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Nb-V微合金钢进行模拟控轧控冷试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场离子显微镜、三维原子探针等测试分析技术和手段,研究铁素体基体中碳化物析出早期阶段的特点.用三维原子探针研究基体中碳化物的析出过程,发现在NbC析出初期,C和Nb原子在铁素体同一个(001)原子面上发生偏聚,且质量分数都不到5%,认为这是在基体中形成的G.P.区.  相似文献   

2.
双相不锈钢(DSSs)在服役期间会遭受各种局部腐蚀,如点蚀、选择性溶解、缝隙腐蚀等,定量化分析和掌握DSSs在微米甚至更小尺度上的微区电化学腐蚀行为及其相关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扫描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SKPF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测量来揭示DSS 2205微区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的差异;采用传统的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动电位极化(PDP)方法分别在?40和?10 μm孔径的微孔上对不同相比例的DSS 2205进行了微区电化学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的电化学方法EIS和PDP只能用于DSS 2205的定性或半定量微区电化学表征。进一步地,我们采用实验室设计发展的优化的恒电量扰动法对DSS 2205进行微区定量化电化学表征。通过建立电化学界面电位脉冲电路,深入分析了该套暂态测试方法的适用条件。在?10 μm的微孔上分别对不同相比例的DSS 2205进行了一系列的微区恒电量暂态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相比例的增加,微区体系的极化电阻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压电探针在纳米器件表征和加工领域的应用,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压电微悬臂梁探针.采用各向异性湿法腐蚀的方法得到纳米级硅针尖,用局部压电层方法解决了压电微悬臂梁探针制作过程中探针、压电薄膜和微悬臂梁之间的工艺兼容性问题.使用微力传感器测试平台对尺寸为450μm×70μm的压电悬臂梁探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尺寸的压电悬臂梁探针的弹性常数为21.17N/m,与理论计算值相符.通过对压电探针的设计制作,总结了湿法腐蚀-干法刻蚀等工艺的结合方案,为压电探针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力谱测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力谱测试的成功取决于两大技术:一是分子尺度的力谱测量能力,即皮牛量级的力学分辨力和纳米级别的空间分辨力;二是蛋白质样品制备能力,通过将微观生物分子链与介观微球/探针/基底耦联,实现对分子尺度蛋白质的有效测量.然而,蛋白质样品的耦联情况很难在视觉上直接观测,耦联效果的好坏决定测试的成败.因此,蛋白质样品相关制备方法、耦联工艺一直是单分子力谱测试中的研究重点.针对3种主要单分子力谱测试技术即光镊、磁镊及原子力显微术对测试蛋白质的需求特点,特别是对多分子链耦合样品的测试需求特点,介绍了多种基于基底修饰、蛋白质修饰和DNA链修饰的提高连接待测蛋白质与DNA链/微球/探针/玻片/云母片的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总结了典型的应用,为相关领域中样品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5.
热分析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热分析方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的一些新进展.它主要包括热机械方法和微区热分析法.热机械法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机械性能的一种热分析方法,讨论了它在药用材料、药物的机械性能和药物控制释放等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微区热分析法是一种将扫描探针显微镜成像技术和热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兴的热分析方法,讨论了它在药用高分子材料、多组分分析、多晶现象、药物剂型和药物控制释放等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微探针发展的新型超灵敏传感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基于AFM微探针的新型传感器主要是利用AFM的高分辨率、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和AFM微探针悬臂对极微弱力敏感等特性.如利用AFM的高分辨率的特性,通过测定样品表面覆盖度、高度等的变化,发展了新型免疫传感器、DNA传感器等;利用AFM可以测定极微弱的力,通过测定分子对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了各种新型微探针力传感器;利用AFM微探针悬臂的对极微弱力敏感,将分子识别反应的力学信号转化为AFM探针微悬臂的纳米机械响应,发展了形式多样的新型化学、生物传感器.文中从AFM微探针信号转换原理的角度分类综述了这一前沿研究方向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的石英光纤为材料,用管腐蚀的方法制备出光纤探针,在管上镀一层银膜后,可构成具有表面增强特性的管状光纤探针.将拉曼光谱仪与自制的光纤探针结合起来,建立了增强型微区拉曼光谱分析系统,测量了几个具有代表性样品的拉曼光谱,实验表明该装置样品浓度检测下线为10^-9mol/L.  相似文献   

8.
缩聚法合成了四乙烯五胺-环氧氯丙烷型聚皂(HPTE).粘度法的研究表明,HPTE在水溶液中的构象变化与其分子链上疏水烷基形成的疏水微区有关.以甲基橙为显色探针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HPTE与甲基橙的相互作用是分子间(内)的静电吸引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甲基橙增溶于HPTE的疏水微区中,改变了甲基橙分子的微环境极性,引起甲基橙分子λmax的蓝移.  相似文献   

9.
肉品品质检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检测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高光谱图像检测技术等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应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肉品品质进行无损检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肉品品质高光谱图像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高光谱图像检测技术在肉品品质检测中的研究前景,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高锰酸钾、黑火药和硝酸铵3种常见的无机爆炸物为研究对象,使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对各爆炸物进行了检测.通过对比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爆炸物光谱与各爆炸物的初步标准光谱及标准光谱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对各爆炸物进行了识别.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各爆炸物光谱的正确识别率均达到了100%,结果表明利用LIBS技术结合现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爆炸物的有效检测和识别.  相似文献   

