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永龙 《甘肃科技》2012,28(24):1-4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是提升甘肃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概况与旅游资源优势的探讨,提出了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为互动基础,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树立统一市场观念,凝练资源特色,构建甘肃民族地区综合形象;实施区域联动,开发跨区际文化旅游品牌产品,确立在西北地区的鲜明特色;提高社区参与力度,强化公众主体地位,实现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天山北部山区观光旅游现状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旅游对于牧区牧民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当地的民族旅游。天山北部山区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开展民族旅游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习、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加强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民族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突出特点与现实大众化的关系;突出牧区景点文化主题与哈萨克族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系;新疆旅游"旺"与"淡"的关系;处理好景区、林区和牧区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旅游受到民族地区高度的重视,但是一些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因缺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体验;还有的民族地区,单纯地强调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失真或失落.本文从旅游与文化关系的理论入手,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防止民族文化的失真和失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旅游的灵魂,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深入民众的生活,才有可能了解和感悟到当地的民族文化环境,才有可能咀嚼体会当地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才能实现追求文化差异或文化认同,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才能满足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如今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民族文化能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也在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占据着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试图通过对凯里市南花村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民族文化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旅游发展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和社会心理变化带来的影响、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心理变化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实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社会心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旅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的灵魂.本文论述了湖南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以及同时存在的不足;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湖南民族文化的正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湖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旅游对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的动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是一个现实的难题。以乡村民族文化的演化模式为依据,同时通过对文化旅游者进行分析,提出了“三向参与”的文化保护开发模式。该模式强调了文化旅游者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以真正文化旅游者为唯一目标市场的自然的文化保护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及销售状况不尽人意,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旅游方式,对于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商品深度开发以及促进旅游商品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樊胜利 《甘肃科技》2004,20(12):211-212
对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因该地区的生态和文化特点,必须慎而又慎。本文立足甘肃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加强该地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各种内外部保障体系建设要点,进而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具体的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环青海湖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章首先对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分类,以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为基础,建立环青海湖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计算体育赛事、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诗歌文化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值,并对造成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竞争力强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福建畲族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林 《海峡科学》2009,(10):7-9,25
民族旅游以其独特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民族旅游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旅游竞争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再造,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郑小虎  刘平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49-50,62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开展,人们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旅游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时,也给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保护与开发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尤为明显。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具有独一性和易破坏性,在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开发中受到破坏。通过对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的个案调查,发现这种破坏表现在:民族文化同化、民族文化商品化、民族文化庸俗化以及民族文化原生态土壤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产业是拉动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就必须将当地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走文化旅游创新之路。文中在分析青海省德都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得出政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规划引领优势是发展德都蒙古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劣势主要体现在区域定位难度大、品牌宣传难度大、复合性人才缺乏、基础薄弱、思想观念落后、文化和旅游结合不紧密、制度不健全、政策支撑力不够等。通过与国内外其他区域文化旅游发展比较,本文针对德都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大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德都蒙古文化旅游制度建设、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加大德都蒙古文化园区建设力度、引进和培育复合性人才、加大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力度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发展壮大能力以及未来的后续能力,准确分析和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有助于寻找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将潜力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和持续发展.文章从旅游产业基础、旅游资源潜力、旅游市场潜力和旅游保障潜力4个方面构建出了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渝东南民族地区6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显著;对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影响最大的是旅游资源,其次是旅游保障能力;从渝东南民族地区综合旅游发展潜力来看,武隆区、石柱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强的地区,黔江区、酉阳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较弱的地区,秀山县、彭水县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弱的地区.未来应通过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活化民族文化资源,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做大做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及其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均衡关系,探讨了社会发展和旅游开发产生的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及销售状况不尽人意,因此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的旅游方式,对于挖掘地方和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商品深度开发以及促进旅游商品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20.
云南作为边疆民族文化大省,要想利用自身的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激励因素,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探讨将民族文化融于旅游商品营销中,通过促进社会经济的微观单元即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是促进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