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扶贫事业将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更加多维度、更复杂的问题,对我国政府来说,将是一个新的需要突破的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这一漫长的战役中,政府应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履行什么样的职责,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贫困解决机制,成为贫困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8—2017年我国30个地区的相关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并在进一步分析中探讨了地区异质性与普惠金融水平的门槛效应等问题。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对各省农村的收入、健康、教育、权利贫困减缓和总体多维相对贫困减缓均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普惠金融的多维相对贫困减缓效应存在地区间异质性,对中部地区贫困减缓作用最大;随着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普惠金融发展对多维相对贫困减缓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总体来说,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值得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任务,但这并不是我国贫困治理的终点。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生成机理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大的相对贫困问题。未来的贫困治理工作,更需要锚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正确认识城乡贫困共存和体制机制创新等现实问题,厘清更为明确的治理思路,并以统筹城乡治理、完善制度安排、激发内生动力为导向,迈向更有层次、更多维度的综合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5.
6.
《河南科学》2021,39(1):105-112
2020年后,我国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脱贫攻坚目标得以实现,但相对贫困将会依然存在.相对贫困区域识别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可与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实现"面点结合",是对"精准扶贫"持续实施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机补充.从区域贫困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入手,以陕西省为研究区,设定省内各县社会、经济、健康和自然等四个维度,选取相应的8个指标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测算各县的多维贫困指数(MPI,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实现对陕西省内各县相对贫困程度识别.随后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扶贫办公布的贫困县名录等资料分别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区域实现全面稳定脱贫及减小相对贫困程度等方面提供学术支撑.研究表明:①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应从多维度加以认识和研究,在帮扶个体贫困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要关注区域贫困和相对贫困问题;②基于多维贫困指数的相对贫困区域识别方法可行,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③陕西县域相对贫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叶,中国已步入社会转型时期,躬逢其时的中国民主党派出现了新变化,在政党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政党职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由公众知识分子嬗变为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其政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党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10月15~17日,桂子山上桂蕊缤纷,幽香四溢,第4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在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和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与会的硕七和博七研究生共40余人,其中港台地区研究生20余人,大陆地区研究生近20人,共提交论文41篇。港、台知名学者张忠楠、胡春惠、李谷城、张哲郎、周惠民、张力、刘维开、林维红以及大陆知名学者章开沅、冯天瑜、刘志琴、朱英、严昌洪、陈锋等均与会致辞或主持报告会。会上,研究生们充分表现了青年人的学术自主性与创新性,给一向被视为“老气横秋”的史学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气,显示了历史学这一古老学科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新贫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国城市贫困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城市贫困的特征及成因,进一步探讨了治理城市贫困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自90年代初期开始,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都在向纵深推进。与之相应的,社会也开始出现了深刻的分化,一个为数众多的贫困群体逐渐形成。特有的社会转型背景,使得中国的贫困群体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真分析中国贫困群体的基本状况及演化趋势,有益于制定扶贫解困的有效而合理的对策,有助于顺利、平稳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所谓贫困,是指社会成员生活水准的低下、社会成员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勃兴意味着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价值观念的剧烈嬗变。各种价值观念彼此缠绕,相互碰撞,给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也带来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冲突,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价值观念的冲突问题,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并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价值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使原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传统角色为中心的角色文化受到冲击。为近代女性社会角色的变迁提供了契机,同时,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是依照一定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发展的动态过程。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应确立科学的稳定观。当前,影响中国政治稳定的因素来自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构建合理的政治稳定模式,以保持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贫困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伴随现象。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从分析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我国未来30年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状况,城市贫困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趋势特点,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特征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内,我国公民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从主流看,主要表现为趋于有序化、道德化、理性化、成熟性、实际化、多样化。同时还有一些如失衡与迷茫、焦虑与浮躁、自危与怀旧、冷漠与无助、愤懑与担忧、心理矛盾与评判标准的二元化等非主流特征。为了使公民的政治心理呈良性发展,应该根据公民的这些政治心理特征,对公民的政治心理作适当的调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论》一书着重探讨了构建和谐社会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等方面的诸多话题。该书作者在扉页里写道:"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中国农民主体意识张扬的过程。"我们从这一题记上可以看出,这样的立意与思考方向正好切合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划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减轻贫困是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原则是以贫困者能获得基本需求 ,并有能力通过自由选择和有效的就业与工作而获得安定的、可持续的生活为目标。贫困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其突出特点是城镇贫困化日益严重、引发的社会问题多样复杂。若处理不好 ,矛盾就会激化 ,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 ,中国政府始终把减轻贫困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民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负责减轻城镇和农村贫困的管理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侧重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一、联合国对减轻贫困的…  相似文献   

18.
《皖西学院学报》2005,21(4):i0007-i0008
由皖西学院中国贫困问题与扶贫开发研究所承办的“其建和谐社会:中国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4日至8月1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举行.这次会议由《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皖西学院共同主办。自2005年4月15日会议征文启事发出后,得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农村贫困区域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是各国各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为了实现跨世纪战略必须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为此,针对农村贫困问题,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并对中国农村贫困区域进行了划分。根据不同农村贫困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可选择的反贫困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