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DEA-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考虑能源要素,进一步把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考虑能源要素后, 2002-2009年间: 1)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1.48%,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带动产出增长7.48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贡献2.98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改善贡献4.5个百分点,要素投入平均每年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3)要素投入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维持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采用当期DEA和序列DEA方法估算1998~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环境约束下的TFP增长率依次降低,除北京和上海之外,其他省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省级TFP增长率波动较大,2005年以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我国近年出台的环境政策对于破解环境难题和转变增长方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生产率指数的分布动态反映出生产率增长的省际差异随时间推移趋于扩大。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本文将能源、资本和劳动力视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利用技术可变的面板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估算了1995~2004年我国省级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TFPG).进一步将TFPG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增长.结论显示:(1)样本期内能源的产出弹性显著为正,且从2002年起其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力产出弹性.(2)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TFPG依次递减.(3)技术进步增长是TFPG主要推动力,其次是规模效率,而技术效率对TFPG起到负的影响,且增长逐年递减.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要素生产理论和环境生产技术,本文选取工业各行业CO2排放量作为环境影响替代变量引入研究,将"环境规制行为分析"纳入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利用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和非参数线性规划建立工业环境绩效测度模型,提出了环境无效率值、环境规制成本、环境绩效指数三个测度中国工业环境绩效的指标,并以1990~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时间和行业两个维度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结论是:(1)中国工业大多数工业行业存在环境无效率值,表明我国工业碳减排还存在一定的空间;(2)我国的工业行业还存在较大的环境规制成本,说明了我国工业经济和环境之间发展尚不协调;(3)1990~2010年整个工业行业三个环境绩效指标时序值都呈倒"U"型曲线,预示了环境规制可以达到环境质量改善和工业生产率提升的双赢;(4)资本持续深入及生产技术的提升对实现工业碳减排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7年我国50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发现在此期间,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略有增长,平均增长率为0.8%,其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城市进行了比较,发现其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个在能源替代、人力资本与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同时将消费与环境质量因素引入到效用函数中。利用动态最优化理论、最优均衡分析技术与静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系统动态均衡的存在性;在稳态最优增长路径上,讨论了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环境质量、污染强度以及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稳态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上,多种因素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率,环境质量的高低受环境意识、污染程度指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一定条件下,可再生能源的可再生率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明显有助于环境的改善与可再生能源最终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规模报酬可变(VRS)假定下,分别基于考虑环境因素的SBM-Undesirable Model和不考虑环境因素的Weighted SBM Model对36个中心城市的公共交通效率进行衡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无效率分解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要素对无效率的贡献度。研究表明:考虑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公共交通效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公共交通平均效率被低估;从业人员、客运量和空气污染物HC分别是对考虑环境因素的公共交通无效率贡献度最大的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各投入产出要素对考虑环境因素的公共交通无效率的贡献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无论是否考虑环境因素,客运量都是对公共交通无效率贡献度最大的期望产出要素。  相似文献   

