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但传统单一模式下的资助体系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在互联网新兴科技潮流的引领下,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对资助体系中尚且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造和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而且对于资助体系的革新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孝敏  徐军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1):107-108,124
师范生享受特殊助学金,是我国历史形成的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旨在吸引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随着社会发展,“起点资助”的功能日趋淡化。学生及其家长多从社会职业的优劣决定报考专业,助学金倾斜实际上不大影响考生志愿。起点资助不如终点吸引。把用以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资助,转化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既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又能切实吸引考生的从业选择。师范生在校学习的困难,可以通过增加贷学金比重、扶持特困生解决。  相似文献   

3.
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蕊 《科技信息》2008,(15):219-219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体制日益健全,许多高校逐步建立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初步体系,即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基本模式。文章通过对现行学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对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了全新的探索。通过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构,进一步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和对学生的各项指导,建立贫困生心理援助体系,拓宽社会资助渠道等手段方法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逐步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公秉 《科技信息》2011,(8):377-377
由于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完善,资助资源分配还不够优化,准确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就成了资助工作中的最关键环节。目前,贫困生认定依然是个全国性的难题,一方面缺少量化的认定标准,另一方面侧重定性认定、忽视定量认定。本文试提出一个定量认定参数,通过定性与定量认定相结合的方法,为贫困生认定工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引 《青年科学》2009,(5):14-15
对于高考文综卷来说,地理学科一直都园其知识综合性强,点多面广,而成为“瓶颈”,是考生丢分的“重灾区”,也是考生能否获得理想分值和进入理想大学的“分水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所以在文科综合中,地理是许多人头痛的一科。  相似文献   

6.
科举的社会流动性问题,是学界一直广泛讨论的话题,特别是自1962年何炳棣先生指出清代平均社会流动率为38.5%,之后学界不断讨论,支持与质疑者均有之。文章认为清代科举制度理论上是一个开放性的制度,非“贱民”都可以与试应考,平民当然可能通过科举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但何炳棣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所载家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数量更为广大的生员(秀才)、童生排除在外,只能统计到已经实现社会流动的那一部人,统计对象被筛选了,这会导致统计的清代社会流动上升率被夸大。若从最基层的学额制度来看,学额制度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基层绅士(生员)而非选拔人才,童生求学和应考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一般平民家族难以承受,再加上童试极低的录取率,诸多穷童生读书只是为了识字,并非参加科举,清代社会流动性并不会太高。  相似文献   

7.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有利于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实现,针对现行资助体系中物质资助远大于精神资助导致的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匮乏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资助工作实践,提出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改变奖助学金评比发放方式、完善贫困等级认定和改变资助工作方式等措施,将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有效结合,构建适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贫困学生来说也可以进入高校学习,高校方面通过资助工作,能够减免学生的负担,但是发现高校资助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教育功能,今后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制定新时期的资助工作落实方案,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该文阐述了新的工作体系下,让学校资助发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学生感恩思想建设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考志愿事关考生前途与未来,对于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人才选拔、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考生志愿填报偏好为研究切入点,构建基于考生偏好影响的函数模型,并进行博弈矩阵分析,提出基于考生偏好函数和博弈论应用的高考志愿填报对策.是为考生志愿利益最大化,减少考生志愿填报损失,以及教育资源和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适宜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资助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梅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34(2):200-203,207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有利于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实现,针对现行资助体系中"物质"资助远大于"精神"资助导致的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匮乏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资助工作实践,提出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改变奖助学金评比发放方式、完善贫困等级认定和改变资助工作方式等措施,将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有效结合,构建适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政治学科综合题中图表题频频"亮相"。图表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把握图表题的特点,了解其新变化,掌握解答思路和方法,对于增强考生数据、图表意识,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做好新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维护贫困生利益,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公正,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简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方法,提出了新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资助资金的增加,造成了日常管理的复杂,对学生资助管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开发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促使资助管理工作更为标准化和科学化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广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用户需求,对系统的主要架构、功能模块、数据表等进行了设计,选用SQL Server数据库完成系统实现,设计开发广西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各项功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桂珍 《科技信息》2011,(1):242-24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措施。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社会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途径,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在逆境磨砺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试从资助项目的功能和实效、接受资助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受助态度和回报意识、满意度等几个角度来评估免费师范生资助效益。免费师范生资助在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影响学生价值体系、培养富有感恩精神和反馈意识的人才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赢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分层资助模式下,如何实现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免费师范生资助效益,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应用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中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偏向于专业教学,更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为了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减少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情况产生,在国家大力提倡精准资助的背景下,独立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笔者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经过数年的发展构建起一套工作体系,面对新问题提出研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从2000年起,河南省逐步构建了一套以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为主的混合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政策体系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无论是资助范围还是资助金额都大幅度地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河南省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从多个方面继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河南省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学生总数增加的同时,贫困生在高校学生整体中所占比例也明显提高,政府构建资助育人体系是为了帮扶贫困生,使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该文主要研究了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完善的策略,以当前我国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希望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完善方面的工作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必要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扶志又扶智,基于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具体情况,探析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于新时代各高校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推动建立新时代资助育人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试是我国选拔人才最传统,也是最有益处的方式之一,考试对于中国考生来说非常重要。正是因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学生通过考试作弊来获得考试成绩的现象屡禁不止,考试不诚信在高职院校中时有发生。而考试作弊行为不仅对于其他考生而言会产生不公平现象,同时也损害了我国整个考试诚信的正面形象。基于此,该文重点对我国高职院校考试不诚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考试作弊现象的问题,并从多个方面找到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