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期我们介绍了“科学金钥匙丛书”的前5册,即《太空之船》、《兵器王国新秀》、《高科技与未来战争》、《信息时代》和《交通大视野》。本期我们接着向读者介绍本丛书的后5册图书: 《人与自然》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虽说人是高级智慧动物,拥有主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但人类发展至今在对自然界的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认识方面,可以说还  相似文献   

2.
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一方面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变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浅见与短视,诱发了多种环境问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认识地理环境,保护地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人类种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表中所列有关环境的“年”、“节”、…  相似文献   

3.
探寻大西洲     
在西方提起“亚特兰蒂斯”就如同在中国说到“桃花源”一样家喻户晓。千百年来西方以“亚特兰蒂斯”为背景的神话、传说经久不衰。无数的学者、探险家不断地探求“大西洲”的遗址。各种推测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便是从“亚特兰蒂斯古国”出发的;有的学者认为埃及韵金字塔、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印加帝国的“海底金字塔”等遗迹便是“亚特兰蒂斯”古人留给后世的遗迹;另有学者认为,“亚特兰蒂斯”人有别于我们人类、是天外来客的后裔。关于“大西洲”的遗址,学者们更是莫衷一是:大多学者认为遗址在直布罗陀外的大西洋中的某处海底;有的学者认为小亚细亚西岸的“特洛伊”就是大西洲;在大航海时代后,又有学者提由“大西洲”在太平洋中:还有学者认为在美洲大陆。《Discovery》与《国家地理》也制作了不少有关“大西洲”的专题节目。而编者接触最早、印象最深的便是少年时代看的以“亚特兰蒂斯”为背景的著名卡通片《蓝宝石之谜》和《大白鲸》。  相似文献   

4.
张星 《科学之友》2002,(1):20-22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前不久来中国访问时,发表了对未来预测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一如其《来来冲击》、《第三次浪潮》、《战争与反战争》等著作,给人以深刻印象。在其有关未来世界的四项预言中,最后一项便是21世纪将是人类探索外太空并向外太空移民的时代。在未来的第四次浪潮中,人类开始越来越认真地考虑走出自己的家园——地球,跨向外太空,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开发、繁衍。 1989年进入太空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便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先驱,历经13年后,“伽利略”已经“英雄迟暮”,将于2002年结束它漫长的“探索”旅程。本文将回顾它所走过的征程。 ——编者  相似文献   

5.
唐孝威 《科学通报》1975,20(6):262-262
《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和河外星系红移解释》一文提出电子、质子等粒子在时间上有发展的历史的看法。去年《科学通报》发表了何祚庥同志的文章,何文反对“基本”粒子演化假说,其中心思想是认为“基本”粒子在时间上没有发展的历史。本文根据“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和“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对“基本”粒子演化假说作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探索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从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到普朗克的量子力学,所有的物理理论都把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看作一些大大小小的“点粒子”,认为自然界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都可归结为这些“点粒子”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褐矮星之谜     
在“自然界探索”栏内,《褐矮星之谜》可能会使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什么是褐矮星?它在天文学上有什么意义?读完这篇文章,便可知道。  相似文献   

8.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沃森和克里克、弗兰克林、维尔金斯的3篇实验报告,这3篇报告是人类首次对遗传基因DNA的揭示。也正是由此,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的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DNA的发现吧。 为什么种瓜得瓜?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多少年来人类  相似文献   

9.
《知识就是力量》2010,(1):F0002-F0002
人类取得了许多重大天文发现,包括证实月球存在水,彗星上发现有机化学物质,首次绘制宇宙大爆炸“回声”图等。美国《探索》杂志网站点评了过去10年间人类所取得的10大天文发现。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自然界或实验观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是抓住它深入地进行探索、研究,找出其内在规律,从而建立新的理论,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大大提高一步;还是囿于旧理论的框架,故步自封,原地徘徊。这是科学事业能否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物理学的教训》一文从近代物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指出:其发展的基太原动力是科学实验,因此科学理论必须和实验密切相结合。而一旦当新的实验事实出现时,人们的思想必须冲破传统束缚的囚笼,扬弃旧的观念,发展新的学说。文章内容涉猎中外,论及今古,行文严谨,文笔洗炼;而作者语重心长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读来发人深省,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晨曦 《科学之友》2005,(6):47-47
根据《科学》杂志近期发表的《全球两栖动物评估》一文,全球两栖动物多达1/3已濒临绝种,地球正面临第六波的“大规模生物灭绝”。工业文明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物质享受,却也破坏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学者发出警告,如果不加节制,人类将自食恶果,面临生态与气候持续恶化所带来的“自然界大反扑”。  相似文献   

