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佘卫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4):134-134
研究表明 ,我们所发表的“光的本性理论研究新进展”[1] 一文的理论可以进一步简化 ,具体如下 :(1) 10 9页倒数第 8行 ,“F (L)是Ψ (P ω) /ω的傅立叶变换”可删去。(2 ) 10 9页倒数第 9行 ,“为了解这组方程”改为“为了获得稳定解”。(3) 10 9页方程组 (10 )第一个方程中的绝对值号可删去。(4) 10 9页右边第 1行 ,“泛函I的最小值函数即是我们所需的解”改为“泛函I的驻值函数即是我们所需的稳定解”。另外 ,文献 [1]的结果虽然是在Q服从 [0 ,2π]上均匀分布的假定下得到的 ,但不失其普遍性 ,因为根据文献 [1]的 (5 )式 ,谐振子的能… 相似文献
2.
3.
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几个世纪以来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两种学说相互妥协的结果。在解释一些现象如干涉和衍射时,人们就用波动说去解释,而对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就用微粒学说去说明。这种既是微粒又是波的存在,从观念上确实叫人们不容易接受,其原因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很好地把波动和微粒统一在一个模式下。本文正是从这样一种出发点来探讨光的本性。 相似文献
4.
光的本性问题是光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讨论了当代光学关于光本性的研究内容,便于对光的本性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光的机械论波动说和微粒说、光速的测定、光波动说的确立、光的波粒二象性统一的认识过程,表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实验研究和物理理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系统完备的、自洽的光本性理论. 相似文献
7.
对光本性的认识贯穿于物理学光学学科发展的整个过程。时至今日,光本性问题在光学这个古老而又常新和充满希望的学科中仍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光学的发展史入手,阐述了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在探讨光的本性问题的曲折过程。通过人们逐步对光的本性的认识,思考科学的艰辛历程,感受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和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光本性的认识贯穿于物理学光学学科发展的整个过程.时至今日,光本性问题在光学这个古老而又常新和充满希望的学科中仍占有重要位置.考察人们对光本性认识深化的历程,对于光学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黄志洵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9(2):1-9
讨论了一些早期的有关光的本性的科学实验(如Michelson-Morley实验,Lebedev实验,Compton实验,Maiman实验等)。然后指出:由于超光速、超慢光速、负折射率的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光波性质的兴趣大大增长了。介绍了量子光学方面的一些最新实验,如激光冷却、Bose-Einstein凝聚态、原子激光态。 相似文献
10.
任丽英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58-60,73
光的本性问题是贯穿在光学发展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对光的本性的认真探讨,是从17世纪开始的,本文讨论了17世纪物理学家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吴鸿斌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3)
西方文艺理论视野下的自然观,是从作为文艺研究对象的自然和作为文艺内容与创作方法的自然两个角度,结合西方文论发展史,探寻了西方文艺理论领域对自然涵义认识的发展脉络,以及作为文艺内容和创作方法由古代的一元论到近代自然与人分立,再到现当代的自然内化于人心的辩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刘兴邦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0-45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15.
远在苏格拉底之先,古希腊文论中就出现了一定的神性和人性因素。在毕达哥拉斯那里,神性为主;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人性占上风;到了德谟克利特,人性居绝对优势。这两种倾向分别来源于古希腊的两种宗教俄尔甫斯教和奥林匹亚神教,并对后世文论产生了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李晓菊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13(3):17-20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朱晓鹏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1):12-14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自然人性论为基础的,老子不仅着重在自然秩序中寻找人的存在位置,理解人的本性,而且以自然原则作为人的存在的终极依据和价值归依,把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由此老子充分肯定人的自然化,反对人的人文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人生的异化,对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詹耀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5):11-16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人和人性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性善论“强调道德而漠视法治,容易导致人治、专制;“性恶论“强调法律而忽视道德,也容易产生消极影响.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与德治共存并重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在新的条件下重新认识人、定位人.我们只有在正确把握人及人性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治国方略的制度创新,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性发展、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翠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155-157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工具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本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网络的本质属性,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拓展人的社会关系,使人的社会关系走向平等,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