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
闫秋晓 《奇闻怪事》2006,(10):25-25
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5分钟的情境导入:“北宋时期,书画院相当兴盛,许多有这方面特长的书生、画师都去参加某书画院的考试。有一年的命题是:深山藏古寺。”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4.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这对于诗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并加以扩大,其次发展到兴寄,进而发展到物我融一的艺术意境。可见,比兴不仅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还应该说是整个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歌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巍同志把新出版的《魏巍诗选》(以下简称《诗选》)送给我。欣然翻阅,爱不释手。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就很喜欢读他的诗,有些段落,例如《黎明风景》开头的小引,我喜其意境清新,始终都会背诵:  相似文献   

7.
张斌 《科技信息》2009,(26):156-156,158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意境优关的秋江夜泊图,更重的是它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愁绪如何寓于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之内?长期以来,小诗创造的意境引起过无数骚客文人热议。本文以意境为轴对诗中意象缀合进行研究,以揭《枫桥夜泊》意境抒写之美。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0.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11.
杨朔同志写散文追求意境的美。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篇都象诗一样,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把诗歌分成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他说的“意境”指的是以内心意念来构成的意境)。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似乎也涉及到“三境”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两位艺术大师在“三境”的具体含义的论述上固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对我们研究《野草》的意境创造形式,却大有启发。作为散文诗,较之小沈、戏剧等体裁的文艺作品,往往更具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具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技界声音     
正任何建筑设计,都要以人为本。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检验一个设计的成功与否,也是看是否满足人的需求。这也是一种意境。我不喜欢奇形怪状的建筑。我也不赞成搞只有造型、没有意境的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新快报》[2014-04-12]  相似文献   

16.
在绿肥红瘦的季节,读着少敏同志新近出版的《花落春在》诗词专集,犹如山风吹来,清新惬意;更似品评佳茗,沁人心脾。因为,它耐读,有魅力;它灵气,有诗味;它鲜活,有意境。  相似文献   

17.
刘伶简论     
学术界对刘伶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言行的考察。本文则从刘伶的言行入手,探讨其言行中所蕴含的玄学意境,探讨《酒德颂》的文本思想内容及其对颂体文的传统写作规范的突破,刘伶从特异的言行到对《酒德颂》的创作,是对玄学意境和自由的追求,虽然在这过程中他有反抗、蔑视和讽刺世俗礼法及其代言人的行为,但这只是其实践和追求过程中造成的客观效果而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柳宗元的《江雪》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意境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其相似性,都是由于怀才不遇促就而成。同时,两首诗歌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孤独和超越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对高中阶段的诗词赏析作了更具体的要求,把单元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赏析“诗词的意境美,诗词的声韵美”。就词的赏析来说,《语文读本》(必读)中就有一篇《词的欣赏》,它能否作为学生学习的蓝本和教师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20.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