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针对采空区自燃危险性评价难以定量分析的现实,根据煤炭自燃发火机理,建立以煤的自燃倾向性、持续漏风供氧条件和聚热散热条件为一级指标的采空区自燃火灾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和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可正确评价采空区自燃发火的危险性。该研究为煤矿有效控制煤炭自燃、降低火灾危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3.
基于熵权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在湖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于熵权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对8个湖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为了有效解决权重计算困难的问题,根据各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利用熵权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评价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熵权的未确知测度模型客观地考虑了指标权重问题且原理简单、思路清晰,利用该模型可以对湖库富营养化进行合理评价,但要注意置信度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4.
将未确知测度理论应用于住宅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中,建立了住宅设计方案综合优选模型和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合理,且计算简便,具有实用价值,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高等级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高等级公路安全性等级评价和排序模型.首先,以影响高等级公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然后,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影响因素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并利用信息熵理论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判定等级;最后,得出高等级公路安全性评价结果.评价方法能解决高等级公路安全性评价中诸多因素不确定性问题,还可以按安全程度排序.将该方法应用于新疆4条高等级公路的安全性评价并与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意义明确,可以在实际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山区管道所处地理环境复杂,受滑坡、水毁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给山区管道的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挑战,而风险评价是管控的前提,故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尤为重要。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以西南地区某中贵天然气管段为例,选取地质灾害中岩土类因素、水文水流因素、地质诱发因素、沿管道因素和防护措施等17项因素作为风险评价指标,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确定未知信息,构造山区管道风险指标因素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了符合三级指标因素的五级风险等级判定准则,评价结果与专项排查情况进行对比,其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山区管道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矿山合理产能优选模型,选择矿山合理产能最优方案。选取年利润等5个指标体系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可供选择的7个方案优选结果表明,最优方案为,矿山年产金属量15万t,年利润13.5亿元,年成本5.3亿元,全员生产率1650.6t/人,万吨通风量4.8m3/(万t·s),服务年限11a。所得结果同灰色局势决策优化方法评价结果一致,证明未确知测度理论评判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9.
采矿方法的选择除了要适应矿床地质赋存条件、确保生产安全以外,还应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选择采矿方法必须考虑很多指标和因素。根据磷矿山领域的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采矿能力、开采工效、采切比、附产矿石比、炸药单耗、崩矿量、损失率、贫化率、开采成本、胶结充填比、管理难易、采准时间、适应程度、安全程度共14项测度指标,采用未确知数学理论对开阳磷矿山的5种采矿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得出脉内采准无间柱联系分段充填采矿法为最佳方案,房柱式联合出矿横巷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脉外采准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脉内采准中深孔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两分段中深孔连续落矿嗣后充填采矿法相对次之。优化结果为开阳磷矿选择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尾矿库溃坝风险分级预测评价中诸多因素不确定性问题,应用未确知测度理论与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标准并结合工程实际,根据尾矿库溃坝的特点及成因,选取防洪设计标准等16项未确知测度函数评价指标,建立尾矿库溃坝风险分级预测的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根据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槽对坑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建立各评价因子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信息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照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尾矿库溃坝风险评价分级预测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给出尾矿库运行期的安全等级,并且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尾矿库工程运行危险源的情况,为尾矿库溃坝危险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隐伏溶洞是引起隧道围岩失稳甚至塌方的常见不良地质之一,为分析其对隧道开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和现场监测手段,探讨了隐伏溶洞尺寸、溶洞与隧道净距及溶洞位置对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场、应变场及隧道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①围岩最大剪应力与最大剪应变增量均随溶洞尺寸增大而增大(随净距增大而减小),塑性区集中于隧道-溶洞中间岩柱;②隧道变形时程曲线呈“S”形,隧道变形随溶洞尺寸增大而增大(随净距增大而减小);③当溶洞直径大于0.6倍隧道宽度,且与隧道净距小于0.6倍隧道宽度时,隐伏溶洞对围岩塑性区和隧道变形具有明显影响,且隧道侧部溶洞对隧道稳定性最为不利;④建议岩溶隧道工程采用动态化设计、施工及监测,并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探明实时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14.
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山丘地区与平原地区的软土路基稳定性具有明显差异。为研究山区软土路基稳定性,首先分析了各种地形条件下软土路基的存在形式,然后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山区软土路基典型形式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计算地形因素对山区软土路基的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稳定性安全系数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山区软土路基主要有斜坡软土路基、层状软土路基和谷间锅底状软土路基三种形式;斜坡软土路基较平原软土路基易失稳,谷间软土路基较平原软土路基更稳定;斜坡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对各因素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填土高度、软土层厚度和软土层倾斜度。谷间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各因素的敏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填土高度、软土层覆盖范围和坡脚与山体距离。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常权评价容易导致"状态失衡",提出一种公路路线方案变权重优选模型。首先,根据方案优选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HP和变权重理论计算评价指标的变权重系数;然后,基于以上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变权重-TOPSIS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判模型,再对各方案优越度进行计算,得出最优方案。采用该模型对湖南省某二级公路A点至B点的四个方案进行评价,所得结果比传统的评判方法更贴近工程实际,表明该优选模型工程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现有心律不齐研究多数围绕心电信号中不同频率特性成分的分离展开,而不同子序列的信息量对于最终目标决策的贡献则缺少研究与分析.为增强高贡献度子序列对于分类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变权重奇异谱分析与深度学习结合的识别方法.通过奇异谱分析获得多个子序列,结合各个子序列的奇异值计算随机森林下的基尼系数,并将其作为权重.变权重的序列样本用于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更高效地挖掘了有用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精度,最终的心律不齐识别准确率为98.35%,Macro-F1为97.95%.相对于传统的定值权重,本文提出的变权重识别方法在各个性能指标上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7.
对变速磨削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坐标变换将变速磨削系统的变时滞微分方程转换为周期系数的常时滞微分方程。应用参数激励系统的Floquet理论求得变速磨削系统的特征方程,并对变速磨削系统的稳定性图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变速磨削能有效地提高磨削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设置路面结构刚性层深度,提高模量反演结果的合理性,依托足尺环道试验路,利用落锤式弯沉仪(FWD),进行了路面各结构层逐层弯沉盆检测,分析了刚性层设置深度和荷载水平对逐层土基模量反演值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逐层土基反演模量一致性的刚性层深度设置模型.实例验证表明:与荷载水平相比,土基模量反演值受刚性层设置深度的影响较大;刚性层设置深度与路面等效厚度二者呈现指数相关性;与既有刚性层深度设置方法相比,该模型显著提高了土基反演模量一致性,逐层土基反演模量变异系数由12.9%以上降低为6.9%. 相似文献
19.
将变权分析方法运用于充电设备的性能评价中.首先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性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体系内各指标获取评价参量并进行统一量化的方法进行论述,随之阐述了用变权分析方法进行权重计算的原理和步骤,最后编写软件实现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评价,利用该软件分别对两台充电设备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使用变权分析方法得出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变权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充电设备性能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突出了薄弱环节的作用,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合理.该方法不仅适用于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性能评价,也适用于其他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联合空中作战为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战场态势变权的空中集群威胁评估方法。首先建立了空中集群的威胁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离散信源与武器装备的相似原理构造了基于层次聚合的威胁指标量化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得到主客观权重,博弈组合得到常权权重,引入变权理论确定变权权重,使指标权重能够反映战场态势的特点和变化;然后针对传统多属性决策方法没有考虑决策者心理因素以及灰色关联分析和TOPSIS法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灰色TOPSIS威胁评估模型,通过计算综合贴近度得到最终威胁评估结果,仿真实验证明该方法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