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作为轨道线网节点,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线网整体服务水平以及运营效率。选取合理评价指标评价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设施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换乘站通行能力以及运营管理水平。在介绍轨道交通换乘站内部换乘设施及分析换乘设施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换乘设施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苏州地铁广济南路站客流数据为基础,制定各换乘设施服务水平分级标准;考虑换乘客流方向不均衡性,运用加权法建立换乘设施整体服务水平评价模型,得出早高峰时段广济南路换乘站换乘设施整体服务水平为C级。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是2条或者2条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车站,在轨道交通逐步进入网络化运营的进程中,换乘站作为网络节点逐渐增多。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换乘效率进行研究,从运营者角度出发,结合效率的概念给出换乘效率的定义,分析换乘效率效用,提出有效换乘与无效换乘概念,并将有效换乘行为进一步分为高效换乘与低效换乘,然后利用AFC客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实例进行应用说明,最后阐述换乘效率评价的意义与特点。该研究为换乘站运营组织改善和客流实时监控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设施布局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济学中效用分析法,通过寻找枢纽内存在换乘的任何2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键路径,建立枢纽内设施不同布局方案的效用损失模型,以此评价和优化枢纽内设施布局方案.该效用损失函数充分考虑了居民换乘导致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增加以及舒适性和方便性的损失.并结合深圳市世界之窗换乘枢纽站设施布局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铁站厅层设置为地铁接驳的室内公交站点能有效地提高枢纽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4.
能量阻抗和心理阻抗,是乘客在交通系统换乘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心理负担的量化值.通过乘客在不同换乘径路以及换乘设施条件下的能量损耗,可以计算出乘客的能量阻抗.在能量阻抗的基础上,利用集计型模型价格敏感度测试法,分析乘客换乘时心理负担,求得乘客心理阻抗的评价指标.通过换乘能量阻抗及心理阻抗指标,评价轨道交通的换乘便利性,为轨道交通换乘站的换乘设施的设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对现有设施的改良提供依据,更精确地表现换乘成本.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铁客流不断增加,换乘站作为地铁线路的枢纽,拥堵现象十分严重,其中十字换乘站拥堵最为严重.针对这类车站拥堵问题,提出了设立缓冲区域来缓解拥堵的方法.以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获得十字通道内产生拥堵的客流规律.通过建立缓冲区域模型,利用正交分析法得到客流-缓冲面积公式.建立系统到达模型,利用客流密度和理论到达人数为评价指标,以南京大行宫地铁站为实例进行了优化验证.结果表明:只需设立很小的缓冲区域便可以极大缓解十字换乘通道的拥堵现象,让大行宫地铁站通行能力提高近30%.  相似文献   

6.
以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内的"十"形结点换乘设施为研究对象,根据车门至站台梯组的走行距离确定了换乘客流到达时间分布,在考虑设施断面上下游的流密速基本关系及梯前区域、换乘平台、楼梯客流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分时段客流迭代构建了结点换乘设施行人拥堵分析方法。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各车门下车换乘人数和站台行人设施布置方案已知的情况下快速分析多向客流的换乘客流量不同组合下"十"形结点换乘设施的行人拥堵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群内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背景下,换乘枢纽尚未实现换乘服务一体化是制约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融合的瓶颈.针对市域铁路与地铁同台换乘场景下出现站台聚集人数大、乘客候车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多制式轨道交通线路间列车时刻协调优化方法 .首先,分析市域铁路和地铁同台换乘场景下的乘客换乘特性,挖掘当前存在票制转换的乘客走行规律;其次,分别从车站安全性和乘客满意度的角度,以站台最大聚集人数最少和乘客平均候车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不均匀发车间隔构建换乘站列车时刻协调优化模型;最后以国内首个市域铁路与地铁同台换乘站——成都市犀浦站为例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地铁列车衔接时刻能显著降低站台最大聚集人数并减少候车时间;站台最大聚集人数下降43.6%,乘客平均候车时间下降26.2%.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特点,对换乘方式以及站台组合形式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地铁换采站客流组织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助让乘客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换乘、有效缩短乘客换乘时间、促进车站客流组织合理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停车换乘站位置选择及换乘需求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中心区外相邻轨道站处的停车换乘站位置选择是城市停车换乘规划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目前尚没有简单、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法。对此,首先给出换乘站位置选择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在分析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给出停车换乘站位置选择的方法及程序,并且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一般性推广。