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阳明以前的中国思想家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上论述人性的,王阳明的“心即性”命题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从心理层次上论述人性.他肯定心的主宰作用、“灵明”作用和“造化”功能,在心理层次上将人与禽区别开来。他继承了从孟子、陆九渊至陈献章等的心学思想,发展了主体性哲学,丰富了人性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因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从欣赏角度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文学欣赏。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性的表现。人性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性又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则处于最高层次。人性中有"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带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是和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联系的。要真实地、准确地表现人性,必须深入生活,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特点,塑造出栩栩如生、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应强调“新”和“真”。所谓“新”,即:(1)思维新,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2)表达新,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别具一格,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千人一面。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乱造,反对矫揉造作。如何进行训练,其基本思路为改革传统封闭的静止教学程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变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为充满人性之美、生活之趣的表达训练。变程式化教学为动态教学,其主要特征为开放、随机、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4.
韩非的“人性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性自利论。在韩非看来,“自利”是人的本性,但在他的“人性论”中,“自利”的主体并非抽象意义的所有“人”,而是由具体的不同社会阶层构成。“自利”的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民众、臣子和君主,三者的“自利”在地位和表现上各不相同,但同时它们又相互联系。从这一角度入手,并对这三个部分的层次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韩非的人性理论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王国维从审美无利害关系出发,提出“眩惑”范畴。在王国维看来,“眩惑”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复归于生活之欲”,违背艺术的精神与宗旨,不能使人超越功利、进达纯粹知识。对待艺术中的“眩惑”成分,要因文而异,具体看待,不可以偏概全。要从中国传统美学的雅俗之辨中,发掘其蕴藏的深层意蕴和非凡之美。在艺术和美浸淫着世俗气息的当下,更应从人的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等出发,认识到“眩惑”在满足人性发展方面的肯定性价值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常被称为“元曲之冠”、“杂剧杰构”、“元戏上乘”。艺术大师曹雪芹曾借宝玉之口赞之曰“真是好文章”,又让轻不许人的黛玉誉之为“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郭沫若也曾热情洋溢地慨叹:反抗精神这一位艺术之母所产生的女孩儿,总要以《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在国外,即使象标准苛严的  相似文献   

7.
明代七子派“复古而陷伪”是一个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历时性的层层累加.达到了对七子派复古的丑化和妖魔化效果。这一命题有很大局限性,其弊端主要有三其一、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全面理解,侧重于从文学层面进行过度化概括;其二、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多层面阐发,将七子派视为一个整体,无视主流与末流之别;其三、失之于对七子派复古的动态考察,未从变化的角度把握七子派成员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想,刻意制造七子派与其他文派之争,无视各文学流派之间的交融与传承。王世贞晚年提出“有真我然后有真诗”,有矫正七子派末流之弊的用意。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陶行知谈到培养目标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认为“真人”就是人格高尚的人。“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是教育的宗旨,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一重任。语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关系,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栽培创造的事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守成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民间”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民间的风俗礼仪和美好人性,对抗工具理性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认同“不规范”的民间文化,质疑和反思现代主流启蒙话语;表现民间神秘文化和原始信仰,挑战理性思维和科学万能。文化守成小说的这种民间价值倾向,是作家极力以审美现代性来为工具理性现代性进行纠偏的努力,也是对建构朴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渴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一、孟子时代的人性心理学思想首先有必要对孟子时代的人性学说作一初步的介绍以与孟子人性心理学进行比较。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种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与知性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用伦理善恶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点在孟子时代的人性论思想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据《孟子》和王充《论衡》载,该时代的人性观主要有四派:第一派是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载于《孟子·告子》篇。告子提出“生之谓性”命题。他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特质。这种特质,告子认为包括了至少两类:一是“食色”,指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要求;二是“仁”,指一种社会交…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然性是在社会性中实现的,人的社会性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性为目的。生命表现是一切动物的本质,人的生命生命表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极具创造力的生命活动。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必定是类的存在物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合乎人性本质要求。人性具有唯我性与合作性,情感性与理智性,实用性与审美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特征。文艺的生产流程是负载全面人性的某种意象,情感并蕴含宇宙人生要义的生成过程。人性是文艺永远讴歌不完的母题,文艺是人性载体,是对生命个体实现人性现实关爱和终极关爱的艺术召唤。离开人性抒写,文艺便不会长久。人类的文艺史就是人性的不断变化、发展、完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种有自由生命的类存在物。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首先在于他的“生命的生产”。“生命的生产”在种系进化过程中有着显见的持续性,因此,本文认为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从文化人类学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对艺术起源进行探讨.本文将首先揭橥“劳动说”理论偏颇之所在;然后根据劳动的两种不同形态,提出必须到“萌芽状态”的劳动中去寻找“萌芽状态”的艺术之命题。笔者认为,“艺术的起源”与“劳动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是同步发生的,而研究三者最理想的活化石便是黑猩猩。因此,作为对以往研究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东方式插花的历史渊源、风格特征、命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东方式插花受中国历史的影响较大,由于中国的美学思想是崇尚自然,因此在插花艺术中表现为“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尊崇”的意境,常以命名的方式来加强意境和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清初理学与宋明理学相比已具有多方面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理气论上,清代理学更强调理气无先后,把气提升到与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心性论上,认为气质是人性的重要来源,要求从气质上观性而不是像程朱理学那样从天理上观性;格致论上,强调格“事”、“物”之理,将儒家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事理”之上。  相似文献   

16.
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人性中“恶”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这一反思集中表现为他对“根本恶”的道德形而上学论证。根本恶包含人心的脆弱、不纯和恶劣三个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准则中伦理次序的颠倒。根本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对“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周作人与成仿吾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追求。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表达上,周作人由人生关注转向艺术园地,成仿吾则由艺术之“美”走向人生之“善”之“真”;在文艺的表现自我上,周作人由社会大我而一己小我,成仿吾则由小我而转向大我:两人相背而走,殊途亦不同归。而且在追求道路上,两人好像作了一个方向上的置换,似乎是对自己前期选择的一种背弃。然而,深入表象下的本质,我们发现的是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坚持。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沈从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相似文献   

19.
穆时英是一位对生命个体内在生命深切关注的作家。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生命个体本能的揭示上:一是对社会底层这一特殊人群生存处境被剥夺,而由死的本能所带来人性的可怖性;再则是对现代都市文明人性复杂性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高校社科学报要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定位。其性质定位是学术性,体现在求真、求新和求深上;其层次定位可划分为“顶尖层次”、“高级层次”和“普通层次”,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参照;其内容定位就目前来说,还是要在综合性中求变化、求特色;其对象定位包括作者对象和读者对象,要从提高学报的质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