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基于Alq3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器件的电致发光包括瞬时荧光与延迟荧光两部分.二者都可以受外加磁场影响,但对磁场的依赖关系不同.由此推导出了在不同磁场强度时瞬时光强度与延迟光强度和总发光强度之间的经验公式.基于对延迟光强度磁场效应的合理估计,分别计算了器件在不同温度、不同电流下的瞬时光与延迟光强度,以及二者随外加磁场的变化.利用Merrifield关于激子湮灭的唯象理论,深入分析了在完全有序和完全无序两种体系中的三重态激子湮灭过程及其磁场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八羟基喹啉铝(Alq3)和芳香二胺(TPD)为有机原材料,用热蒸发方法把它们蒸镀成薄膜并制作成有机发光器件.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得到Alq3和TPD薄膜为均匀、规整的不定形结构.研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具有良好的整流特性、发光特性和稳定性,发光亮度随外加电压增加而逐渐增大,发光亮度最高达1813cd/m^2。 相似文献
3.
冯雪元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128-129
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掺杂Alq3:DCM体系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致发光(EL)特性,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器件的EL发射峰值跟作为受体的DCM在给体Alq3中的掺杂浓度有关,应用Forster能量传递理论对其机理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构造与发光机理,并结合我们自己的工作展望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互掺过渡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互掺过渡层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电子传输层(ETL)与空穴传输层(HTL)、空穴传输层与空穴注入缓冲层之间,加入由这两层材料组成的浓度渐变互掺过渡层,它消除有机层间的界面,减少有机层间的缺陷,且与没有过渡层的器件相比,器件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蓝色荧光有机染料DSA-Ph作为客体材料,将其掺入主体材料BUBH-3中,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单发光层掺杂结构的蓝色有机荧光器件.当DSA-Ph掺杂质量比为3 wt.%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亮度为5 038 cd/m2.当电压为14 V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 160 cd/m2.另外,亮度从907 cd/m2增加到14 680 cd/m2过程中,其色坐标从(0.163,0.287)到(0.159,0.281),变化量ΔCIExy仅为(0.004,0.006). 相似文献
7.
8.
9.
制备了两种基于Alq3的有机小分子发光器件,其结构分别为:ITO/NPB/Alq3/LiF/Al和ITO/NPB/Alq3:DCM/Alq3/LiF/Al.利用瞬态电致发光技术,研究了这两种发光器件中延迟荧光的发射机理.发现在Alq3的双层器件中,延迟荧光较弱,且主要是由电荷延迟注入所形成的单重态激子退激产生;而在Alq3:DCM染料掺杂器件中,延迟荧光较强.通过分析Alq3:DCM掺杂器件的延迟荧光对反偏压和脉冲偏压脉宽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发现掺杂器件的延迟荧光主要来自于发光层中受陷电荷释放后的再复合过程以及DCM客体分子中的三重态-三重态激子淬灭(Triplet-Triplet Annihilation,TTA)过程.其中,TTA过程是Alq3:DCM掺杂器件中延迟荧光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铟锡氧化物 (ITO)为透明电极 ,8 羟基喹啉铝 (Alq3)为发光层 ,研制成ITO/Alq3/Al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OLED) .测量表明其载流子的注入满足隧穿理论 ,发光阈值电压~ 1 2V ,所发绿光在正常室内环境下清晰可见 .通过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测量了器件的工作寿命 ,并对影响器件寿命的原因作了分析 .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类金属阴极材料Ca,Al和Cu(Au)通过分子束沉积和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了有机发光二极管ITO/CuPc/NPB/Alq3/金属阴极,并在300,200,150,100,50和15K6个温度下,分别测量了不同电极器件的发光随外加磁场的变化(即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在室温300K下,发现Ca,Al和Cu(Au)电极器件的MEL在低场(0B50mT)均表现为快速上升;但随磁场(B〉50mT)的进一步增大,Ca和Al电极器件的MEL缓慢变大并逐渐趋于饱和,且与阴极的制膜方式无关;而采用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的Cu(Au)电极器件,其MEL却表现出高场缓慢下降;且温度越低,该类Cu电极器件MEL的高场下降更为显著.实验研究表明,Ca和Al电极器件的MEL主要是由超精细耦合作用随外加磁场变化引起的.