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四种雏蝗雄性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将雏蝗属(Chorthippus)的标本鉴定到种的方法,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采自新疆的白纹雏蝗(C.albonemusCheng),宽隔雏蝗(C.amplinteritusLin),华北雏蝗(C.brunneus huabeiensisXia et Jin)和中宽雏蝗[C.aprcarius(L)]雄性的召唤声结构。结果:白纹雏蝗雄性每次鸣叫持续时间3—4s,脉冲组重复率26次/秒,脉冲组持续时间0.032s,主能蜂频率约为7.96kHz。宽隔雏蝗雄性每次鸣叫持续时间1.5—2s,脉冲组重复率8.9次/秒,脉冲组持续时间0.108s,主能峰频率约为8.98kHz,每个脉冲组由5个不明显的脉冲串构成。华北雏蝗雄性每次鸣叫持续时间50—55s,脉冲组重复率8.8次/秒,脉冲组持续时间0.105s,主能峰频率约为8.91kHz,每个脉冲组由4个不明显的脉冲串组成。中宽雏蝗雄性每次鸣叫持续时间55—60s,脉冲组重复率为4.9次/秒,脉冲组持续时间0.18s,主能峰频率约为10.17kHz,每个脉冲组由3个脉冲串构成。这4种雏蝗雄性召唤声特征差异显著,可作为识别物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地中海果蝇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果蝇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并将果蝇鸣声区分为3个部分.结果表明,地中海果蝇召唤歌为正弦波,IPI(两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均值为2.9ms,基频约为366Hz;而其求爱歌由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大约持续0.1s,求爱歌的IPI均值为3.2ms,基频约为146Hz.此分析为果蝇鸣声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3月至5月在南充市郊对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雏鸟4.5日龄到14.5日龄的鸣叫进行了录制.声谱分析结果显示:棕背伯劳的鸣声发育分为两个阶段,4.5日龄到7.5日龄雏鸟的鸣叫均由单音节组成。单独成句.8.5日龄到14.5日龄的雏鸟声普除了单音节外,还出现了双音节、多音节组成的语句.14.5日雏鸟的鸣叫声组成接近成体的威胁鸣叫.  相似文献   

9.
黄脸油葫芦的鸣声结构及行为分析(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and Matsumura, 1951)的多种行为模式,并对其鸣声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行为模式包括取食、清理、避敌、交配和鸣叫等,鸣声包括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鸣声时域特征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鸣声一般由主音和陪音构成,召唤声和求偶声均具有主音和陪音,求偶声相对召唤声而言,陪音部分较长,而争斗声只具有主音部分;鸣声频域特征表明争斗声的频率高于其他两类鸣声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彭元  黄健  陆滢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28(1):88-89,92
基于B/S模式,设计一个蛤蚧鸣声数据库系统,用于记录并管理蛤蚧鸣声及生态环境数据信息。该系统支持智能终端录入、查询、管理和发布包括mp3、wav、avi、jpg等格式的多媒体数据文件,可以上传数据至互联网服务器,实现异地同步数据分享。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2.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3.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4.
《自我之歌》是惠特曼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文章从诗歌体裁,主题思想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了《自我之歌》,肯定了《自我之歌》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慧  李茂 《南昌高专学报》2011,(2):43-44,68
韩礼德的主位结构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翻译研究,本文试从主位结构理论框架内鉴赏古诗《游子吟》的英译文,进而证明该理论在古诗翻译和鉴赏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诗歌在产生之初曾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出现于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让诗歌走上了脱离外在音乐,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经历了唐代的“声诗”阶段后,诗歌在宋代几乎完全丧失了入乐的功能,成为了一种单纯的文学样式。本文试图从诗歌、音乐两个方面入手,探求诗歌在由唐到宋的转化过程中,其外在音乐性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燕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46-48
学堂乐歌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产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体裁歌曲的鲜明特点。它题材非常广泛,所以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于其他歌曲之处。立足于学堂乐歌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及文化动因,对如何更好地表现学堂乐歌声乐作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广东木鱼歌的民间教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鱼歌曾广泛流行于珠江流域的粤方言区,它是一种说唱文学,也是当时广大城乡百姓娱乐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木鱼歌在被人们传唱的过程中默默地发挥着其民间教化功能。这些教化功能包括:帮助人们认识文字和获得知识,向人们输封建社会的伦理,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并使人们得到情感疏泄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