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油田地下水与油气共存于同一地质环境,具有不同于一般地下水的特征。本文从油田地下水的地化特征、分类方法、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油田地下水的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到油田特有沉积环境影响,油田地下水通常在矿化度、离子分异和D函数上表现出明显特征;对油田地下水的分析应针对其特征选用合适的方法。本文对油田地下水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纵横向相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隔挡的分布;②确定连通砂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根据综合评判方法,将储层分为四类。通过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检验,证实了该分类结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对开发温米油田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纵横向相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三间房同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隔挡的分布;(2)确定连通砂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根据综合评判方法,将储层分为四类。通过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检验,证帝了该分类结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对开发温米油田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济阳断陷湖盆输导体系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济阳坳陷为例,在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要素及其输导空间型式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四种输导体系典型样式.其中网毯式输导体系又可分为侧向斜坡模式和垂向断裂带模式,阶梯型输导体系可进一步划分为断裂-砂体模式和断裂-不整合模式.陆相断陷盆地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类型的输导体系样式,它们共同组成了断陷盆地复式输导体系网络,控制了油气分层、油藏分类及分布特征.在高度概括陆相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样式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网毯式和T型两种模式的成功勘探实践为例,说明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样式不仅是不同地质要素的空间组合,还深刻表现了对成藏的控制作用,更深入反映了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的运聚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在勘探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合注合采油藏窜流通道发育区定量判识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采用多油层合注合采方式开发的葡北油田葡I油组油藏为例,开展定量判识窜流通道发育区的方法研究.从油藏地质和开发动态的角度优选能有效表征窜流通道特征的7类参数,通过变换进一步求取井组综合变异系数、无因次累积注水强度、无因次吸水强度和井组内部累积水油比级差4个关键参数,最后通过构造综合判别参数与4个关键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实现综合判别参数的求取.研究表明,葡北油田综合判别参数大于0.38的区域为窜流通道发育区,被窜流通道沟通的注水井和采油井分别具有低注水压力和高注水量及高采液量和特高含水率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陆相油页岩是延长组页岩气的生、储层位.延长陆相页岩具有埋藏深度浅、分布稳定,厚度较大,孔隙度、基质渗透率极低,岩性脆等特点.延长油田结合自身陆相页岩气储层的特点,通过对页岩气储层改造方式、增产机理、区域层位选择等论证优化后,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室内实验研究及现场试验,优化出了适合陆相页岩储层的压裂液体系,并首次将CO2压裂工艺技术应用于陆相页岩气压裂,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储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并在延长油田多口页岩气井现场应用,取得了陆相页岩气储层改造的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1995年马寨油田注入水水体改性工程完成后,弱碱性注入水对地层造成的影响,从分析马寨油田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开采现状以及注入水、产出水水体性质入手,研究了注入水、产出水中多种离子变化规律,对地层结垢、渗透率的影响,与地层矿物、地层水的配伍性.并通过注水压力、吸水指数、吸水剖面、腐蚀、结垢等矿场反应,评价了马寨油田经过2年注入202×104m3改性水后,随着注入水水体性质的变化,产出水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但地层水能力没有减弱,没有堵塞现象和结垢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1995年马寨油田注入水水体改性工程完成后,弱碱性注入水对地层造成的影响,从分析马寨油田地质特征,注体,开采现状以及注入水,产出水水体性质入手,研究了注入水,产出水中多种离子变化规律,对地层结垢,渗 率的影响,与地层矿物,地层水的配伍性。  相似文献   

9.
鄯善油田经过10多年开发,地层水的分布状况变得比较复杂。近期新钻加密井发现三间房组油藏油水界面分布特征与开发初期所认为的情况有明显差别,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特点。对油水界面变化情况及地层水矿化度、化学成分、水型等资料分析表明:自北向南地层水矿化度逐渐升高,水型也由NaHCO3型逐渐过渡到CaCl2型。通过对地层水中不同类型离子的组合特征及含量变化分析,结合邻区地层水分布特征,认为造成目前油水界面分布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地下存在一个水动力系统,自西北部侵入鄯善油田,使西区、北区油水界面严重抬升,地层水矿化度及化学成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为油田确定今后新钻加密井的井深及提高水淹层解释的符合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分析油水界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陆相断陷盆地浊积扇体的发育受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古地貌等多因素的控制.以断陷湖盆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缓坡带东风港油田为例,在系统调研和大量实际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陆相浊积扇规模小、分布分散、呈多层薄层状、识别和预测十分困难的特征,建立断陷湖盆缓坡带浊积扇沉积的"叠置扇模式"."叠置扇模式"具体表现为"垂向叠置,扇上有扇;侧向迁移,扇外有扇".在油气勘探中,根据"叠置扇模式"的发育特征和控制要素分析,可以更好地预测有利勘探开发目标.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东风港油田大量小型浊积扇的成功勘探开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塔河三叠系砂岩油藏为块状底水油藏,与中国其他砂岩油藏相比,其埋藏深、底水能量强,具有油藏温度高、矿化度高和钙镁离子含量高的特点,进入开发中后期以后油井水淹现象严重,低产低效井多,由于高温高盐的特征,一般的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很难适用。在调研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塔河底水砂岩油藏实际特点,开展了氮气泡沫驱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氮气泡沫驱的可行性,并在现场进行了先导试验。实践表明,氮气泡沫驱技术是底水砂岩油藏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手段。  相似文献   

