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是一位有着高度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他把小说创作的文体创新意识带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余华将叙述引入到他的散文创作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精微的细部描写。余华的散文文体创新为当代散文的革新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若谷是民国时期上海都会散文的代表作家。张氏散文文体大体包括读书断想、上海"一·二八"战事之报告及一般的抒情小品等。作为身居都会空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真正属于张若谷的是他的市民味,其散文小品所体现的文学世界虽谈不上多有气魄,但一定程度上却具有着中国现代都会散文范式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目前关于余秋雨散文的种种批评,通过对余秋雨散文与杨朔、刘白羽散文的分析比较,指出余秋雨散文在文体的创新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序跋文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散文文体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丰富、深化了对周氏散文文体创造力与风格特征的认知,是解读周作人的一个重要向度。表述方式、文体风格、文学语言三位一体,相生相成,共同呈现了周作人序跋文体独特的审美创造,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亚类型体式,具备鲜明的文体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美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81-83,90
俞平伯三十年代散文体现"涩味",大部分的评论家只是从意境、梦境、或是"涩味"等角度去探讨俞平伯散文的特色.本文试图从俞平伯三十年代散文文体和语体这个独特视角来阐释他三十年代散文体现出来的独特"涩味",探讨他对于传统的"新传统化"过程及他在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两汉散文诸文体中,"设论"文无疑是其中较特别的一种,它不像其他散文文体,多出于公文与应制,而体现了作家主体情感中更真实的一面,也表达了盛汉之世昂扬精神背后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林贤治的散文批评以“思想性”“疼痛感”“批判性”等方面的“激情与偏至”在研究者中独树一帜。这一风格的形成,不仅缘于他发现了自由作为散文文体内在精神规约的重要意义,还缘于他对“以人生为坐标”的综合性批评原则的坚持,以及他对知识分子反抗精神和平民情怀的强调。他从“散文与人”的角度进行散文文体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散文批评的精神向度,找到了一条思想与人格混融一体的批评路径,也将散文拉回到作为人内在灵魂的自然流露这一朴素的形态之下,以真诚的态度、综合的观察、承担的意识和道德的要求探讨了作家的使命和散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钟陵教授的两部创作集,得到了学界与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作为学者作家,他的多文体创作具有三个特点:学术与艺术的融合,大气,表现手法别致新颖。王钟陵教授的创作,在报告文学、新诗、散文领域,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他的学术著作,则又具有文学化的特征。创作与学术的高度融合,其中内蕴着一种新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0.
"韩欧"代表唐宋散文,一方面传古道承六经,另一方面鸣不平抒性灵;一方面提倡单行散句,另一方面辅助骈体偶句。在文辞文法文体技巧方面,都成为后代典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艺术、社会还是个体、继承还是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散文的成熟。"韩欧"和"李杜"并为诗文"圭臬"。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倡导散文的"心体"说,主张把散文的文体创造与作者的个性表现联系起来,把文心与文体统一起来。基于这种散文观,郁达夫的散文以"心"役"体",在笔调、结构、情境三个方面体现出了"体"为"心"用、随意赋形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小说、诗歌在新时期文学界的"轰动"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萧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是最具边缘性的文体,不太可能像其他文体一样不断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散文身上因袭的传统重负较多,前进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不过,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型,散文也曾一度成为文学的中心,掀起过强劲的"散文热",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本体回归"到"异向分流",仍能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开拓的新路,以及此间在散文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散文作为一个巨大的文体系统,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客观进程,深化嬗变的基本轨迹。而与散文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则是“外部动力”与“内在规律”。所谓“外部动力”,指制约和影响散文发展的种种客观因素;所谓“内在规律”,指散文文体系统自身在演变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现象。与此有关,涉及到散文史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全面看待制约和影响散文发展的客观因素;二是如何对待“外部动力”与“内在规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至深。从古文创作的理论和散文作品的特点来看,他对清代桐城派尤其是其创始人方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关于古文的艺术标准以及"清真雅正"的散文特点等方面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圣经》的转喻、隐喻和议论这三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在王鼎均的手中得到了灵活的调遣和运用,它们在散文文体的语言、结构和本体层面上形成了不同的张力组合,使文体风格摇曳多姿,又实现了散文的史、思和诗的统一,提升了现代汉语散文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秦牧是我国当代文坛公认的风格独树一帜的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如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不仅思想观念鲜明,哲理性、知识性强,而且在文体上独具特色,体现在其选材、构思、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耿立的历史散文受到文坛的关注。历史细节与人文精神的交汇,及其所构成的内涵真实与其表现形式的虚实相生,是其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文学理论而言,这是一种较佳的文体组合状态,接近文学价值的理想状态;就现当代散文创作史,尤其是目前散文创作状况而言,耿立历史散文又自具面目。《史记》作为古代散文创作的最高典范,是耿立历史散文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彝族散文整体上具有写实倾向,产生了一批富于表现力、充满激情与力度的杰作;同时,拘泥于生活现实对艺术表现的自由也有所限制,文学观略显单一。以写实为基点,一些当代彝族作家逐渐走向“文化大散文”,深掘少数民族审美特质,贡献出许多新的文学意象。因此,突破单一化的文学观、走向更加自觉的文体探索、开掘民族审美文化的新内涵,产生自己的文体家,是彝族散文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环节。只有获得文体的自由与自在,当代彝族散文才能够超越民族风情之展现,对自身民族深厚的审美意识有一种新的认知,进而为中国文学艺术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梭罗选择散文作为其主要的创作形式是受到西方文体传统、19世纪美国历史文化语境及其个人创作取向、精神特质等方面影响的,这恰恰反映了梭罗的审美追求及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