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⒈“城市化”水平的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设市城市增长近2倍,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关于“城市化水平”的表述,国际国内均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城市化率”。鉴于我国户籍制度,对于实际“非农业人口”的数字未能准确反映,以及统计口径上的因素,对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表述尚可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1997年建设部“中外城市与城市化对比研究参阅资料”表述我国平均城市化水平为29%。但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年》我国非农业人口29891万人,占总人口120583万人的2…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农业向非农业转化,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空间扩大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化,小农意识向现代文明意识转化的长期过程。它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又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城市化是促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正确途径,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为此,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十分重要。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规划是先导,制度创新是关键。要正确认识规划的作用。目前上上下下对规划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规划前所未有地成为…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1985-2005年城市化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20余年的城市化演变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整个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与城市化进程发生逆向变化,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与城市化进程发生正向变化,并伴随着土地非农化趋势的加剧.在城市化外部性过程中,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相互协调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全省工业化发展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安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当前,城市化已经成为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灰色数学模型模拟郑州经济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然后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人口结构中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拥有专任教师数、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人口的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经济发从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志,同时高度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对城市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有些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即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其次,城市化在地域上是不能割裂的连续性过程。因此,城市化过程不仅包括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  相似文献   

7.
云南大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年平均增幅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的特点.研究表明云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有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其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降低了产值结构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有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政策,使过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适当降低,以及鼓励居民到城镇地域就业和居住有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城市化水平低,滞后于工业化。近年来,随着城市区域的发展,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大城市群,从而引发了诸如水源短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生态脆弱等社会公害。因此,在城市建设上,要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充实城市经济实力,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引导城市群的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1800年,仅有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07年,已有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今后几十年是全球城市化飞跃发展的几十年,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70%。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城市居民关注的事情,更是城市管理者和运营者必须主动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全国都进入了一个城市化迅速扩张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黔西南州的城市化发展亦紧跟趋势,但随之而来的城市问题亦慢慢凸显,城市交通、环境、安全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如何在全国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中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成为黔西南州城市化发展的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86-1998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量等指标,从城市发展动态过程的角度,构建了中国南北样带城市发展类型指数I,从而从城市建城区面积和非农业人口的年限增长速度来反映城市发展过程,样带的I动态格局表明城市的不同类型之间具有穿插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苏南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集区,工业化带动下的乡村城镇化迅速发展,非农业人口比重大,隐性城市化人口多。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以下环境问题:耕地资源减少、环境承载力降低;水污染严重,环境容量减少;工业污染物集中、小城镇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大;城镇化后生态风险增大。近期苏南乡村城镇化正处于高峰期,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特点,应制定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小城镇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和环境管理,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合并,实施乡镇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人居环境看中国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百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城镇和城市,预计30年后这个比例将达到2/3。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成长力系数"的城市化衡量指标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农民工等城市动态因素的存在,传统的以“人口比重”为主的城市化衡量标准已难以真实反映城市的实际成长力。因此,基于“成长力系数”的城市化衡量指标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城市人口高度集中。我国城市化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城市人口集中化的倾向却非常突出。其聚集程度居世界各国之首。据1979年的统计,全世界16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我国占15个,20个最大城市中我国占3个,4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中,我国也有1个。以上各项所占比例之高均为世界第一。1953年,我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103个,1985年上升到247个。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集中了全国城市总人口的95.6%,远远高于62%的世界平均水平。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平均人口竟高达50.8万。二是我国小城镇数量虽然众多,但是每个镇的人口过少,过于分散,缺乏城镇应有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汇聚、发散的社会功能。1980年底,我国有建制镇11481个,而镇非农业总人口仅为6425万,平均每个镇只有5597人,是10万  相似文献   

16.
胡青锋  崔卫涛 《科技资讯》2012,(27):231-231
城市是随着私有制及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远在奴隶社会,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城市更愈来愈快地发展起来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三十多年以来,世界性城市化日益加速进行。据联合国人口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世界有6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医疗、通讯联系、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也因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频繁等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口规模、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口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地级以上市的人口城市化质量,结果表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决定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质量偏低,城市间差距明显;人口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在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不足;我国人口城市化质量在空间上和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因此,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和聚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病”,越来越为人口学术界所关注,对城市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正在深化。城市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500年以前。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的人口数量与本身的规模一样,增长是很有限的,只是在现代社会下,才出现了普遍增长的趋势。十九世纪初,全世界的城市人口还不足总人口的3%,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城市人口开始了迅速膨胀,1980年世界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已达1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39%,比1900年的世界城市人口0.16亿增长了一百多倍。1985年年中,世界城市人口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巨大影响,土地利用现状的改变在所难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也内在要求着农用地流转需要较大规模,并且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才大发展起来,出现“城市膨胀”,城墙的保卫作用丧失以及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逆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将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城市化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动,集散自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