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探索小麦高产的适宜土壤,我们从大田生产出发,在深翻土地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深翻结合施肥,即改良土壤和合理使用化肥,在促进小麦增产方面取得了成果,全大队小麦亩产由一九七四年的579斤提高到一九七八年的917斤,79年虽受“倒春寒”及后期干热风气候袭击,小麦单产仍获得了873斤的好收成。现将我们在培肥土壤,合理使用化肥方面的试验资料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磷酸二铵是一种高效、高浓度氮、磷新型复合肥料。通过三年试验、示范及大面积推广应用,初步总结出一套对小麦、棉花的合理施用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果分析证明:在予东黄潮土类土壤上,中肥水平条件下,小麦、棉花施用磷酸二铵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度发  相似文献   

3.
<正> 一、来源及产量表现: 郑州7297系河南省农林科学院小麦所用(毛阿夫×郑州6号等四父)的杂种第二代与丰产3号×(碧_1×阿玛)品种杂交育成。原系谱号为7297-3-3-2。于七八年首次参加鉴定测产,产量居首位,比对照种丰产3号增产17.2%。八○至八二年在郑州省院连续三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25.6%。该品系适应性较好,在三年全省中肥联合区域试验(亩产500—700斤水平)下,五十三次试验,五十二次增产,平均比对照种7023增产16.5%,  相似文献   

4.
王尧红 《河南科技》1992,(11):19-20
<正> 本文就磷肥施用于一种作物或花生—小麦轮作中的两种作物后,磷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Olsen可提取磷(有效磷)的吸收、积累、消耗及磷肥回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在半干旱有灌溉条件的土壤上做了6年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对直接施磷、残留磷及磷分施的肥料效应较小且不稳定,而小麦在所有年份中都有较大且稳定的磷肥效应。磷肥直接施用于小麦很有效,直接施磷13、26、39公斤/公顷,小麦平均产量分别增加35%、50%和54%,以每公顷施磷26公斤的经济效益最好。该试验在印度Punjab农业大学研究农场的砂壤土上进行,土壤PH值8.7,有机质含量0.38%,(按Olsen法提取)每公顷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1.6  相似文献   

5.
<正> 该项试验研究设在新乡市农科所,土壤类型为褐土类、潮褐土亚类,质地为重壤土,有机质0.631%,全氮0.055%,速效磷4.0ppm,速效钾315.0ppm,硫酸钙17.9%,有效锌0.166ppm,土壤PH值9.10。试验地在亩施纯氮10公斤、P_2O_57.5公斤的基础上分别设置亩施硫酸锌:①0公斤;②2公斤;③4公斤;④8公斤;⑤16公斤五个处理。试验重复四次,随机排列,播种玉米时各处理均按每亩追施纯氮10公厅,供试品种小麦为百泉3039,玉米为予玉五号。现将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1、锌肥对小麦的影响—锌是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据试验,在缺锌的土壤上施用不同量的锌肥,株高增加0.6-3.7厘米,平均增高1.9  相似文献   

6.
<正> 农作物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和肥料。施肥不当,肥效降低,肥料报酬小。采用“因地定产,计划用肥”,可以克服施肥上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土壤养分的增产作用,做到合理施肥,均衡增产,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西北农学院土壤营养诊断课题组和武功马江公社协作,首先,通过普查和试验示范找出土壤养分、施肥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在当地条件下,初步确定:(1) 土壤肥力基础不高时,增施肥料,小麦增产效果显著。据试验统计,在平常年份,土壤速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7.
<正> 花生是我省主要经济油料作物。叶斑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重者产量损失高达40%以上。近年来,由于花生面积的逐年扩大,复种指数的逐步提高,不但使花生叶斑病严重流行,而且又使花生产区的土壤缺少花生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造成花生脱肥早衰,甚至“花而不实”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与品质,为探讨经济有效的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杀菌剂与提高花生产量的叶面喷肥方法,我们于1991年进行了以下试验。一、试验方法本试验设在郊区汪屯乡伍村束振国责任田内。地势平坦,沙质壤土,肥力中等,前茬小麦亩产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我省各生态类型区的小麦均有不同程度的青枯发生。为了解小麦青枯的发生与氮磷钾不同配比和土壤质地的关系,本文作者于1984—1987年连续四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尽管四年的气象条件差异较大,但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对小麦青枯发生的土质及肥料因子有较明确认识,为制定其防御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河南省科学院一九八二年有十五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这些成果都是立足于河南省的资源优势,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有些是国内首创,有些是填补了系列产品的空白,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这十五项成果是: (一)叶面喷施抗旱剂一号(HCF—1)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及其增产效果的研究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春旱及干热风对小麦的生产危害很大,仅干热风就常使河南小麦减产10—20亿斤。“抗旱剂一号”是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和化学所利用我省某地廉价而又丰富的矿产资源提取出来的。经过他们三年研究和多点试验及大面积飞机喷施示范,证明它是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 旱地占信阳地区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长期以来,旱地作物产量水平低,其重要原因就是有机肥料缺乏,土壤瘠薄,结构不良,致使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大力发展绿肥,乃是增加土壤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旱地作物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本试验通过柽麻、绿豆、田菁几种旱地绿肥掩青作小麦底肥,探讨对小麦的增产效果。试验地为白墡土,肥力水平较低。前茬小麦,亩产200斤。麦收后机耕整地,深度8寸。试验地划分成四个大区,面积各为一亩,分别种植柽麻、绿豆、田菁。另一个大区晒垡作对照。  相似文献   

