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地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总结了型钢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外建立型钢混凝土梁和柱的计算模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存在及应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外关于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资料,在已有对型钢混凝土粘结应力沿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引入能量法求解型钢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 以型钢混凝土圆钢管柱为例,建立了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沿锚固长度方向相对滑移的基本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表明,圆钢管混凝土柱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具有二次曲线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均布荷载下型钢混凝土简支梁的滑移位移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对均布荷载形式下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由弹性力学理论,推导了型钢混凝土简支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滑移位移的函数关系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计算表明,构件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的基本特征,与相关试验结论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描述型钢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规律,同时为研究型钢混凝土构件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箱形型钢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进行7根大比例尺寸型钢混凝土梁试件的试验研究基础上,主要对箱形型钢混凝土梁中型钢与混凝土的协同工作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不同构造方式对型钢混凝土梁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箱形型钢混凝土梁的抗弯容易得到保证,但其抗剪能力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是将预应力技术和型钢混凝土梁结合起来,形成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构件。从定性的角度分析,该新型组合梁具有预应力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双重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一实际工程介绍了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局部灵活运用型钢混凝土,并解决了普通混凝土构件由于截面太大而无法满足建筑要求的这个工程难题。对比了局部加普通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梁的计算结果,并针对该工程,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及提出一些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细节。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广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在综合介绍组合结构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型钢与再生混凝土之间界面黏结滑移性能、型钢再生混凝土梁受弯及抗剪性能、型钢再生混凝土柱轴压、偏压性能及抗震性能、高温后型钢再生混凝土梁和柱受力性能、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及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力性能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及展望,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内置钢构架型钢混凝土深梁力学性能优越,但是外包混凝土裂缝宽度不能满足正常使用限值的情况,为了有效控制外包混凝土的裂缝开展,对基于裂缝控制的型钢混凝土深梁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了内置钢构架型钢混凝土深梁的剪切力学模型,讨论了基于裂缝控制的内置钢构架型钢混凝土深梁设计方法,给出不同裂缝控制要求的箍筋和腰筋面积以及型钢混凝土斜压柱的几何参数;讨论了型钢混凝土斜压柱破坏状况,并给出控制型钢混凝土斜压柱破坏的含钢率条件;给出内置钢构架型钢混凝土深梁发生适筋破坏的条件,为建立该新型内置钢构架型钢混凝土深梁抗剪承载力设计规范公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型钢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对8根内含H型钢的型钢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和研究,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与粘结力、箍筋、剪力连接件无关;型钢混凝土梁具有较好的延性;当配箍较少时,型钢混凝土梁会发生斜截面受剪破坏;粘结力对梁的承载力和刚度有显著影响;型钢和混凝土之间的滑移一般在加载后期出现,在接近极限荷载时迅速增加,剪力连接件对滑移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阐述分析了高层建筑的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剪力墙的施工工艺,如包含型钢柱的施工、型钢混凝土墙的施工等,并对型钢混凝土结构剪力墙施工技术进行了总结,有效的控制了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相似文献   

11.
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两个设计实例,按照我国现有的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对型钢混凝土-钢结构竖向混合结构和型钢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的设计方法分别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现有设计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内外关于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型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的新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斜剪破坏和剪切粘结破坏两种破坏模式,研究了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考虑型钢和混凝土界面存在的粘结力,推导了剪切粘结破坏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型钢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型钢普通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预测模型。试验结果比较和验证表明,该预测模型不仅具有足够的精度,而且也适用于型钢普通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外有关型钢混凝土黏结滑移的试验研究资料,建立型钢混凝土工字钢柱的拉拔力学模型,引入能量法求解了型钢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 将型钢混凝土工字钢柱截面分为3部分,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沿锚固长度方向的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计算公式,并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构件中型钢与混凝土界面的相对滑移具有二次曲线分布的基本特征,与相关试验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4.
型钢混凝土应力传递与黏结破坏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型钢混凝土标准推出试验为基础,分析型钢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与应力传递。在考虑型钢与混凝土之间三维空间黏结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建立推出试验的力学桁架模型,该桁架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型钢混凝土各种黏结破坏形态的破坏机理。混凝土强度、型钢翼缘的保护层厚度、配箍率、型钢的锚固长度是影响型钢与混凝土之间黏结强度的主要因素,利用桁架模型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黏结强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黏结强度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提高;随着型钢翼缘保护层厚度的增加,混凝土保护层所能承担的拉力逐渐增大,极限荷载和黏结强度相应提高;配箍率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黏结破坏后的残余黏结力;随着型钢锚固长度的增加,试件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增大,型钢与混凝土接触面的黏结强度减小。  相似文献   

15.
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指在型钢周围布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括,及设计方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6根转换柱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剪力在转换柱中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型钢剪力作用点至柱根部的距离,并研究了混凝土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剪损伤.结果表明:配钢率、型钢延伸高度及轴压比是影响剪力分配与型钢剪力作用点至柱根部距离的主要因素;型钢剪力随型钢配钢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型钢延伸高度的增加,型钢剪力的分配比例呈现先降后升的规律;型钢剪力的分配系数随着轴压比的增大略有减小;型钢剪力的作用点至柱根部的距离随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随型钢延伸高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型钢配钢率对该距离影响相对较小;型钢剪力反作用于混凝土截面中部,导致拉应力的出现,加速了混凝土的损伤,混凝土损伤又反过来降低了型钢的抗剪能力,导致型钢剪力进一步增大,如此交错影响导致混凝土损伤不断积累,直至试件破坏.  相似文献   

17.
型钢—混凝土粘结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型钢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及影响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混凝土保护层开裂与否的角度根据粘结力的扩散原理,提出了一种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及实际设计中粘结强度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简单叠加法,考虑型钢对混凝土的约束,提出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的改进叠加法计算公式.改进叠加法在混凝土承载力项中引入了混凝土抗弯承载力修正系数αrc.对8个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和8个型钢普通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修正系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总含钢率与纵筋配筋率的比值在3.4%~10.8%时,αrc和该比值成正比,αrc的范围为1.0~2.0,改进的公式和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相衔接.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改进叠加法具有足够的精度,同时适用于型钢轻骨料混凝土梁和型钢普通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腐蚀大气环境下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存在影响结构耐久性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电化学、力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锈蚀的机理问题,提供对型钢腐蚀的控制方法。对研究型钢混凝土腐蚀问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型钢混凝土结构(SRC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及影响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混凝土保护层开裂与否的角度根据粘结力的扩散原理,提出了一种型钢-混凝土粘结强度的计算方法,可为型钢混凝土结构中型钢-混凝土粘结性能的研究及实际设计中粘结强度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