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应变控制对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钢X12CrMoWVNbN10-1-1进行室温低周疲劳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拟合了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寿命曲线,得到该材料的室温低周疲劳特性参数,包括Ramberg-Osgood参数和Manson-Coffin参数,推测出该材料的转变寿命.对低周疲劳试验开始和结束两个阶段的拉压应力峰值、拉压卸载弹性模量以及迟滞回线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应变幅控制的低周疲劳对应的应力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平均应变对多轴循环特性及疲劳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拉扭薄壁疲劳试样为研究对象,对正火45号钢在控制总应变拉扭循环加载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测试存在平均应变情况下,比例加载与非比例加载时,拉与扭的应力响应值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周多轴疲劳加载下,平均应变使其应力响应值有所降低,且拉与扭应力响应值的变化规律不致,此外平均变对多轴疲劳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0CrNiMo高强钢的低周疲劳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圆形横截面光滑试样,通过轴向不同应变幅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研究了10CrNiMo高强钢的低周疲劳特性,包括循环应力-应变行为、应变-寿命特点、循环应力响应及其力学滞后现象,给出了相应的疲劳参数、循环软硬化特性及应变滞后规律.对裂纹扩展方向及试样疲劳断口的观察表明:裂纹扩展面与轴向力呈现多角度关系,裂纹萌生于试样表面,沿断口周边分布,且具有多源性;疲劳裂纹主要以锐化--钝化机制扩展.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钢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在某大桥钢箱梁1/4跨截面的顶板与U肋连接焊缝处和横隔板弧形缺口处布置应力测点,进行24 h疲劳应力监测。根据实测数据,利用雨流计数法计算得到疲劳应力谱,并基于BS 5400规范对各应力测点的疲劳损伤状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横隔板弧形缺口周边测点的应力水平相对较高;各应力测试点以低幅值应力循环为主,其中应力幅为2~10 MPa的循环次数占90%以上,但最大应力幅值均超过了BS 5400规范规定的产生疲劳损伤的极限值。疲劳寿命分析表明,顶板与U肋纵向连接焊缝过焊孔处易产生靠近顶板部位的疲劳裂纹,横隔板与U肋腹板连接焊缝的疲劳寿命较低。  相似文献   

5.
14MnNbq钢焊接接头低周疲劳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种焊接方式;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和Ar气体保护焊的14MnNbq风焊接头进行了低周疲劳试验,表明焊缝金属比母材有较大的强化,在低应变幅值时,CO2气体保护焊显示出较高寿命,在高应变幅值时,Ar气体保护焊疲劳寿命高一些。  相似文献   

6.
对新型工模具材料DT-40钢结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力学性能作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此类合金具有广泛的可热处理性,DT-40合金具有极高的淬火硬度(68HRC以上)及明显高于粘结相钢基体的抗回火性能,其压缩屈服极限与洛氏硬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DT-40材料能大幅度提高冲裁模具寿命.  相似文献   

7.
根据循环载荷下的裂尖循环弹塑性应力应变场分析,结合Manson-Coffin经验关系,定义了基于循环塑性区内材料塑性应变幅值的单位平均损伤;根据Miner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以裂尖扩展方向的循环塑性区尺寸为裂纹裂尖的单位扩展量,提出了基于低周疲劳损伤预测I型裂纹扩展速率的新预测模型.新模型中给出的参数均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不需要人为调试.Cr2Ni2MoV和X12CrMoWVNbN 10-1-1两种转子材料的低周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对这两种材料裂纹扩展速率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相关文献中提供的6种材料的低周疲劳性能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新模型用于裂纹扩展速率预测的良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验测定了40CrNiMo 合金钢在正火状态下的应变寿命曲线和循环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材料的6个应变疲劳参数,验证了该材料属于循环软化,但具有典型的 Massing 效应。实验证明,步增量法较单级法准确和简便。本文建议测取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应当采用步增量程序法取代单级法作为一种统一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321不锈钢高温低周疲劳过程中的动态应变时效行为,并分析不同温度下疲劳迟滞回线以及峰值应力曲线.结果表明:动态应变时效锯齿屈服行为仅发生在550℃以上;在高温疲劳试验中锯齿屈服大多发生在疲劳前10周,10周之后锯齿屈服现象减弱或者消失;应变幅值越小,锯齿幅度越小,消失越快.  相似文献   

