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  相似文献   

2.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  相似文献   

3.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 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 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 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掌握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四个节气.  相似文献   

4.
庚寅虎年是“两头无春”,即该年开始结尾都没有立春节气。这是怎么回事?农历是双轨制。一条轨道是基于日象周期,用二十四节气表达,每个节气合圆周度数15度、合计360度为一个周期。夏至冬至为历法校正的“标准点”,即日影最短最长之两者,用来作“定南北”的坐标。春分秋分昼夜均等,用来作“定东西”之坐标。确定了“东西南北”坐标,  相似文献   

5.
科学生活     
《科技潮》2002,(4)
在我国的农历上每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黄道运转的规律计算出来的,古人就根据不同的节气安排自己的劳作。中国人节气的安排是十分科学和精确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会对这二十四个节气做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梅开严冬至     
陈永群 《少儿科技》2022,(12):24-25
<正>辛酉冬至[宋]陆游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节气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我国先民很早就确定了夏至和冬至,夏季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冬季日影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冬至之“至”有“极致”的意思,意味着严冬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也叫冬节或亚岁,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7.
廿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天文、气候知识来指导农业耕作的智慧创造。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能用土圭测日影来定出冬夏至和春秋分四个节气。孟子(约前372—前289)在离娄章中有:“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相似文献   

8.
壬午马年的大年初一是公历2月12日,结束于2003年公历1月31日(除夕),今年与明年的立春都是2月4日,这么一来马年中没了立春节气,成了所谓“无春之年”,这在历法中是正常的历法现象。在正常年份里,农历1年里有24个节气,24节气是怎么划分的呢?原来太阳从“春分”这一基础点出发,在黄道上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合360度,所需时间为356.2433天。  相似文献   

9.
《青年科学》2013,(8):44-45
2013年8月7日立秋,“贴秋膘”“啃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此外节气也与天文、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不单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更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荣登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灿烂悠久的科技文明。被世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的最成功的结合,是古代科技的结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  相似文献   

11.
古代“时”的本义为“四时”,即四季,内涵着周而复始循环之义。“四时”由二分二至的历法观测而来,在取法于天地的整体价值观念之下,“时”又引申出“时中”的哲理判断,以及“时政”的政治标准。“时政”意为依据季节、气候、历法而行政,而非“时事政治”的简称。“时政”思想根源于中国古人“天人和谐”的宇宙观与价值观,体现着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原则,对于古今政治均具有恒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太岁传奇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3):7-7
在中国民间,“太岁”被人们看作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所以人们常说“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其实,“太岁”是古人假定的一个天体。古代人把天空自北向西向南向东顺序划分为四个区域,岁星(木星)每年移动一个区域,12年转一圈。而实际人们在地球上是和岁星作相反的运动,为了在历法上  相似文献   

13.
晓杨 《科技潮》2003,(1):45
二十四番花信风,简称“花信风”,也就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是我国古代对大自然中不同时节不同花期的一个概括。我国古籍《演繁露》中说:“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据古籍《蠡海集》记载:自“小寒”至“谷雨”,共四个月,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每五日为一候, 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风应之,谓之花信。其顺序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一、活动背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我们都学过《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真能反映自然界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变化吗?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加入了学校的节气日记活动小组,积极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历法改革中,贯穿着儒法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儒家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捧为金科玉律,恣意抹煞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天文历法知识,竭力反对法家以观测实践为依据的历法改革。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也就不得不从事于数学的研究。”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这个顺序。不过,在我国,可能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也可能是由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的影响,也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吧,当初“单单为了定季节”而产生的历法,后来却是“附庸蔚为大国”了。从传说中的帝尧命羲和兄弟观星造历、“授民以时”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修订历法作为一件国家大事。我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重视测算,古代的数学也把测算天体位置与运行作为最  相似文献   

17.
“眺”“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胱”“肭”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两个专用名词,它们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演变,前后经历过对日食的描述、对月相的描述和作为计算日月运动不均匀性时的修正值这三个阶段.词义的变迁,包含了古人对天象理解的过程,从汉朝的“日月乱行”,到唐朝僧一行《大衍历》里将其作为“理数然也”,是概念上由“变”至“常”的一次比较特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5月5日、6日或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说:“立夏……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据《中华大字典》,“假”通“嘏”,意思是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尚书·尧典》记载了传说时代古人利用正南方天空出现的星辰确定四季,战国楚帛书描绘了十二位上古时代传说人物的创世历史。《夏小正》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出现了节气以及四季的天象物候记录;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了六十干支纪日法和阴阳合历,并有君王与巫祝通过天象观测传达天意,预卜吉凶,颁布天象与历法的远古占星术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