11.
<正> 经济施肥是开发约占我省耕地面积三分之二的中、低产地区小麦生产的一项关键措施,自1981年以来,应用“最小养分律”、“报酬速减律”等经济施肥原理,针对我省这些地区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施肥不合理等问题,从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入手,系统地研究了小麦需肥规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的增产效应及有效施用方法。几年来,解决了本课题的技术关键:以氮肥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小麦叶面喷肥增产机理及使用技术郑州市金水区农经委陈冬梅近年来,小麦叶面喷肥技术正在各地逐步推广,显示出明显的增产效果。我区1996-1997年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增小麦33公斤,增产率达8-10%...  相似文献   

13.
<正> 棉花新品种82—10于1980年以中棉所十号为母本,黑山棉×棉乡一号为父本杂交,又经海南两年加代选育而成。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是一个纤维品质较好,早熟、丰产,综合性状好,适宜棉麦(油)一年两熟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一、产量表现。1983年新乡县关堤乡刘庄村进行产量鉴定试验,在亩产小麦600多斤的基础上于六月三日播种棉花,亩产籽棉319.2斤,皮棉127.7斤,比中棉所十号亩产籽棉267.4斤,皮棉95.5斤分别增产19.4%及33.7%。1984年棉花品比试验,在晚熟条件下,由于该品种早熟性好,表现更为优异,籽、皮棉产量依次亩产405.8斤、184.6斤,经新复极差测验较中棉所十号增产达到极显著标准,分别增产37.9%及84.6%。同年在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前言小麦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之一。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提高小麦千粒重或使小麦千粒重稳定在本品种的应有水平很不容易。气候条件的千变万化,栽培措施得当与否,使千粒重忽高忽低,极不稳定,严重地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1979年豫北地区小麦千粒重普遍降低4—5克,大家认为是干热风的危害,但1976年小麦成熟期干热风并不明显,而千粒重降低幅度却更大,尤其是高产田块比较突出,以郑引一号小麦为例,只有34—35克,比正常的粒重要低3—4克,显然是由于肥水措  相似文献   

15.
兰考三号小麦新品系是河南省豫东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利用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选育而成的易位系小麦新类型。为探讨该品系的特征特性,1997年我们在本所试验地进行了3亩高产试验。尽管在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出现了多种不利的气候环境,全省小麦普遍减产,但兰考三号小麦...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叙述的是印度西北部地区在灌溉条件下进行两年试验的结果。豆类间作物的后季作物小麦,在生长、产品品质、产量和氮吸收等方面均增加。各种豆类间作物,例如花生、豇豆(饲料用和籽粒用)和绿豆,与高粱相比较,后季小麦所需氮肥减少30—84公斤/公顷。材料与方法试验是在1976—1977年和1978—1979年的7至4月份,在新德里印度农业研究院农  相似文献   

17.
<正> “练丰1号”是一个适应性强,耐肥、抗倒伏的优良中产新品种。1980年已有四十多个县、市种植,面积约十五万到十七万亩,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良种,现将该品种作以简要介绍。一、品种来源与产量表现“练丰1号”小麦新品种是扶沟县练寺公社农技站于一九七一年用“郑引4号”作母本,“阿夫”和“郑引1号”作父本(混合花粉授粉)进行杂交,杂交一代种籽用钴60γ射线辐射(2万伦琴)处理,经几年系统选育,于一九七六年育成。几年来试验与种植证明,该品种较当地推广的良种“阿夫”、“7023”、“郑州683”均有增产。  相似文献   

18.
<正> 碳铵专用混合肥,是罗山县化肥厂针对本县严重缺硼、钼微量元素,利用当地矿产沸石作为添加剂吸附易挥发的氨,于一九八四年研制成功的化肥新品种,含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大量及微量12种营养元素。经过两年多在不同土壤、不同茬口作物上试验、示范,取得了可喜结果。用同氮量碳铵作对照,水稻增产10%以上,每亩增产稻谷45—50公斤。第二茬紫云英,试验及大田10个对比材料,平均单株增加,株高24.3厘米,分枝增加1.1个,花朵数增加1.1,根长增加3厘米,粗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品种来源及引种试验该品种系河北省农科院粮油所用78—3174与石4414杂交选育而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1984年秋引入参加预备试验,产量居首位,表现优异;随即推荐于1985年秋正式参全国黄淮南片大区区试,连续两年表现高产、稳产。1987年提前通过大区区试,当年推荐参加河南省小麦良种生产示范。1986年秋我们在试验的同时又引入50公斤稀播繁殖;  相似文献   

20.
<正> 小麦是我省的优势作物,产量居全国首位,每年种植面积七千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病害猖獗,对小麦威胁很大。据统计,1983年以来,锈病每年发生面积一、两千万亩,占种植面积的14.2%—28.5%,损失小麦几亿斤;小麦赤霉病1977—1984年仅零星发生,1985年猛增到4957万亩,占种植面积的70.8%,损失小麦十几亿斤。目前,这两种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加之全省土壤中锌、硼、钼等微量元素普遍缺乏,已成为威胁我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排除上述不利因素,确保小麦正常生长,探讨飞机防治小麦病害和根外追肥综合技术一次性作业的可行性,给今后农业航空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在锈病常发区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