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国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基本方针"、"四项政治制度"。"一个基本方针"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是由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民主政治要通过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四项政治制度",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四项政治制度"是"一个基本方针"的制度载体。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坚持走这条由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开辟出来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法制包含于民主政治之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依法治国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法治与依法治国在产生的时间、实质、内容、对象、领域、目的、要求及其必要性和意义上都是有差别的。区分法治与依法治国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能够进一步明确法治与依法治国的内涵、外延、内容和对象,在实践上有利于走出法治与依法治国的认识误区,进一步明确法治与依法治国的目标,避免将依法治国简单化和口号化,完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加强宪政建设,依宪治国,从而更好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国家和社会。  相似文献   

3.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党的各界重要会议和重要文献对"依法治国"理论的阐述,叙述了"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加强依法治国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对依法治国意义的认识和加强依法治国的组织领导三个角度提出如何更好实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5.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状况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全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全社会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具备和运用法治思维——法治社会的必备要素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7.
<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即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治国方针提出来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意义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困难等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等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现阶段,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确定为我国宪法原则之一,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的日趋完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我们应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践,针对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主要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阐明了当今所提的“以德治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德治”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2.
历史表明,西方市民社会的兴起促进了近代法治的生成,而古中国国家兼并社会的一体化社会结构,则为“东方专制主义”传统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中国要走向法治,关键的不是简单的制度构建和体制运作,更不是工具化的依法治理,而是积极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构筑法治的深层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3.
任何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都是依赖于人们对各种行为规范的遵守实现的,而法律和道德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法治和德治相统一是善治国家的一般规律。德治为法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思想保证,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救济,为治理好国家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实现二者统一的社会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的重大使命,其外在目标是追求人类最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中国建设是统一的,社会和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法治中国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法治公平分配各种利益,法治矫正社会不公,法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5.
执政信任的形成、实现、巩固和增强,需要执政者追求并实现公正合理的执政理念,树立良好卓著的执政形象,特别需要执政者公正、为民、清廉、诚信;同时还需要执政者建立与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法治。执政信任是社会团结的重要道德基石,是执政者的政治灵魂和政治生命,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本质是对公权利的限制和制约从而保障人权,正当程序是将法治的本质制度化运作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依法行政的核心和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构成干部法治精神的要素至少包含有四个方面:确立干部法治的善法、恶法的价值标准;认同干部法治中的法律至上地位;树立干部法治中法的统治;建立干部法治的权利、文化和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华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1):108-111
西方法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实质法治”三个阶段。中国的法治建设应走实质法治的道路,但需要通过完善一系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来推动。  相似文献   

19.
“法治地方”是实现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法治浙江”的实践,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试图诠释“法治地方”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法治是实践性事业,激活法治地方的自主性,促进法治地方与法治建设的互动,是实践法治国家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法律虚无主义在文革时期极为盛行,表现在:立法层面几近停滞;司法、执法、守法层面支离破碎;法制秩序和法学教育等层面全面崩溃。法律虚无主义的发生既与我国重德轻法的历史渊源相关,又是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恶果、人治思想的浓厚与法治思想的淡漠、“法律工具论”思想的危害、仇视旧法制的心理阴影的暗示等时代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