10.
对比研究了1080~1225℃奥氏体化并淬火及200~620℃因火的多种条件下M2高速钢模具材料的静弯曲、疲劳及冲击弯曲性能,并探讨了工艺及治金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试验表明这些性能指标成倍地在大范围变动,影响抗弯强度的主要工艺参数是回火温度,相应的治金因素是马氏体基体的固有强度与塑性;奥氏体化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试验材料的冲击韧性,除马氏体本身的塑性变形能力外,多量碳化物的弥散折出限制基体塑性的发挥,降低了M2铜的韧性.  相似文献   

11.
20MnSiVHRB400钢筋的低周疲劳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Ф2 5mm和Ф32mm两种规格 2 0MnSiVHRB4 0 0钢筋的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控制总应变幅不变试验 ,测定了 2 0MnSiVHRB4 0 0钢筋高应变低周疲劳过程中的循环应力响应特征、循环应力与应变的关系。用Basquin公式和Manson-Coffin公式拟合得到了两种规格钢筋的疲劳寿命计算公式 ,据此计算了Nf=10 0时的σa·Δεt值 ,发现试验钢筋的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较 2 0MnSiⅡ级钢筋有了较大的提高。断口扫描发现 ,由于第二相质点和夹杂物的存在 ,形成微孔洞和微裂纹 ,裂纹之间因内颈收缩 ,互相连接形成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2.
对取自30种不同截面、不同厚度、不同钢材型号、不同厂家生产的冷弯厚壁矩形和方形钢管的568个试件进行了材料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焊缝部位的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相对于邻边均有提高;角部屈服强度提高系数随型钢中心线长与弯角内径之比的增大而增大,而各参数对极限强度的影响较小;焊缝两邻边间的强度差异很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冷弯矩形和方形钢管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强屈比和伸长率沿截面的分布模型.当相应冷弯型钢截面的梁、柱强度和稳定分析中需要考虑冷弯效应的影响时,可以应用此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不锈钢冷轧薄板力学性能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支持向量机(SVM)技术中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原理,建立了不锈钢冷轧薄板力学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加,模型的预测精度也得到提高.证明应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不锈钢冷轧薄板力学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和模型预测精度间的矛盾,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钢纤维含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种不同钢纤维含量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进行单向受压等幅疲劳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含量对其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素RPC的破坏形态表现为劈裂破坏,钢纤维含量分别为1.5%和3%的RPC都表现为剪切破坏.随钢纤维含量的提高,RPC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相应提高.其宏观损伤、ε-n/Nf曲线和疲...  相似文献   

15.
Inconel 718合金短管高温低周疲劳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位移循环加载试验,对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元件Inconel 718合金O形环短管试样变形幅控制下进行了常温和300℃高温低周疲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加载中试样发生接触力松弛,当位移压缩比峰值不低于8%且压缩比幅值超过0.6%时试样会产生低循环疲劳失效.采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方法对引发疲劳裂纹的试样危险局部的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位移压缩比幅值与危险局部应变幅值的短管疲劳寿命估算式.疲劳试样断口微观分析表明,在初始大变形引起的裂纹萌生区,断口微观形貌表现为晶体滑移与解理撕裂,而在裂纹扩展区表现为解理撕裂与疲劳辉纹共生的混合型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温度(0℃、-5℃、-10℃、-15℃、-20℃)、不同钢纤维掺量及不同水灰比的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折与抗剪强度试验结果,建立以温度、钢纤维掺量以及水灰比作为输入矢量,混凝土预测强度作为输出矢量的网络模型。用人工神经网络分别为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建立了合适的网络模型,输入层和隐含层均采用双曲线正切S型传递函数,输出层采用线性传递函数。网络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进行训练,对低温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的相对误差在0~0.05的范围内波动,各训练总标准差与仿真总标准差均在0.3的范围内,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这对低温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强度预测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温余热回收用熔融盐/多孔镍基复合相变蓄热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由多孔镍基熔浸熔融盐制备而成的新型复合相变蓄热材料,重点研究了该材料的制备.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和差热差重分析,研究了复合蓄热材料的性能和结构.结果表明:最佳的复合时间2~3 h;最佳的复合温度为高于熔点50~10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