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模糊模式识别在蠓的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根据已给两类蠓的标本,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类蠓的标准类型的隶属函数,给出了识别蠓的类型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三角形类型的模糊模式识别问题,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生物细胞染色体形状的识别、白血球分类等实际应用问题中,采用基于给定阈值的最大隶属原则,利用合格指标因子归类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以三角形内角和差关系作为底数和指数变量的指数型隶属函数。结果表明:求得的隶属度确保在合格指标因子之上皆可,利用指数函数性质使所求得的隶属度差距较大、区别明显,便于识别,且与三角形三个内角紧密相关。通过数值实例,论证了该方法对染色体形状识别、白血球分类等三角形类型模糊模式识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三维和多维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和构图规律,结合模糊数学的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为三维、四维立体的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模糊模式识别中隶属函数选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值实例,论证了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三角形类型模糊模式识别时隶属函数选取的优越性,并提出了一种给定阈值且以三角形内角和差关系作为底数变量和指数变量的指数型隶属函数.  相似文献   

5.
薛娜  汤海龙 《科技资讯》2007,(35):164-164
模式识别就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认识分类.当整体被划分的模式和被识别的对象,是某个论域上的模糊子集时,这种模式识别就被称为模糊识别模式.本文将介绍两类模糊识别的方法最大隶属原则分类方法和按择近原则分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鉴于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存在影响因素权重确定困难的问题,在多层模糊优选理论与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模型。整个评价系统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各影响因素组成,为输入层:第二层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包括若干影响因素;第三层为输出层,由一个子系统构成。通过比较子系统内各因素的重要性和各子系统的重要性可分别确定子系统内各因素的权重和各子系统的权重,采用这种方式定权比直接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定权相对容易、合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输出采用二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计算,第三层的输出采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计算。实例分析表明,应用该模型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模糊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利用相对隶属度原则和各个权重的衡量来建立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结合相关数据应用于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分析和评估了我国2005—2009年房地产发展形势,并对2010年的房地产发展趋势进行了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次给出了O型模糊集的模糊度和贴近度的定义,并讨论了它们的一些性质。O型模糊集的模糊度和贴近度在模糊推理和模糊模式识别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气顶油藏是油气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油藏,其基本特征是一个油层内同时存在两个没有隔离的油藏和气藏,气藏在上、油藏在下.针对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含气顶、低产出、高含水的特点,借助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精确的油藏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检测资料综合分析,应用粗网格大规模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技术,确定了研究区纵向上和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特征与规律,编制了3种调整方案.这些方案对同类油藏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糊数学中模式识别方法对专题地图统计数据进行分级 ,并定义了分级精度标准的计算公式。用实例验证表明 :这种方法与目前所见的最优分割、逐步聚类及模糊聚类等分级方法相比可节省计算机内存 ,适用于多数据的分级问题 ,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范振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6):3779-3782
断块油气藏是一类特殊复杂的油气藏,对其开发而言,国内外所能借鉴的例子并不多;且大多是陆地油藏,对于海洋断块油藏国内外还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针对某海洋断块油田,将灰色关联方法和模糊聚类方法结合起来,建立灰色模糊聚类法。通过实例分析,利用灰色模糊聚类法来对油藏进行聚类,从而为某海洋断块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低渗透油气资源的储层特征、伤害机理、流动规律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套开发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技术框架,重点讨论了低渗透储层的钻开储层技术与完井技术;对合理井网设计、增产改造、驱替开采等技术领域,也结合国外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缝洞型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虽然单井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获得成功,但由于单井地质特征各不相同,使得注气效果差异大,注采参数需要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出建立针对此类油藏的“一井一策”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并以TA1井为例,在储层识别和预测基础上,构建储集体发育模式,采用“分类建模、分类数模”的方法再现油藏开发历程,表征剩余油分布特征,基于实体油藏模型优化转注时机、注气方式及注采参数。结果表明,TA1井洞顶存在5.28×104 t剩余油,注入氮气能够形成次生气顶动用洞顶阁楼油,进一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基于模型确定最优转注时机为含水率93%时,注气方式为气水混注,周期注气量为60×104 m3,注气速度15×104 m3/d,焖井时间10 d,采液强度40 m3/d,预测增油2 496.0 t,该技术政策为注气方案编制和矿场实施提供了参考,实施后增油效果显著,推广到不同岩溶背景注气井均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CO2驱、水平井开发技术对于低渗油藏有着较好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但是对于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油藏,水驱开发后存在动用程度低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低渗油藏后期注采方式及注采井网的调整优化和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首先依据目标油藏建立非均质概念地质模型,建立了一个上下分别为低渗和高渗储层油藏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油藏进行了模拟计算。在油藏模型进行一段时间水驱后,加密调整井网采用水平井注CO2进行二次水气同驱的开发模式。对比不同加密井网模式的采出程度和地层压力,得到最优的加密井网模式进行二次优化开发。然后基于以上得到的最优井网优化调整模型,研究了井排距、储层渗透率和注CO2压力对该调整井网模式开发效果的影响。油藏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加密水平井采油优于加密直井采油;加密水平井注气可以适当缩短排距,使CO2的驱替更充分,当井距/排距为0.4时,采出程度最大;在不同储层渗透率条件下,在其他生产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加密水平井井网时,可以将水平井沿水平渗透率较小方向安置;适当增大注气井注入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恢复地层能量。本文研究成果对该类非均质低渗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6.
从能量守恒入手,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定量考察了油气藏开采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推导出了适合于多井开采情形下的油气藏能量方程。根据油气藏能量方程的微分结构,提出将“在满足总油气产量要求的情况下,使人工补充能量和油藏自身天然能量的剩余减少得最慢,或者说使这些能量随时间的变化率达到最小”作为优化配产的目标,并把所获得的油气藏能量方程应用于配产问题,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利用拉格朗日求极值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简捷结果,并将这一结果概括为“均能开采”以指导在多井之间的配产实践。为优化配产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际上公认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通用方法,开展了细管注气驱替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研究。明确了目标区块油藏条件下CO_2/天然气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值;并根据缝洞型储集体特征,运用相似理论,创新设计了可旋转多缝洞串联填充物理模型。开展了目标区块在油藏条件下注CO_2/天然气在垂直模型下注下采与水平模型同端注采两种井位条件下的吞吐实验,评价了油藏条件下注CO_2/天然气的吞吐效果,研究分析了注天然气、CO_2吞吐效果的主要作用机理,形成了最佳注采井位,为后续目标区块注气开发注气介质优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内容和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阜新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影响因素多、孔渗关系复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评价难度大的实际,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磨溪构造嘉二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运用灰色模糊理论,优选孔隙度、渗透率、  相似文献   

20.
 渤中凹陷中深层储层具有埋藏深、储集性能差以及预测难度大等特点,储集层质量是制约中深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在QHD36-3油田沙二段中发现的生屑云岩和含陆源碎屑云岩等白云岩储层,其储集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深度的碎屑岩储层,将成为中深层高产油气层勘探的新领域之一。研究表明,生屑云岩等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古地貌、古水深等因素控制,同时距离物源区的远近影响其发育程度。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对以生屑云岩和含陆源碎屑云岩等白云岩为目的储层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