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因素.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进行了规律性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碳排放强度作为各国减缓气候变化贡献的衡量指标,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承认和反映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对发达国家来说,则不能只谈这一单一指标,而必须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率大于GDP增长率作为重要基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计算福州市主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及相应的碳排放量,总结了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的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2010年福州市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原煤为主,占总能耗的63%;然而与2007年相比,煤炭使用比例已有所下降,电力使用比例上升.近年来,福州市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福州市能耗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的主要行业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另外,医药制造业虽然能耗较高,但其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碳排放量较低;塑料制品业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需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加权影响力系数、加权感应度系数、标准化税收综合系数和标准化劳动力综合系数6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重庆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重庆工业近年来对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欠合理仍是制约重庆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4.
LMDI模型、Shapley值模型和MRCI模型均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零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对三种模型的基本形式进行拓展,提出基于多层次多因素分解的通用表述形式,给出各分解模型中因素的累积效应、逐年效应和效应贡献度的测算方法,并对三种模型特点进行对比.运用Kendall协调系数法对三种模型结果进行相容性检验,输出相容模型集;基于各相容单一分解模型,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最优加权组合分解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对青岛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和人口是青岛市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则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和IPAT分解框架,核算和分析了2000-2008年甘南州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物质需求总量、直接物质输入量和区域内直接物质输出量分别以年均19.5%,14.6%,19.4%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分别达到了1220.79,487.88,54.2万吨,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同期12.11%的GDP年均增速;物质消耗总量和物质消耗强度也分别以年均8.6%和14.04%的速度增长,而物质生产力提升缓慢且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隐藏流比重维持在60%~75%,生态包袱较重.IPAT分解框架得到的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直接物质输入和区域内直接物质输出变化的根本因素分别是物质利用效率和物质输出效率,即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环境压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能源消费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山西省主要碳排放源,研究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山西省科学合理制定能源消费碳减排政策,早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能源领域为研究对象,以山西省省级能源平衡表为基础,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核算方法,计算分析了2005-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Kaya恒等和LMDI因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9年山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累计增长68.81%,年均增长3.81%;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远小于GDP增速,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效应和经济效应对碳排放呈正效应,特别是经济效应是导致山西省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说明山西以重型化为主的经济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结构主要呈抑制效应,是碳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能源强度贡献较大,能源消耗结构贡献较小,说明未来还有较大的减排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中国能源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分析预测了中国未来能源需求状况。采用了国际间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人均能源消费总量、GDP能源消费强度、人均电力消费、交通用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大幅度增长;中国未来GDP能源强度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电力消费和油品消费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指数分解法, 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和最终能源消耗系数, 并建立能源强度分解模型。然后, 利用 RAS 方法将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分别分解成结构和效率系数。通过 1987?2005 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结论: 1987?2002 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受到投入结构变动的影响, 2002?2005 年能源强度反向上升是受到完全生产完全需要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 真实的能源效率和真实技术进步对其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观指标,“十二五”规划中也确立了中国2015年GDP碳强度将比2010年下降17%的约束性指标.总结“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经验,将国家节能目标分解到地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减排方法.然而,中国在如何进行科学分解的地方分解方法论研究方面几乎还处于空白.怎样做到兼顾效率、公平与可行性,科学地进行目标地方分解,是实现国家碳强度下降总目标的一个关键,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金属物质社会蓄积量的计算式,并与GDP指标相结合,构建了金属物质社会蓄积量与GDP之间的关联式.以我国铝工业为例进行了分析,在设定铝制品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6年的情况下,得到以下结果:2006年—2009年,铝的社会蓄积量由5420万t增加到8890万t,单位铝的社会蓄积量所产生的GDP由3969万美元/t降低到3307万美元/t.针对我国铝工业的现状提出,提高单位GDP铝消费量的年下降率可逐步缓解铝消费量增速过快的态势.给出了两种情景分析,并分析了情景模式下的铝消费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预测有助于碳减排目标和碳减排路径的科学制定。借鉴STIRPAT模型的影响因素,选取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GDP比例、能源消耗强度、煤炭消费比例等6项因素为自变量,以1980-2009年的指标数据为训练样本,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我国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对2010-2015年我国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十二五”期间应适当降低GDP增速,促使碳排放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利用碳排放方法分析了2002—2010年不同能源消费类型和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量是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碳排放强度由于GDP的快速增加,呈现了快速下降的趋势.在碳排放总量中,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年均增长率为14.9%,其中,工业占主导地位,年均碳排放量为51.84Mt;生活消费和第三产业碳排放次之,年均增长率分别是2.23%和3.4%.而在第二产业中,原煤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年均碳排放量为31.15Mt.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速率小于GDP的增长速率,导致各年碳排放强度以年均5.2%的幅度下降,进一步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未实现CO2绝对减排.  相似文献   

13.
