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玻碳电极为基体,制备了Nafion修饰电极,研究了Fe~(3+)在该电极上的阴极溶出伏安特性,并1用于痕量Fe~(3+)的测定。本方法在10~100ng/ml范围内Fe~(3+)的浓度与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行七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8%,回收率为95.1~101.9%。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F~-电极间接测定工业谷氨酸中Fe~(3+)的方法,可测范围10~(-1)~10~(-5)M,精密度0.7%,回收率97%~101%,方法适于生产过程中控快速分析。扩大了F~-电极在生物化学有色溶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温熔融法在Sb_(12)Ge_(28)Se_(60)玻璃中掺0~2%(at)铁,电导率增加7个数量级。根据ESR的测定结果,电导率激增是由于铁在玻璃能隙中形成了Fe~(2+)(d~6)施主能级。用掺铁玻璃制成了对Fe~(3+)离子在10~(-5)~10~(-1)mol/L浓度范围线性响应斜率为58.3 mV/mol·L~(-1)的电极。该电极在强酸性溶液中十分稳定。根据半导体玻璃的能带模型以及XPS的实验结果,提出了该硫系玻璃电极的选择性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4.
按照PbO_2电极具有高的氧化电位和氧析出超电位,我们研究了以PbO_2代替pt作阳极的可能性.在硫酸介质中,将其用于屯生Co~(3+)、Ce~(4+)、MnO_4~-等强制氧化荆,恒电流库仑法滴定Fe~(2+)、Ti~(3+)、C_2O_4~(2-)等离子,在选定的条件下电流效率可达100%。方法用于硫酸中微量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定碘离子的化学发光分析法:以过量的 Fe~(3+)氧化Ⅰ~-,定量生成 Fe~(2+),利用 Fe~(2+)—O_2—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生成的 Fe~(2+)以确定Ⅰ~-的含量.方法的检出限是1.8ppb Ⅰ~-,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10~(-7)~1×10~(-5)M I~-,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已用于一些水样中Ⅰ~-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用电位扫描法和旋转电极技术,研究了铁离子在铂电极和玻碳电极上的还原行为.结果表明该还原反应的可逆性明显地依赖于相伴阴离子的本性,在含SO_4~(2-)、NO_3~-、阴离子的溶液中,反应并非完全可逆,当溶液合Cl~-、CN~-离子时,电极反应是可逆的,而在F~-、C_2O_4~(2-)、Cit~(3-)、CNS~-、P_2O_7~(2-)等离子存在时,反应是不可逆的.实验证明,Fe~(2+)离子还原时,电极表面有吸附膜生成,此膜对H~+的放电析出有催化作用.从旋转电极实验求得1.0mol·dm~(-3)KCl溶液中,Fe~(3+)离子的扩散系数D_(Fe~(3+))=(7.9±0.1)×10~(-6)cm~2·s~(-1),标准速度常数k=(2.5±0.2)×10~(-3)cm·s~(-1).  相似文献   

7.
利用ZrO_2(Y_2O_3)固体电解质管集成构建Pt,O_2(air)|ZrO_2作为参比电极的电化学电池,采用循环伏安法在1273、1323、1373、1393K温度下对溶解0.5%Fe2O3的CaCl2-NaCl共晶熔盐中Fe~(3+)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Fe~(3+)在Pt电极上的还原机理,并计算了电极反应交换电子数、Fe~(3+)扩散系数与Fe~(3+)扩散活化能等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熔盐中Fe~(3+)在Pt电极上还原为Fe的反应是一步还原并受扩散控制的可逆过程;随着温度升高,Fe~(3+)扩散系数增大,Fe~(3+)扩散活化能为97.91kJ·mol-1。另外,本实验测得的Fe~(3+)扩散系数与文献值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认为利用该电化学电池装置研究溶解有Fe2O3的CaCl2-NaCl溶盐的电化学行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电位法,采用银基球型汞膜电极为指示电极,大面积银片电极为参比电极和883型极谱仪,阳极溶出法测定大量铁存在下的土壤样品中痕量镉。试样经酸分解,直接在pH=5.0的硫酸——醋酸钠介质中,选择适当的电解富集电位及阳极溶出电位进行扫描,选择适当的电极更新电位及更新时间,则得溶出峰电位为-0.5V,测定灵敏度高达5.0×10~(-10)g,相对误差小,效果良好。共存离子Fe~(3+)、Fe~(2+)、Al~(3+)、Zn~(2+)、Pb~(2+)、Cu~(2+)、PO_4~(3-)、Cl~-、NO_3~-等对镉的测定干扰不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利用钒(V)催化溴酸钾氧化乙基紫褪色反应,建立了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1.6μg/L,检出限量为0.2μg/L,钒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24%~2.78%。Mn~(2+)、Cu~(2+)、Fe~(2+)、Fe~(3+)、Cr~(3+)、Pb~(2+)的干扰为50倍,K~+、Na~+、Ca~(2+)、Mg~(3+)、Cl~-、I~-等100倍以上无明显干扰。本法可以直接用于水样测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了 Hg~(2+)的一种新的催化测定方法,根据 Hg~(2+)催化 Fe(CN)_6~(3-)和CyDTA 的取代反应,采用固定时间法,用氰离子选择电极进行监测.该指示反应在pH4.5的醋酸盐缓冲液和75℃下进行,反应15分钟后,用冷水冷却使其终止.在 NaOH介质中测定由催化取代反应中释放出来的氰离子.电位差ΔE与 IgC_(Hg)在5×10~(-8)~1×10~(-5)mol/L 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测定结果与光度法十分相符,平均回收率为98%.  相似文献   

11.
