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全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冲击。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也受到了外部环境和学生思想特征变化的挑战。工作实践中,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应高度重视全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探索全媒体视角下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新思路,构建媒体融合下平台协同式发展、队伍渐进式建设、流程创新性再造的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媒体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在党性、人民性、时代性原则下实现了路径归一。从系统性视角出发,媒介融合发展的“四全”格局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导向。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体系,应在“四全媒体”的格局上实现意识形态全媒体传播的全战线联动、全文本承载、全时空触达与全数据融汇。  相似文献   

3.
陈潇 《科技信息》2010,(33):180-180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村”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这一时代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手机媒体作为现在新兴的第五媒体,以其及时、便捷、互动性强和融合多种没接技术的特点.不但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对同样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对国际传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而国际传播也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互动性不断增强、本文主要从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以及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介绍手机媒体与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推动科技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最新态势与发展趋势科技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3月24日,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科技全媒体中心建设研讨会在省科技厅科技学堂举行。孟小军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媒体融合要坚持传播正能量,不断推进与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媒体融合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从"尊重新闻传播,创新方法手段",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  相似文献   

5.
“全媒体”曾经是类似News Corporation这种新闻大鳄的专有名词,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全媒体”的含义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它从一个松散的各种媒体的联合体升级成为以一种媒体为主融合多种媒体特性的真正“全媒体”。这意味着,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终端,就能够享受多个媒体提供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正>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强化科技支撑,11月12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包括: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建设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新华通讯社新媒体中心建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设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正"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早春美景的诗句,也是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举办的"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科技全媒体中心建设研讨会"聚焦"智库型科技全媒体"新探索的形象比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为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通过完善体系、内外联动,以科技多媒体到科技全媒体的创新探索,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正努力"争暖树""啄春泥"。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媒介融合这一新形势对媒体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针对现今实验教学中课程安排融合度低、师资力量薄弱及教学模式障碍等不足,提出学生参与、开发信息化平台及创新实战平台等举措,以期为全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差强人意,从观念到技术、从模式到平台都有着难以克服的障碍,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学术期刊应从生产方式、内容形态、传播介质、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融合提升,完善学术期刊"域出版"模式、实现学术内容增值,优化学术期刊移动平台出版发展,建立全媒体学术期刊联盟,以"媒体融合"助力学术期刊网络话语传播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时代,统战工作只有借助全新的媒体平台才能实现“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的基本职能。媒介融合给统战工作带来“四利”和“四不利”。四利:一利宣传,二利感化,三利交互,四利公关。四不利则表现在:(1)易放大谬误,酿成事件;(2)易消解情感,形成斥反;(3)易隐蔽破坏,分化统战;(4)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文章还对统战工作创新提出了七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做好融媒体建设是全媒体时代对高校媒体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传播内容,已经成为世界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探讨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介保持并强化自身传播优势的途径,在全媒体化过程中继续拓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下的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推进学术期刊与学术社交网络的深度融合,利用媒介内容分析法对20个学术期刊公众号和学术类公众号的2668篇文章进行了质性研究,比较分析了学术期刊公众号和学术类公众号在传播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了学术期刊公众号需强化用户服务意识及重组再造期刊内容,创新呈现形态及改善用户体验,多措并举培育服务体系及增强内生传播动力,挖掘期刊独特优势及实现与学术类公众号的错位发展,以期为学术成果的创新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源远流长。目前,民族器乐已是一个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璀璨、浩瀚的艺术世界。民族器乐在表达形式上,虽由音响元素构成,但并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而是由各民族人们共同创造的,其中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情感,是彰显各种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民族器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播意义、民族器乐传统传播方式所面临的困境、媒体融合对民族器乐传播的推进作用、媒体融合下民族器乐传播新生态构建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廖冲 《科技信息》2013,(17):150-15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沟通思想最重要的渠道。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们对媒体也更为依赖,所以媒介素养自然而然就成为新闻传播者的重要素养之一。但是我国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还依旧存在着不少素养问题,同时专门分析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研究也很少。因此,本文选择在新闻传播者的传播活动和媒介素养上立论,从"神舟六号"升空这一媒介事件入手,研究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的媒介素养状况及其影响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也是模因,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是需要传播的信息,当代媒体则是信息传播最有效的载体。语言模因与当代媒体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当代媒体因日渐具有全媒体的特点而成为语言模因最有效的传播工具;语言模因也对当代媒体的发展壮大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是不折不扣的“媒体推手”。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学术期刊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与数字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完成编辑能力的转型。在学术期刊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求编辑主动增强职业能力,擅长运用新媒体思维、具有新锐学术选题的捕捉力、培养学术专长、熟悉媒体融合传播理念与技术,与时俱进修炼"内功"。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编辑部也应当重视编辑"融合能力"的培养,积极补足复合型人才短板,从而达到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报纸媒介来说,革新传播理念、丰富报道内容、拓宽传输渠道、延伸媒介价值链成为其转型的必然路径。在2011年深圳大运会报道中,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展现了全媒体新闻实践的诸多亮点。全媒体时代,报纸媒介如能在转型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就会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特征,简述了我国电视科技节目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提出了在新的传播形势下我国电视科技节目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大众媒体的定义出发,探索了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并针对大众媒体时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反应进行问卷分析,总结出大众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