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题理论与解题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造悸思维方法学研究,离不开对解题活动的探讨,依据认知科学成果,国外学者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解题理论,这些理论在目标,过程,方法等方面,为具体的解题训练提供了原则性依据。本文对解题理论作了简要分析,并讨论了国外解题训练,尤其是创造性解题训练的方案设计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创造技法所揭示的主客体相互建构关系和创造性思维的非线性实质,对创造技法促进新的联系的产生与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意义也给予了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3.
科学实验中的经验反常往往激起科学家强烈的好奇心,引导科学家进行扩展性探索,以创造解释性假说去合理解释之.创造性溯因是创造新假说的重要机制.现代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体现了经验反常、创造性溯因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择与创造性思维中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人类选择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理论,分析了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选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我们提出的创造思维过程中的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PCST),对科学发现和发现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选择行为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PCST中选择的模型和选择算子集的基本概念。PCST的提出为解决机器智能中机器创造的问题提供了一个途径,而选择模型的确定可以解决机器创造过程中中由发散,收敛到结果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5.
耗散结构理论作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具有普通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的启发为依据,揭示了创造性活动的发生机制,建立了创造性思维的耗散结构模型,探讨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及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数学问题的机械化方法一般表现为机械化程序,而具有确定性、预见性、普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数学机械化又是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统一。数学机械化思想来源于中国古算,并从笛卡尔著作中找到根据,其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从笛卡尔,莱布尼兹等数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奠基,到希尔伯特定理证明机械化思想从理论上的明确提出,再到定理的机器证明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吴文俊机械化定理的创立。为数学的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数学研究的面貌改观。但数学机械化的道路漫长而艰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化数学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创造力5A模型引入可供性概念是相当可取的探索,但需要进一步挖掘可供性理论对于人类创造机制的解释潜力:(1)可供性理论强调人与物的互动来解释灵感的产生过程和知觉的解题功能;(2)可供性理论揭示了知觉与动作的关联,可诠释创造的具身性过程机制;(3)可供性知觉有助于打破语义分类障碍。同时,可供性理论还提供了新的创造方法论:可供性强调有机体知觉到环境信息的价值,确定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根源性;说明知觉体验是创造心理学的基础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的有关问题做了探讨。认为以某种思维操作或现象来判定其创造性本质是行不通的,还认为以思维过程来判定其本质也存在根本困难,本文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其独特性和显著的效果,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创造者(Creator),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基督教中,唯一的创造者就是上帝,而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主体不是神,而是人。但是.一个人只有在具备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性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创造者。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格,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的现阶段,系统科学和创造科学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试就系统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同型性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问题分类:非创造性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的性质特征与结构特征。创造性问题本身是复杂系统。提出创造性问题的表征关键在于满足其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科学基本定律或基本假设的建立,最集中地体现了科学家剖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主要不是逻辑推理,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某种理性信念和理性方法。坚持自然界具有简洁、和谐性的理性信念,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提出或革新科学基本概念;对科学事实进行透彻的分析,采用大胆的科学想象;运用类比、综台及归纳等理性方法;在物理学科学生长点的发现过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培养这种思想和方法,对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种假设的“人”,准确地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客观评价专利是否具备创造性至关重要。文章以一个具体的审查案例探讨如何站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专利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意象的逻辑: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来进行的。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的解读,着重诠释视觉思维过程中的意象运动逻辑:“自上而下”的意象选择逻辑、“补足”与”重构”的意象组织逻辑、“抽象”和“概括”的意象升华逻辑。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力图能够最终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科学意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阐述科学意象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科学意象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科学意象的特征和功能,从而揭示出科学意象具有创造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118-123
为了提高科学工作者创造性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需要讨论历史上科学创造性的野性思维艺术并展现跨学科文化诠释的样例。为此,选取并揭示科学发现在早期依赖的数学与图形载体相结合的野性思维艺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若干命题中的野性思维的科学逻辑,科学与艺术联姻的跨学科文化诠释的野性思维,进而提出创造性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基本功训练,应遵循"功夫不在功夫之内,而在功夫之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相似到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习惯于事物的差异,但现实世界上的事物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如果把具有相似属性的知识单元视为相似块,则传统学科和系统科学都是相似系统。这种系统的不同层次的突现性与多层次的创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对应。从相似到创新的模式是“归纳→演绎→创新”,这种模式为大多数人的创新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7.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创新:持续与活力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发展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彼此相关的核心要素,即技术发展的持续性(旧)与技术活力(新),而技术创新则构成了技术的持续性与技术活力之间的张力。本文以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为主线,对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中的新旧关系做了具体的论述,并得出新依赖于创造性;新观念不可预测;新的理解需要以旧的知识为基础;新的并不必然就是进步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肖克莱一生发明了多种晶体管,其在贝尔电话实验室期间发明的PN结型晶体管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尤为著名.本文对这两种晶体管构想的形成与实现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科技进步中的动力机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援引科学哲学家们对科技进步与知识增长的一般讨论方法,特别是所谓“范式转化”的一般原理,深入讨论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当中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化,以及这种模式转化背景下科技知识增长的一般特征和内在动力机制问题。本文认为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对现代工业科技文明表现出的诸多不适应性,必须用模式转化这一非常规知识增长的理论而不能用常规线性知识增长的对比理论加以解释。对于当前科学发展总趋势下中国科技潜在的创新动力危机,本文同样认为问题集中于文化主体性的缺失和科技模式的创造性转化的不充分。我们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模式转化和自主的模式设计,获得超越式知识增长的动力源泉,从而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