以金属铅为基体电极,用电化学氧化手段修饰铅电极表面,制备了铅基PbSO4化学修饰的电极。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在选定条件下,对SO离子有近似能斯特响应,是一种的SO电化学传感器,并将该电极用于水泥试样中SO3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十六烷基吡啶-高氯酸根及十六烷基吡啶-高碘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性能,讨论了电极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
脑电电极是脑电采集系统的第一环节,高效便捷稳定地获取脑电信号是研究脑科学的重要保证.从传统的Ag-AgCl湿电极到石墨烯干电极、多孔陶瓷半干电极,检测电极的发展已经获得长足进步.介绍了脑电采集系统的结构、脑电极的分类方法和各类电极的近期研究成果及专利,并讨论了电极新型材料的选取、更优结构的设计以及先进加工制备工艺,最后分析了脑电极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对脑电采集电极的学习及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制成功一种为小型国产或进口发酵罐配套的FCY-4型敞口式耐消毒溶氧电极。经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接近或超过进口电极。通过应用于多种罐及品种的发酵,发现本电极与进口罐上的原配电极所走的溶氧曲线均具有很好的同步性和一致性。能正确反映发酵过程中的溶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因素对三维电极体系电极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应器采用颗粒状活性炭为填料,中间位置添加隔膜,研究了不同条件下三维电极体系电极电位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维电极阴极和阳极区靠近隔膜处的电极电位绝对值明显高于靠近两极处的电极电位,且阴极和阳极区电极电位绝对值都随外加电压的增大而上升.阴极板材料性质决定了阴极板电极电位的高低:阴极板材料还原性能愈强,其极板电极电位负值绝对值愈大;阴极板材料还原性能愈弱,其极板电极电位负值绝对值愈小.不同厚度隔膜处理不会影响极板电极电位高低,也不会影响阳极反应区电极电位大小,但能提高三维电极体系还原区的还原能力.与低浓度的反应溶液相比不仅提高了阴极反应区电极电位,还能影响极板电极电位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应用阵列电极测量不同阴离子介质中有机涂层/铁电极界面电位分布图,研究腐蚀发生、发展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腐蚀优先发生在有机涂层/铁电极界面边缘.涂层一旦破裂,在Cl-介质中腐蚀很快发生并不断发展,在NO-3介质中腐蚀也很快发生,一段时间后就逐渐受抑制,而在CO2-3介质中腐蚀不发生.与常规电极相比,阵列电极能给出更详细的腐蚀界面的电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玻碳电极表面的激光预处理系统,以及处理后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电极稳定性好,并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8.
 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需要研究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情况,以了解大脑产生、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机制。植入式神经微电极作为一种传感器件,是时间分辨率最高的神经电活动传感手段之一。介绍了国内外几种主要的植入式硅基神经微电极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分析表明,未来通过不断结构优化和改性修饰,特别是在高通量的神经记录方面,通过与同样基于硅材料的电路的集成,硅神经微电极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相容性,解决大规模的电极通道体内外传输与连接问题,实现对神经元的在体大规模长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19.
MnO2电极双传输线模型和交流阻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nO_2电极是由宏孔和微孔组成的多孔电极,为了描述多孔性质建立了双传输线数学模型,并给出电极阻抗和界面电位分布函数的计算方法,还设计出一种模拟电池,并通过交流阻抗实验确定了双传输线参量,讨论了MnO_2电极利用均一性同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端基为季胺盐的聚氯乙烯(PVC—QA)的合成,并以此做为十二烷基苯磺酸根离子的选择性电极敏感膜,电极响应的线性范围是5.6×10~(-6)~5.5×10~(-3)mol/l,响应斜率是52mV/Pa,漂移小于0.5mV/h,pH适合范围是6.5~8.5。本文还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PVC—QA为敏感膜和以(PVC+游离季铵盐)为敏感膜在性能和机理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