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宝洲 《甘肃科技》2012,28(15):149-150
评价漂浮导管测压在超声引导下双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对6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漂浮导管测压指导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穿刺、胃冠状静脉超选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62例患者手术操作成功,门静脉压力从30.8±2.77mmHg降到25.92±2.14mmHg.在漂浮导管测压指导下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门静脉穿刺、胃冠状静脉超选栓塞及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探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对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介入治疗配合护理。PTVE联合PSE介入治疗配合护理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伴有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8例患者行DSA下经皮肝穿刺、插管进入门脉,用弹簧栓、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栓塞食管胃底静脉,再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行部分脾动脉栓塞.结果 18例病人(致出血的)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脾动脉插管、栓塞均获成功.16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1~16个月.其中2例于1~2周时再呕血,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术后3周死亡,余13例病情稳定,未再出血.结论双介入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在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门、脾静脉内径的关系和出血情况.方法 分析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检查所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部B超所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比较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内径及其与食管静脉、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出血组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内径均比非出血组增宽(P<0.01).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正相关(rs=0.332,P=0.001),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0.184,P=0.073).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脾静脉内径正相关(rs=0.281,P=0.006),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也与脾静脉内径正相关(rs=0.330,P=0.001).结论 通过腹部B超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程度可判断门脉高压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并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肝癌介入治疗后11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原因和治疗过程。全部病例均采用插导管至肝动脉内注入碘油化疗药物混悬剂(10ml~30ml)。结果:11例中出血发生在介入治疗后3d内有7例,3~7d4例。经内科治疗后8例出血停止,3例死亡。结论:碘油逆流入门静脉引起或加重原有门静脉高压是出血的主要原因,药物止血和降低门脉压力是治疗该症的主要方法,术前术中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9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门、脾静脉内径的关系和出血情况。方法分析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检查所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部B超所测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比较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内径及其与食管静脉、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出血组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内径均比非出血组增宽(P〈0.01)。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正相关(rs=0.332,P=0.001),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内径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0.184,P=0.073)。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与脾静脉内径正相关(rs=0.281,P=0.006),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也与脾静脉内径正相关(rs=0.330,P=0.001)。结论通过腹部B超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程度可判断门脉高压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并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吴憬  郭俊  吴军  刘同英  赵亮 《甘肃科技》2004,20(4):141-142
目的:对39例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PHT)、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39例肝硬化井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治疗:22例行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17例行脾门处部分栓塞。结果:①39例PHT伴脾功能亢进患者,经术前筛选,对脾门处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及超选脾下极动脉脾栓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②经随访6个月-2年采用B超观察门静脉宽度。术前为平均14.5m,降至为术后平均13.2m。③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较术前好转。④术后白细胞总数、血小板、红细胞均上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损失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脾下极动脉部分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要点及在门静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02例患者低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资料,其中正常30例,异常72例用2D FFE序列测定造影剂循环时间,根据公式:延时时间=循环时间-1/4采集时间,计算延时时间.使用高压注射器从一侧肘静脉注入造影剂0.2mmol/kg,用3D FFE序列行冠状位扫描,对第二组门静脉期数据进行最大密度重建(MIP).结果:102例患者中,30例MRP表现正常,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5级以上分支,脾静脉及肠系膜静脉亦清晰显示.72例异常,其中肝癌门静脉癌栓28例;门静脉血栓19例;门静脉狭窄21例,其中胆管癌2例,胃底巨大肿块1例,肝右叶巨大血管瘤3例,肝门区肿大淋巴结12例,胰头占位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1例.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在低场磁共振机上能很好应用,成像效果与高场磁共振机无显著差异,能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结构及肝内分支,并能准确地评价门静脉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的Budd—Chiari氏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氏综合征(BCS)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89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PBD)、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stent)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或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圾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治疗成功率为96%,术中无一例死亡及肺栓寒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Ⅰa、Ⅱ及Ⅲ型只需行PTA治疗,Ⅰb型采用TIPPS治疗,而Ⅳ型要PTA加stent治疗;2.Ⅲ、Ⅳ型病例行血管成形术前充分溶栓是必要的。3,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探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并发症处理及疗效。通过对2012年至2015年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91例门脉高压症并部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探讨脾切除断流手术方式术后的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与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和并发症治疗及疗效。用脾切除断流术治疗90例,单纯脾切除术1例。在随访的84例中再出血2例;静脉曲张消失78例;门静脉血栓6例,给予抗凝治疗治愈;肠系膜下动脉血栓1例,介入溶栓治疗治愈;1例术后一月出院再入院死亡。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术后随访,充分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及时正确地治疗并发症,脾切除断流术的手术方式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导管法经皮穿刺治疗肝、肾囊肿在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效果及评价。方法2001年一2006年10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囊肿穿刺,注入无水酒精进行硬化治疗肝、肾囊肿172例。其中用常规穿刺法治疗68例,包括肝囊肿32例肾囊肿36例,改良导管法治疗104例,包括肝囊肿62例肾囊肿42例.结果应用常规穿刺法治疗68例,改良导管法治疗的104例肝、肾囊肿患者均获得硬化治疗成功,术后随访10月~2年,有效率在98(165/172),(,常规穿刺疗法常因囊液抽出后,囊壁邹缩,针尖随呼吸运动,可划破囊壁,导致囊内出血。而改良导管法,因囊内放入的是软管,无损伤可能,故经对照观察发现改良导管法较常规穿刺法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常规穿刺法并发出血发生率20%(14/68),改良导管法治疗后,出血发生率2%(3/104),明显下降,效果显著。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肾囊肿穿刺,置入导管行囊液抽吸后,注入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肝、肾囊肿,方法简便易行,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肝、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林安 《甘肃科技》2003,19(2):58-58,50
目的:观察脾主动脉干栓塞对肝硬化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方法:选择1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其中9例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3例于出血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3例伴有顽固性腹水;2例伴有轻度脾大,钡餐透视部分食道静脉略有曲张。以上14例均行脾主动脉干栓塞。结果:9例出血患者于脾动脉主干栓塞后立即止血,一年内无任何再发出血,其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于止血后症状明显减轻消失;3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腹水消退明显,而且一年内无腹水再发生;2例轻度脾大患者3个月B超显示,脾脏体积逐渐正常,其中疗效有待时间验定。以上患者栓塞后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栓塞治疗比较安全。结论:通过脉干栓塞可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用ABS血管铸型法对5只石鸡胃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及胃静脉的分布与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观察.结果表明:石鸡胃的动脉均由腹腔动脉的分支供应.腺胃由腺胃腹侧动脉和腺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肌胃由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和胃背侧动脉供应营养.回流腺胃的静脉包括腺胃前静脉和腺胃后静脉,腺胃前静脉收集腺胃前部大部分胃壁的静脉血经后腔静脉回流;腺胃后静脉收集腺胃后部及胃凹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回流.回流肌胃的静脉包括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的静脉血,经左肝门静脉和右肝门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中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接受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的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术后血栓组(简称血栓组,15例)与术后非血栓组(简称无血栓组,33例).术前外周血中检测血小板(p...  相似文献   