12.
潜江凹陷盐间页岩地层是中国潜力巨大的高效烃源岩,在高封闭性、强蒸发、干湿气候交替环境下形成的。页岩油以吸附态在页岩地层中储存,潜江凹陷页岩油储量丰富,广泛发育的盐韵律层系为页岩油的开采造成较大困难,盐间页岩储层含盐量高,盐间页岩中的盐遇水后会发生溶解等强相互作用,导致孔隙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然而目前对于盐间页岩中盐的赋存状态及含量尚不清楚。深入研究潜江凹陷盐间页岩盐赋存状态,对实现页岩油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云质页岩、钙芒硝质页岩和泥页岩3种盐间页岩油储层样品,通过肉眼、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盐晶体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建立起一种定量评价页岩储层盐离子扩散能力的方法。结果显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盐离子主要以晶体的形式分散于岩石内部,是岩石骨架结构的一部分。白云质页岩中盐晶体主要以团状聚集的形式存在,钙芒硝质页岩中盐晶体颗粒分布较为均匀,泥质页岩盐晶体主要充填于层理弱面中。浸没在水中的盐间页岩中的盐离子迅速溶解并扩散进入水中,溶液电导率从初始电导率G_0开始缓慢增加,初期增加较快,后期曲线逐渐趋于平缓。然而,溶液电导率与时间t的平方根的线性关系较差,这与盐间页岩盐晶体溶解影响了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到了盐离子的扩散速率有关。钙芒硝页岩盐离子扩散速率最大,约为白云质页岩的1.5倍,约为泥质页岩的3倍。此外,盐间页岩油储层的离子扩散速率大大高于海相、陆相页岩气储层,为15~45倍。理解盐间页岩的盐赋存特征对认识页岩油储层与水的相互作用和提高页岩油的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山岩油藏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其数量与规模都既少又小。我国的火山岩油藏主要分布在新疆,这些油藏注水开发已有数年,其动态特征表现为:油井产能高低悬殊;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快、油藏无稳产期;注水井吸水差别大;注水开发时少数油井水窜水淹严重、而多数油井长期不见注水效果;油藏采收率多在8%~13%之间。上述注采特征与油藏裂缝发育、非均质性极强的地质特点是相一致的。根据上述特点,建议火山岩油藏的开发应慎重注水,重点做好高产井管理,水窜严重的井组采取停注或间注等方式进行开采。  相似文献   

14.
对新场地区气田水的产出特点、产量和水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该气田水有用组分含量丰富,碘、溴等可回收利用,并结合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提出气田水的处理途径是综合利用或向地下回灌。研究认为川绵39井地质条件优越,应是回灌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5.
注水开发工艺技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渗透油藏开发难度极大,主要表现在自然产能很低,甚至没有自然产能,不采用增产措施,根本无法投产,更谈不上正常开发。合理高效地开发低渗透油藏需要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这是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本文首先研究论述了低渗透油藏在学术上的界定范围、分类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并介绍了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开发特征以及保证油藏有效开发的注水工艺技术;然后根据注水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分层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并对目前我国正在应用的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本文以长庆油田为例对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反应的特点及我国油田地层的实际情况 ,通过合理简化 ,在分清主要反应和次要反应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化学反应平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并运用新模型进行了实验室岩心驱替的数值模拟。与国外化学驱软件UTCHEM的计算结果对比 ,该模型的计算速度及稳定性有所提高 ,并有一致或相似的规律。针对我国油田地层水中镁离子含量少的特点 ,利用新模型讨论了地层水中镁离子对化学反应平衡及驱油效果的影响 ,分析了碱耗的原因 ,提出在实际油田数值模拟过程中 ,当镁离子浓度比钙离子浓度低一个或一个以上数量级时 ,可以不考虑镁离子的相关反应 ,这样既能提高运算速度又能保证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下第三系各盆地间有孔虫化石的分布具有纵向上的不等时性,盆地内具有横向上的不连续性,并且有孔虫的分异度和丰度较小,壳体微小、形态强烈变异,与广盐性陆相生物共生.对盐度地化指标的分析表明,有孔虫化石仅出现于高盐度沉积时期,而不出现于最大水进期.这些特征都说明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有孔虫的生活环境为陆相咸水湖泊.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盆地是华北陆块西部大型沉积盆地,其西缘,南缘均为中国大陆板块内部重要的地质分界线,由于古生代一中、新生代以来华北陆块与其相邻的各构造单元之间的拼贴作用,致使盆地内先后经历了至少四期迭加的构造活动,它们是1)早—中元古代的北北东向构造;2)古生代—中三迭世的近东西向构造;3)晚三迭世的近南北向构造和4)中侏罗世以来的整体掀斜构造。这四期构造活动依次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时代和地区油气的生成、迁移和聚集条件。对这些条件的正确认识,将对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注水开采原油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采油方式,它对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高效开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注水过程中由于注入水向地层推进,在储层内会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从而导致储层中流体渗流阻力增加和渗透率下降,造成地层污染。通常,人们通过试井手段来进行储层污染评价,但仅限于井筒周围附近地带,试井得到的地层参数反映的也只是近井地带的性质。对于深部储层特性,特别是储层深部污染的诊断却没有深入的研究。从典型的实例出发,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在试井曲线上的反映,并定性分析了储层深部污染的原因,得出了用试井手段评价注水过程中对储层深部伤害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切实有效,能有效指导油田注水开发,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无机膜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较高的机械强度以及可在高温等苛刻条件下使用等优点,使其在脱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膜除了传统的陶瓷膜外,碳基材料等由于其可调的纳米结构以及优异的性能,逐渐成为无机膜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种类无机膜的特性,拓展无机膜材料在脱盐中的应用.首先对无机膜的分类、理化性质、制备方法、盐滞留机理进行阐述;其次重点对无机膜在脱盐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最后对其未来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