11.
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活体可视化检测工具,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肿瘤学等领域.由于有机荧光探针具有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光学稳定性强等优点,目前已开发了一系列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易于修饰、调节光谱且易于被生物体代谢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包括可见光区有机小分子染料以及近红外有机染料等.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新型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在2种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表界面在重要的能源材料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表界面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的表征有助于揭示其构效关系.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技术结合了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和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技术,能够同时在纳米尺寸和分子尺度上表征表界面的物理形貌信息和化学指纹信息,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催化、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本文首先从TERS技术在表界面研究中的优势出发,回顾TERS技术在厦门大学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包括TERS针尖和仪器构型等TERS技术的核心问题;进而分析讨论了近年来TERS技术在超高真空、固气界面和固液(电化学)界面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TERS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TERS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生物硫醇包括半胱氨酸(Cys)、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谷胱甘肽(GSH),它们在人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荧光探针检测此类生物硫醇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快等优势.由于3种硫醇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含有活性巯基),因此给这类生物硫醇的选择性检测带来挑战.本文设计了一种荧光探针(2-甲基,6-丙烯酰基喹啉)用于区分检测GSH和Cys/Hcy.通过测试该探针的光谱性质,发现在含有该探针的水溶液中加入谷胱甘肽(GSH)后,相应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都有显著的变化.相比其他分析物,发现探针在水溶液中对GSH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此外,考虑到该检测过程是在水相中进行的,因此该探针在生物成像方面具备潜在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全球高光谱遥感数据稀缺问题,需研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高光谱卫星技术。分析了高光谱卫星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微小型高光谱载荷配置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观测任务需求分析。通过提出的基于通用接头的分舱式模块化设计方法、低冲击的小型化在轨展开技术、智能化的在轨自主工作模式,实现了微纳卫星的模块化、小型化、智能化设计。在轨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微纳卫星具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快速响应能力,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50 kg以下卫星的高光谱遥感观测。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启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生命科学中的电化学分析和分子光谱分析”以电化学和分子光谱方法为主,对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创建了一批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测试新方法、新技术,突破了一些分析疑难问题,取得了许多首创性的成果。1在生物活性物质的分子光谱分析研究方面 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的光谱探针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次将光散射技术应用于生物大分子分析。研制成功多种药物、激素和毒剂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有些为国际上首次制得,建立了这些化合物的新…  相似文献   

16.
随钻地层测试技术是应用在采集地层压力数据中的一项新技术。本文通过介绍随钻地层测试仪器的种类和运行原理对其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对随钻地层测试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主要通过我国吉林石油探区的随钻地层测试技术的现状、发展技术的方向以及应对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笔者认为随钻地层测试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双封隔器模式结构具有流体取样和流体实时分析功能。我国在发展随钻地层测试技术时还要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联合科研单位进行理论研究,发展我国自己的随钻地层测试仪器。  相似文献   

17.
皖南东至 泾县一带是安徽省主要的金矿 (点 )之一 ,而黄铁矿是本区中金矿床(点 )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 .论文应用先进的微束分析技术———质子探针分析———对皖南东至 泾县一带金赋存状态进行系统的研究 ,得出初步结论 .结果表明 ,矿体黄铁矿中金的赋存状态以微细粒自然金为主 ,与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中的金的赋存状态一致 ;通过对本区微细浸染金矿带中花山、吕山、柴山、虎龙冲、管岭、白果树等金矿床 (点 )中黄铁矿化学成分和晶体形态等方面标型特征的研究来探讨本区金矿床 (点 )的成矿条件 ,为指出找矿方向 ,筛选出找矿靶区作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运用烃类微渗漏遥感探测进行直接找油成为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烃类微渗漏会造成岩石、土壤和植被的异常并在遥感影像上得到表现。基于油气烃微渗漏理论,研究了土壤吸附烃、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二三价铁离子作为识别油气信息的光谱特征,通过对吉木萨尔地区SASI与C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使用混合协调匹配滤波(MTMF)方法完成了矿物蚀变填图,提取到研究区烃类微渗漏异常信息,为下一步的野外实地勘探提供了有效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以Particle、Adhesion、Measurement为主题词,在Ei Compendex,Ei Inspec和Elsevier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2001—2010年收录的文献,共检索出150余篇有关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的文献。根据这些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所属的国家和所研究的测试技术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各种微颗粒黏附力测试技术(AFM分离技术、微机械分离技术、离心分离技术、静电场分离技术、振动分离技术和激光分离技术)进行了分析和优缺点比较,并展望了该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为制得具有抗紫外性的聚酯涂料,通过超声分散制备了TiO2预分散波,研究纳米TiO2在体系中的分散性,并用比分散液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纳米TiO2/聚酯复合材料,且制得涂膜,对所制涂膜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测试.实验表明,制得的涂膜中纳米粒子分散性好,紫外线屏蔽率达到50%~90%,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