15.
198 6年 3月至 1999年 5月 ,对 130例原发性肝癌 (下简称肝癌 )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其中传统肝穿刺 (粗针 )行肝穿刺细胞学检查 54例 ,细针肝穿刺细胞学检查 76例。现将两组肝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结果及在介入治疗肝癌中的诊断意义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30例均有B超、CT检测显示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 ,符合全国肝癌防治会议通过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1)粗针组 :54例 ,男 4 6例 ,女 8例 ,年龄 31~ 70岁 ;肝右叶占位 4 0例 ,左叶占位 10例 ,左右肝均有占位 4例 ,肿瘤直径均 >5cm ,可触及肿块 36例…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单层动态血管造影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单层动态肝动脉及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观察评价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血供特点。方法 :确诊且未接受过介入治疗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3例 ,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前 ,运用联合导管技术 ,在肝动脉造影CT(CTHA)、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中运用单层动态扫描技术进行造影检查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 ,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全组肝癌均存在肝动脉供血 ,2 9例为明确的单纯肝动脉供血 ,4例为肝动脉和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明确的门静脉供血表现。在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 ,时间 -密度曲线显示 :肝癌组织在CTHA上呈显著的强化 (P <0 0 5 ) ,在CTAP上无显著强化 (P >0 0 5 ) ;比较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与术后复查碘油CT的肿瘤同层面横截面积 ,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肝癌血供以肝动脉供血占绝对优势 ,少数可见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静脉供血  相似文献   

17.
布加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下腔静脉肝段部分阻塞而产生的一种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支架置入方法是腹股沟区常规消毒,股静脉穿刺成功后,在C臂机透视下送扩张球囊至肝静脉狭窄处扩张到满意后置入弹簧式静脉支架,即可见下腔静脉血流通畅[1]。我科采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本病5例,其疗效较为满意。现将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巍  李洁  石蕾 《科技信息》2012,(26):425-425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共17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结果和随访。结果:3例胰腺癌患者在住院或随访期间死于原发病,12例诊断为慢性胰腺炎,2例诊断为胰腺炎合并胰腺囊肿,其中5例经外科脾切除治疗,随访2-3年未再因出血就诊,4例在随访期间再次出血,有1例死亡,其余4例未再出血。结论:对于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胰腺病史和胃镜、超声内镜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发现胃底静脉曲张结合脾肿大及肝功能正常可协助明确诊断。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以通过脾切除术或同时结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愈。  相似文献   

19.
观察经皮热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步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选取兰州军区总医院安宁分院收治的肝癌患者94例,并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经皮热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步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肝癌患者应用经皮热消融与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步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门脉高压症是由于门静脉阻力加大及血流量增多而导致的门脉系统高压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群,临床多见,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和肿大.肝炎肝硬化是门脉高压症的常见病因.近年来临床上对门脉高压症有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