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用日本协和界面剪切粘度计测定了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油酸钠及固体颗粒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在适当浓度下,其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最后趋向稳定;固体颗粒蒙脱土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然后趋向平衡。这说明不同物质形成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表面活性剂和固体粒子参与形成的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剪切粘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polyoxyethylene(4)nonyl phenyl ether)、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在0.04%(质量分数)浓度下其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问延长而逐渐降低,然后趋向恒定;而蒙脱土界面剪切粘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然后趋向恒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GSmn的亲水基团相同时,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均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疏水基相同时,GSmn的氧乙烯基数越多,临界胶束浓度越高,最低表面张力越低.S910与GS910的界面活性相近,但后者更易在溶液表面吸附.GSmn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随GSmn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氧乙烯基数增加而降低;GS910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比S910低.  相似文献   

4.
用光谱法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OP-10)和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Tween-80)三种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5-Br-PADAP)与Cu(Ⅱ)配合反应的稳定常数,并由实测的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得到该反应的焓变和熵变.由所得的结果,进一步讨论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对光度法测定Cu(Ⅱ)增敏作用的影响,为光度分析条件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壬基酚聚醚硫酸酯/Φ-磺酸钠盐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壬基酚为原料,通过烷氧基化加成、磺化或硫酸酯化、再经中和反应合成了4种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别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硫酸酯钠(NPES-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Φ-磺酸钠(Φ-NPES-3)、壬基酚聚氧丙烯醚(3)硫酸酯钠(NPPS-3)、壬基酚聚氧丙烯醚(3)-Φ-磺酸钠(Φ-NPPS-3).测定其γcmc,Ccmc,耐盐能力、抗硬水能力、pH水解稳定性、热水解稳定性及油水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含聚氧乙烯醚结构的表面活性剂耐盐能力和抗硬水能力均优于聚氧丙烯醚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则以含聚氧丙烯醚结构更好,尤其是NPPS-3的平衡界面张力达到9.88×10-3 mN/m的超低范围.  相似文献   

6.
用拟三元相图考察了OP-4[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和OP-7[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为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OP-4 OP-7)/苯甲醇/煤油/HCl在有或无萃取剂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时的相态及其增溶性质.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中无P204时,相图中存在W/O单相区、WinsorⅠ、Ⅱ和一个较大的WinsorⅢ区;加入P204后,微乳液系统的相态变化趋于简单,此时形成的W/O微乳液适合作为液膜提取稀土钕.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GSmn的亲水基团相同时,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均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疏水基相同时,GSmn的氧乙烯基数越多,临界胶束浓度越高,最低表面张力越低。S910与GS910的界面活性相近,但后者更易在溶液表面吸附。GSmn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随GSmn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氧乙烯基数增加而降低;GS910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比S910低。  相似文献   

8.
壬基酚聚氧乙烯 (10)醚与氯磺酸反应生成新型表面活性剂NPSS ,较佳合成条件为 :醚酸投料摩尔比为1:0.9 ,硫酸化温度30~35℃ ,老化时间1.5h ,中和温度40~50℃。对NPSS的稠油乳化降粘特性进行了评价 ,单剂降粘率>80 %,复配后降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润湿反转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近年来国外针对润湿反转作用提高采收率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一种测定润湿角的方法——双滴双晶法(DDDC).对比了近几年国外常用的几种润湿反转剂.研究表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有效作用浓度以及作用机理上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各种试验结果,认为含有聚氧乙烯(丙烯)基的阴离子或是非离子活性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最后通过分析固体表面润湿反转导致的油珠剥离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力学变化规律,发现润湿反转作用主要受到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而油水界面张力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固液界面张力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以壬基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二壬基酚为原料,合成了氧丙烯平均链节数为5.01的二壬基酚聚氧丙烯醚磺酸盐(DNPPS).界面张力测定表明:DNPPS/桩西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平衡值为0.13mN/m,比以壬基酚为原料合成的具有相似氧乙烯链节的其他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动态平衡界面张力都低.为进一步降低DNPPS/桩西稠油的界面张力,将DNPPS与碳酸钠进行了复配.发现当体系中Na2CO3与DNPPS质量比为10∶1左右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在Na2CO3质量分数为0.1%的复配体系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05%~0.010%的DNPPS,可使界面张力降低到10-4mN/m以下.研究对稠油化学驱有指导意义,也为二壬基酚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