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对楚辞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借"香草美人"意象,寄遥情于婉娈。屈骚中的"香草美人"主要表达政治之恋,李商隐的诗歌亦如此,精神上直承屈骚,但诗意朦胧;其二,叙"高唐"故事,寓感伤于艳情。李商隐的身世遭际、性格气质与宋玉相似,故有宋玉式的文学选择:"感伤与艳情",但李商隐显得从容不迫,而更加细致入微地观照现实的悲剧与心灵的优美,从而展现出晚唐诗歌典型的"绮怨"之美。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相当一部分诗朦胧以至晦涩、阐释上聚讼纷纭,具有多义性特点,这与其创作中直觉思维的运用有直接关系。李商隐诗表现出直觉思维的诸般特色,如整体性、非逻辑性、跳跃性、超越性及直接性等。李商隐直觉思维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他对传统诗论的超越、对诗歌独创性的追求;二是佛教、道教对其重视心灵表现、推崇妙悟的影响。对于李商隐这类具有直觉思维特色的诗作,用理性去分析、解构往往是行不通。  相似文献   

3.
对《李商隐祖籍河南沁阳说新证》的说法提出质疑.通过考察李商隐生前所作的诗、文以及地方史志对李商隐祖茔、坟墓位置的载记,认为《李商隐祖籍河南沁阳说新证》难以为据.  相似文献   

4.
杜甫的诗作向来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特点,但在《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中却呈现出与之有所区别的率性纵情、洒脱开怀的另一面。组诗以何将军山林为中心,举凡园林景致、风土人情、宾主之乐,莫不一一道来,前后映衬,构思巧妙,别具风情,是杜甫众多诗作中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5.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诗风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题诗”的“沉博绝丽”风格在李商隐诗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李商隐诗歌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价值。李商隐“无题诗”对宋诗有显著影响,即对宋诗总体艺术追求方向的影响,以及在西昆体、王安石、黄庭坚诗歌创作中的表现。李商隐无题诗诗风在宋诗风格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王蒙的红学研究、李商隐研究以及王蒙对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等方面探讨王蒙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强调了《红楼梦》作品的原生性,以及由原生性引发出的无限的"话题价值",而内容的博大精深又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王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锦瑟》等无题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王蒙还阐述了李商隐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含在《圣经》中的亲吻神学思想开辟了认识李商隐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李商隐浓郁的宗教意识具有与基督教的亲吻神学进行比较的客观可能性。李商隐诗歌是中国诗歌的优秀篇章,具有阴柔的美质,可以列于世界诗歌经典作品之列。李商隐人生的不得志在诗歌的王国中得到了补偿,诗人通过自身的艺术追求寻找到了人生的终极关怀。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活动可以看成是他终身宗教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就是“驱笔得阴”的道教修为。  相似文献   

8.
黄庭坚的组诗创作是展现其诗学祈向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只关注一方面而失其全璧。黄庭坚的限韵、同韵组诗在韵脚选择、结构安排上展示了其过人的才力,其中也不乏真挚、深厚的情感;其旅途、课税系列组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思想和心境,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在实践上证明了他对艺术的关键性把握。正是其组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结合,才成为我们了解黄庭坚诗歌艺术及其思想性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的组诗创作是展现其诗学祈向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只关注一方面而失其全璧.黄庭坚的限韵、同韵组诗在韵脚选择、结构安排上展示了其过人的才力,其中也不乏真挚、深厚的情感;其旅途、课税系列组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思想和心境,其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在实践上证明了他对艺术的关键性把握.正是其组诗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结合,才成为我们了解黄庭坚诗歌艺术及其思想性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结构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无题诗情调缠绵、音韵悠扬、徘徊沉吟、一唱三叹以及婉转曲折、含而不露、缠绵缱绻、一波三折的特征,使其诗作具有柔曲相融、扑朔迷离的模糊特征. 导致李商隐无题诗的模糊特征的缘由有许多,其中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空白结构的设置不失为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是沁阳和博爱的共同先贤。博爱、沁阳是1927年分治的,经过查阅文献,又实地考察得出结论:李商隐祖籍、祖茔、坟墓在河南省博爱县。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襟抱高远,但却长期沉沦下僚,痛感书生无力,在诗歌中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尚武精神,这既寄托了李商隐的抱负,也承受了他的无奈和失望。李商隐诗歌尚武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体现了“裱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质,铸就了慷慨悲愤的刚劲风骨。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精心锤炼诗歌结尾,往往以议论和唱叹结尾表达情思;用疑问、反诘、感叹结尾宣泄情感;借典型细节描写结尾表达主旨;用白描造境结尾抒写襟抱.这四点共同构成李商隐诗歌独特的结尾艺术.把握结尾艺术、从末句入手是解读李商隐诗歌,准确理解其诗歌主旨和情思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体质之羸弱、性情之本真、才华之超常三个方面,探讨了李商隐之三大隐伤,而这三大隐伤正是李商隐"情致深蕴"主导风格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极品,它们的基本面貌与亲吻神学的两条基本精神正好吻合:一是不婚的情爱,一是灵性的情谊。李商隐的文艺思想比较解放而新颖,表现出批判传统的异端色彩。从隋唐至清代思想界的变迁考察历代诗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评价,这种评价呈现出一条变动的曲线,它反映了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李商隐诗歌的个案研究说明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是基督教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融合了无数前人的精华,又有所个人创造和丰富过程,来理解李商隐的诗歌的审美观和诗歌风格,体会诗的艺术形式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的诗歌以幽怨感伤、哀感顽艳的风格闻名于世,究其原因是李商隐的悲剧性精神品格使然.这种悲剧性精神品格和心态的形成包蕴着时代之悲,命运之痛,家世之感,身世之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