9.
张雪梅 《系统工程》2015,(4):106-111
尝试从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选取西部地区的环保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2年有代表性的29家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首先运用DEA模型中的C2 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变化分析;然后,运用Tobit模型构建估计回归方程,研究了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环保产业还没有达到最有效的生产前沿,但效率跨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各省、市、区的环保上市公司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异,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公司产出严重不足;效率指数的三个分解要素作用不同,技术进步对提高公司效率有显著贡献,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为负;资本结构和成长性是西部环保上市公司现阶段效率改善的主要内在原因,而盈利性和股权性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包含非期望产出在内的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级地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并借助三阶段DEA模型分析物流外部营运环境条件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变化的影响。结论显示:(1)我国物流业的ML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0.45%,而传统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为1.02%,忽视非期望产出使得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过高,物流业普遍存在技术不环保。(2)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影响因素后,物流业的技术进步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技术效率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物流产业效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3)我国物流业大多数地区的外部营运环境水平较低,优化外部环境,有助于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合理评价大型建筑承包商群体发展状况对于如何促进其与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大型建筑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1996~2001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5.9%,2002~2005年达到了7.4%,表明我国的大型建筑承包商群体的发展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2001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效率促进,技术进步起负作用,而2002~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技术效率的贡献稍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后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和解释了其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发展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2008~2016年38所农林类院校科研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使用EBM、Global-Malmquist和Metafrontier-Malmquist模型测算和比较了科研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及组间差异。研究发现:农林类高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水平整体在改善,平均技术效率逐步提高到0.902,其中"一流学科"高校提高幅度更大;整体科研全要素生产率累积提高了48.7%,且"一流学科"高校高于普通高校37.26%,整体上技术效率提高的贡献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两类高校比较来看,技术效率改善的差异较小、科技进步的差距较大;技术落差改变率方面,"一流学科"建设院校在追赶前沿科研绩效上占全面优势,而其它高校与前沿的差距则还在扩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83个地级市2007~2015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显著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负溢出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重点环保城市多样化集聚能有效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非重点环保城市表现为专业化、多样化集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都促进了技术效率改善,对技术进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将总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以及工资差异变化的结果,通过模型测算各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利用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5年数据的研究表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4座超大城市的模型贡献率排名前列、且都大于简单测算贡献率.要素分解测算表明,超大城市对全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来自TFP提高和劳动投入增长,而工资差距扩大是超大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事实"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02年到2015年,5座超大城市(京沪津广深)使得全国总产出增长提高了25.33%;如果5座超大城市不对全国的工资差异产生影响,那么我国的总产出还将再提高15.09%.本文研究还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均衡,而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不够协调.鉴于之前还没有研究利用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分析过超大城市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一是要进一步缩小全国平均工资与超大城市平均工资的差异,其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进经济由粗放增长向以提升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为内涵的集约增长转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基于集约增长目标约束下的需求结构优化理论,构建阈值协整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1978~2012年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需求结构变动会引致生产要素对产出产生阈值效应,当投资消费比值、投资出口比值、投资(消费+出口)比值分别小于等于0.594、2.054、0.473时,单位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效应较大;而当投资消费比值、投资出口比值、投资(消费+出口)比值分别大于0.594、2.054、0.473时,单位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效应较小。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将投资与消费结构、投资与出口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出口)结构调整至促进生产要素最大产出效率状态,可以有效推进经济集约增长。  相似文献   

16.
提高物流业的CO_2减排效率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非参数松弛测度与共同前沿方法,测算了2004-2016年长江经济带物流业CO_2减排效率和上中下游段间的CO_2减排技术差距,分析经济带上中下游段间的差异性与演变趋势,并对CO_2减排无效率进行分解,以探寻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业CO_2排放无效率的根源。结果显示:考察期内长江经济带物流业CO_2减排效率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带内差异明显,下游物流业的CO_2减排效率与减排技术水平均高于中上游;减排技术差距存在及扩大是大部分省市物流业CO_2减排无效率的主要因素,少数省市管理无效率阻碍了CO_2减排效率提升。不同省份应根据省情应因地制宜地实施重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深沪两市建筑业板块上市大型承包商2003~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大型承包商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①我国上市大型承包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但是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②大型承包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性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③承包商规模越大,则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越低。承包商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则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对越低。  相似文献   

18.
环境约束下不同生产效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评价企业生产效率时 ,环境约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本文在利用数据包络分析 ( DEA)技术建立了将环境残余物作为输入变量的企业效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对考虑环境因素的不同生产效率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 ,讨论了将环境残余物作为输入与输出变量时 ,效率测量值之间的关系 ,指出存在投入要素和污染物同时减少而产出增加这种“双赢”的可能性 ,而环境约束会增加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好的产出 .最后用一个算例进行了说明 .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中国"低成本"竞争模式,基于"要素价格"和"多产出"的双约束,构建一种新型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并沿着"要素价格-成本权衡-区域能源效率变化"的逻辑链条,从成本视角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解构,探寻中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根本动因,研究表明:1)要素价格扭曲的"低成本"策略通过技术效率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动,且后者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数变动的关键因素.2)就全国而言,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配置效率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前后有显著的跳跃性增长,说明市场化进程加快、节能减排政策实施能显著提高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3)东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表现较好,但因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高,能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较低,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相对较小,短期内市场化改革决定的要素配置效率对区域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提升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6~2015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经济增长方式,从专利产出的角度分析国内不同类型专利对全要素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专利产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且专利产出在滞后期为1~3年时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2)专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中国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且专利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对中国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3)不同的专利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全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均显示技术含量高、原创性强的发明专利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影响大于技术含量低、模仿性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中国西部地区显示实用新型专利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影响大于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