但电子束加热方式制备的Cu(Au)电极器件的MEL除了超精细耦合作用引起的低场快速上升外,其高场下降的可能机制则是:Cu(Au)电极器件中电子-空穴对的俘获区(e-hCapture Zone)靠近阴极界面,相比较于热蒸发的方式,电子束蒸发的方式更容易使重金属Cu(Au)原子得到更高的能量,使其渗透进相邻的有机层Alq3中,Cu(Au)原子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导致电子-空穴对发生自旋翻转,此为MEL出现高场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Highly-efficient blue phosphoresc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were fabricated based on a conjugated-polymer host by doping bis(2-(4,6-difluorophenyl)-pyridinato-N,C2’) picolinate(FIrpic) into poly(9,9-dioctylfluorene)(PFO).Previously,conjugated polymers were not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hosts for blue phosphorescent dyes because of their low-lying triplet energy levels.Energy back transfer would occur and lead to poor luminescent efficiency in both photoluminescence(PL) and electroluminescence(EL) processes.However,by inserting a hole-transporting layer of poly(N-vinylcarbazole)(PVK),the energy back transfer was suppressed.At low FIrpic-doping concentrations,PFO emissions were completely quenched;with 8 wt% FIrpic,a maximum luminous efficiency of 11.5 cd/A was achieved. 相似文献
13.
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具有主动发光、高亮度、低驱动电压、结构简单和发光颜色可调等优点,目前在平板显示、高效节能照明光源等领域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按分类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有机分子化学结构与发光特性、成膜特性等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各类材料的优缺点并预测了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Qian Liu Lian Duan DeQiang Zhang Juan Qiao LiDuo Wang GuiFang Dong Yong Qiu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0,55(15):1479-1482
The transpar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TOLEDs) based on Cs 2 CO 3:Ag/Ag composite cathode a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They show higher efficiency and better stability than the control devices with the Cs 2 CO 3 /Ag cathode.The devices are highly transparent,and show total efficienci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devices comparable with conventional bottom-emitting devices.The electroluminescence (EL) spectrum from the cathode side of the device is closer to the photoluminescence (PL) spectrum of the light... 相似文献
15.
发光二极管作为组培光源的特性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实现组织培养光源的有效调控,节约组培光照耗能,同时为了解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从LED的光电、衰减、透光特性以及有效发光效能等几个方面对LED作为组培光源进行了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ED光源透光性强、衰减有规律,它的光电特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有效发光效能也明显高于普通日光灯,红、白光LED光源通过电能转化的有效光能达到了日光灯的3倍.同时,通过对光源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蓝光LED光源处理的诸葛菜和油菜组培苗鲜重增量百分数最大,分别达到了595%和490%,碳酸酐酶活性最强,分别达到了227和182WAU g^-1FW.研究结果将为LED作为组培光源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新型的空穴传输材料三苯基二胺衍生物聚合物(PTPD)制成了ITO(氧化铟锡)/PTPD/Alq3(8-羟基喹啉铝)/Mg:Ag异质结电致发光器件,考察了其电致发光特性.结果表明,当Alq3厚度很薄(小于或等于10nm)时,器件仅为PTPD层特征发光;当Alq3厚度达到50nm时,器件仅为Alq3层特征发光.将所制得的器件与典型的ITO/TPD/Alq3/Mg:Ag器件进行了比较,发现稳定性明显提高,其原因是盯PD的热稳定性高、成膜质量好. 相似文献
17.
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展的历程,论述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发光原理和器件结构,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展望了OLED在新世纪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