12.
这篇访问记介绍了人类学家日本立教大学教授香原志势对人类进化问题、特别对人类的昂藏七尺之躯的看法,并列举了在进化过程中人体构造的不适应之处。日刊《科学朝日》把它作为“科学的挑战”之一,编入该刊1984年新年特辑。全文除极个别的删节外,译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千百年来,人类在和大自然各种事物共存中,没有等级差别,没有谁主宰谁的现象,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一起在平等的状态下维持着人类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人类由于自私和贪婪,逐渐把自己从自然中“拆卸”下来,成为万物之尊,甚至“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为其自身的发展,无视自然界的法则,不顾一切,恣意妄为,对大自然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为此自然界开始对人类进行惩罚。怎样才能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呢?人类必须回到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的状态下,才有可能缓解这种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生物界中,人是万物之灵,是最具有智慧的动物。从古代起,人类这种最具智慧的动物在不断对自然界改造的同时就开始对自然界不停地深入探索,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类探求自然界本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人类迫切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然界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6.
这个喜人的消息来自一篇最新报道。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人工“冬眠”技术,使老鼠进入假死或“冬眠”状态,再在必要时将它们“唤醒”。因此,科学家们相信,这种“冬眠”技术也可以用在人类身上,为人类在冬眠中飞越漫漫星球打开一扇大门。远征星际航行的第二站自人类踏上月球之后,科学家早就把眼睛盯住了火星。这是因为它与地球很相似:同样有昼夜的交替和四季的变化,只不过火星上一个季节的时间差不多是地球上两个季节的时间;同样有大气层,只是比地球上稀薄,大气中含95%的二氧化碳;同样有气候变化;同样有南北两…  相似文献   

17.
《温度、可靠性与人类寿命》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对人类37℃的体温提出疑问,并提出降低体温,延长人类寿命的设想。会不会如作者所说:“不论现在看来主张降低人体体温是多么‘大逆不道’,但未来也许可行”?  相似文献   

18.
拯救灵长类     
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工作和深入细致调查后,写就了“灵长类动物保护”一文,字里行间渗透了科技工作者对灵长类动物现状的忧虑和担心,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义、原理和行动方略都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此,又请沁悦先生配了一篇《自然漫笔》。目的很明确,呼吁人类的良知,保护人类的至爱亲朋——其实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19.
生物材料     
<正>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生物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超级有效的材料研发实验室。本期选自《自然》杂志的一组文章研究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如何为仿生材料带来启发,从而最终赋予人类超人的能力。我们的探索从观察一种熟悉的生物开始——蜘蛛。这些节肢动物用来结网的丝非常坚韧。确实,电影《蜘蛛侠2》中的场景——纽约市的一列地铁被一个蜘蛛网迫停,并非远离现实、荒诞不经。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用合成材料制造出这样的纤维。  相似文献   

20.
从动物界飘逸超脱而出,并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居然与“无性生殖”这个词联在一起。乍一闻之,颇觉荒唐。然而,基因工程学、细胞工程学、组织胚胎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的进展,都有迹象表明:人类的无性生殖,并不是子虚乌有的梦呓!最近,美国李平考特公司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他的映象,人的无性系》(又译为《和他一模一样的人》)。由科学作家罗维克(D.Rorvik)撰。该书宣称第一个人类无性系男孩已于1976年12月诞生。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发生了尖锐的争论。现将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与美国《科学》杂志的两篇书评,介绍给读者(本刊有删节),供大家了解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