探讨了停车换乘站换乘需求预测的方法,给出了预测时所需资料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以及换乘需求量计算的主要参数和自变量的确定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线网规划日渐复杂,乘客在选择换乘出行时易出现衔接导向不明确、局部换乘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以天津市轨道交通为例,应用通用性、可移植性较强的SPFA算法对最优换乘路径做了系统性优化,从换乘乘客角度出发,本着最少换乘站数及最短换乘时间两方面原则,应用Microsoft Access作为数据库开发工具,基于Visual Basic语言设计最优换乘系统,为用户提供最优换乘路径,并提示乘客换乘所需时间及站数等,从根本上解决乘客因换乘所带来的出行困扰。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整各线路水上巴士离开始发站的时刻,以协调各线路到达换乘站的时刻,实现减少旅客换乘等待时间,提高换乘效率。在不改变线路运营时间和发船班次的前提下,建立了以换乘站内所有换乘关系的换乘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换乘优化模型,并运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广州市水上巴士西堤码头为例,根据设计的粒子群算法求解,得出优化后的水上巴士在始发站的离站时刻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协调线路在换乘站的到站时间,西堤换乘站所有换乘线路等待时间减少了20.43%,优化效果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水上巴士线路网络化运营及优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建设为工程背景,对换乘站的换乘方式以及联络线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在线路专业设计过程中,地铁平行换乘站的设计应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以及建设规划,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使换乘站以及联络线的设置兼顾多种功能,又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分析最小换乘算法比Dijkstra算法更适合基于WebGIS的公交换乘查询.考虑交通路况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引入站点热度和线路热度,提出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站点热度最小、出行线路热度最小优先级递减的线路评价指数模型,能够给乘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最优出行线路,期望在WebGIS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日益成熟,换乘客流量随之增长,继而对换乘站造成一定的压力。换乘站是城市轨道交通各线路的交织点,换乘模式的选择对发挥轨道交通线网的整体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天津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创新,新型换乘方式层出不穷,天津地铁6号线南段与5号线的换乘站采用同台换乘,以肿瘤医院站为例,对同台换乘的客流组织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成区轨道站公交换乘设施规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城市建成区大量轨道站点客流换乘特征调查数据,对轨道站公交换乘客流比例、客流空间分布、公交客流吸引范围进行分析,依托轨道网络提出轨道站点公交线路优化规划方法,给出轨道站点出入口始发公交线路、途经公交线路的公交换乘设施用地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地铁几个大型换乘车站设计现状为研究对象,图文并茂地分析了广州现状地铁换乘站的设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换乘距离"、"换乘方式"、"人性化设计"等。总结广州地铁换乘站的设计经验,并对今后地铁设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铁6号线甘家口商场站为与规划3号线平行换乘车站,由于两条线在北京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构成关系,使换乘客流流向呈现出明显的重心特征,通过调整两线上、下行线路在站台层的位置使之与主要换乘客流方向相互匹配,达到了绝大部分换乘客流实现同站台换乘的目的,换乘十分便捷。同站台换乘形式目前在国内地铁设计中形式新颖,本文针对具体车站同站台换乘形式的确定思路、实现方法及功能评价进行了简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公共交通战略成为缓解城市拥挤的首要任务之一。选取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作为典型地铁站,分析了地铁站的特点、功能、以及不同设施的特点。人民广场地铁站是连接1、2和8号线的综合轨道交通枢纽,重点分析了1、2和8号线出入口的行人速度。研究发现1号线和8号线的上下行行人速度明显低于2号线,分隔设施的设计并没有提高楼梯处的行人速度,反而由于行人的出行行为降低了速度。  相似文献   

19.
小汽车通勤出行者驻车换乘接运方式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发展小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引起了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的严重拥堵,降低了出行效率.为此,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形成地铁、快速公交与较为发达的地面公交相结合的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小汽车通勤出行者选择驻车换乘(Parking and Ride,P+R),进入城市中心区.本文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沿线居民小汽车出行和地铁换乘,形成小汽车与轨道接运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市轨道网特征及规模基础上,通过个体意愿调查统计,构建P+R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对地铁5号线终端站天通苑P+R驻车换乘需求进行了预测,为P+R建设和公共交通吸引能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公交出行查询系统最关键的部分是寻找两站点间乘车的出行最优路径问题.建立了以最种小换乘次数为第一目标,最小途经站点为第二目标的公交出行最优路径模型.同时,设计了一种算法以确定最优公交线路序列,分析了线路相交的几种情况,给出了换乘点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