长城钢厂和北京钢铁学院合作进行的“电炉冶炼部分合金钢工艺改革”获得成功,经过三年的生产实践和理论分析,找出了冶炼规律,取得了冶炼周期每炉缩短50分钟左右,吨钢电耗平均降低54千瓦·小时。脱氧剂等原材料消耗明显降低,吨钢冶炼成本降低约7元,炉前工人劳动强度也相应减轻,钢的化学成分、低倍组织、机械性能、高倍检验等质量参数,均符合质量要求。 对35吨电炉冶炼过程进行了实验分析,从理论上深化了以O_2代矿脱碳、降低电耗的认识。找出氧化期脱碳量与带入还原期氧化期渣量呈线性关系,用回归出来的数学关系式分析还原期回磷和硅的消耗损失的关系是相符的。在研究中发现还原期脱除渣中不稳  相似文献   

14.
叶勇  刘国 《科技信息》2009,(5):38-39
介绍了副枪测量技术在济钢第三炼钢厂120t转炉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情况。该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钢铁料消耗和脱氧合金消耗;缩短冶炼周期,提高生产节奏全面提高了转炉的生产能力,同时为动态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LMDI模型、Shapley值模型和MRCI模型均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零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对三种模型的基本形式进行拓展,提出基于多层次多因素分解的通用表述形式,给出各分解模型中因素的累积效应、逐年效应和效应贡献度的测算方法,并对三种模型特点进行对比。运用Kendall协调系数法对三种模型结果进行相容性检验,输出相容模型集;基于各相容单一分解模型,构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最优加权组合分解模型。应用上述模型对青岛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和人口是青岛市碳排放增加的驱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下降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则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煤炭型城市工业碳排放对驱动因素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顶山市为例,探讨了煤炭型城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工业碳排放对其影响因素地动态响应特征.根据扩展的Kaya恒等式将影响工业碳排放地因素分为能源碳强度、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四个因素.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工业碳排放对自身及四个影响因素冲击地动态响应,用方差分解模型定量分析工业碳排放自身和四种影响因素地贡献度.结果显示,能源碳强度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冲击效应值为负,工业产值占比地冲击效应类似于正弦曲线,GDP和工业碳排放自身的冲击效应为正.工业产值占比对工业碳排放的推动作用最大,接下来依次为工业碳排放自身因素、能源强度、GDP、碳排放系数.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上海市能源消费特征,估算上海市碳排放量、碳汇量及净碳源量.采用情景分析和数学模拟等技术手段,设计了12个情景方案分析上海市远期碳排放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能源消费以工业消耗为主,2005年上海能源活动引起的碳排放量达到5 805 万t碳当量.与此同时,上海市万元GDP净碳源量持续下降,2005年降至每万元0.58 t碳当量,表明上海市在碳减排方面的举措颇有成效.情景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上海市碳减排量有望达到11 104 万t碳当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桥梁施工过程力学性能的时效变化,考虑徐变、钢束松弛、混凝土强度等时效因素及结构性质的变异性,并引入模型综合修正系数及时效综合修正系数,建立了施工阶段结构挠度增量的计算模型;并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实现了施工阶段结构挠度增量的概率时效分析及预测.根据实际工程给出详细的计算算例,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可供其他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对各地区2001—2016年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在2001—2008年阶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各行业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2009—2016年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东部和中部工业能源消耗下降幅度最大,带动了总体能耗的下降.②结构偏离分量方面:2001—2008年,建筑业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的能源消费增速,对于区域总体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小;2009—2016年,工业和其他行业能源消费增速较低,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增速较高,对区域能源消费的推动作用较大.③竞争偏离分量方面:中国三大地区能源终端消费行业差异显著.2001—2008年,东部地区的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高于全国,中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增速低于全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全国;2009—2016年,东部地区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均低于全国,中部地区除工业能源消费外,各行业能源消费增速仍高于全国,西部地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出口贸易引发的资源流失风险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出口贸易引起的资源流出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2018-2022年中国地区出口贸易进行优化调整. 首先, 本文利用行业间投入-产出表和资源消耗数据计算中国各行业的直接和完全资源消耗系数; 其次, 利用结构分解模型挖掘出口导向的隐含资源流出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随即, 将45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未来各行业的节约资源潜力和调整路径; 最后基于情景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理论, 从出口贸易结构, 贸易额和技术发展视角对中国未来出口贸易进行模拟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 直接消耗强度, 技术进步, 出口总量和出口结构等4个影响因素中, 出口额对资源流失风险的贡献率最大. 直接能源消耗强度有助于降低因出口导致的能源流出, 而完全消耗水资源强度的降低大大减少了资源流失风险, 符合现实; (2) 以2017 年为基准年, 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2018-2022年出口结构和出口量, 结果表明优化结果有利于降低资源流出量. 通过调整未来各行业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结果发现技术提升带来的资源节约优势逐渐增强, 本文认为, 为技术改善的资金(人员)投入的边际产出呈现逐渐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