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树赟 《广东科技》2012,21(23):180-181
氧化铜矿石,是一种难以综合回收利用的矿石。根据氧化铜矿的组成及其特征,提出了氧化铜矿石选矿回收工艺中值得考虑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案的对比,来确定较为合理的选矿回收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氧化铜矿石,是一种难以综合回收利用的矿石.根据氧化铜矿的组成及其特征,提出了氧化铜矿石选矿回收工艺中值得考虑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案的对比,来确定较为合理的选矿回收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从铜矿石(或铜精矿)制取硫酸铜全湿法工艺流程。试验证明,在最佳条件下,可获得一级硫酸铜,铜矿石的铜浸出率98.32%,铜回收率95%,该工艺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和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从含硫浸出渣中回收元素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硫化锌矿在酸性氯化物溶液中氧化浸出产生的残渣进行了提硫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硫化铵溶液从这种残渣中回收元素硫不仅技术可行、流程畅通,而且各项工艺指标较好。在试验研究条件下,硫化铵溶液处理该渣的溶硫率大于99%,热解提硫率大于93%,硫总回收率在92%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硫化铵溶硫——热分解提硫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回收元素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电解铜是市场紧俏物资,海绵铜是生产电解铜的原料之一,每吨价在13500元以上。村、乡办小厂可就近利用本地小型铜矿资源生产海绵铜,效益是显著的。本方法的特点是工艺简单、投入少、见效快,生产出的海绵铜含铜量在80%以上。 一、生产原理 1.用氧化态铜矿生产,系将铜矿石粉碎后,使其中所含的碱式碳酸铜被硫酸浸出而成硫酸铜,再让铁置换硫酸铜中的铜而生成海绵状铜沉淀。反应式如下: CuCO_3·Cu(OH)_2+H_2SO_4→CuSO_4+CO_2+H_2 CuSO_4+Fe+Cu↓+FeSO_4 2.用硫化态铜矿石生产,系将硫化态铜矿中的硫酸铜经焙烧而成硫化铜或氧化铜,再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然后用铁置换铜而生成海绵状铜。  相似文献   

6.
江西东乡枫林铜矿床上部为铁鸽矿体,下部为硫化铜矿体。1966年以来对上部的硫化铜主矿体基本采尽,而上部铁鸽矿体仍处于采空区而被废弃。下部铜硫矿体的采矿方法是采用尾砂充填,采空区上部未出现大面积沉陷和崩落。经实验测试,上部铁鸽矿体原矿品位WO3为0.425%,选矿回收率达36.47%,综合回收品位可达0.155%,已相当于国家储委规定钨的最低工业品位。随着选矿科学技术的发展,选矿回收率会有提高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金氧化矿石与原生矿混合配矿,在"一粗、二扫、二精、中矿返回再磨"的浮选工艺的基础上,经药剂制度的适当调整,回收率达到86.51%。实现了氧化矿石和低品位矿石通过浮选工艺加以回收的可能性,并取得了良好的选矿生产指标,使矿产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堆浸工艺对贵港新民矿区的氧化矿和混合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贵港新民矿区混合矿和氧化矿中的铜、银采用堆浸回收工艺可以得到充分回收,铜的平均回收率为80.02%,银的平均回收率为74.70%,可回收的铜是664.65t×80.02%=531.85t,银是9.54t×74.70%=7.13t,已经达到铜、银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用黄铜矿生产硫酸铜的湿法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荣宝  王本义 《安徽科技》1997,(5):50-50,56
硫酸铜的生产工艺,根据原料来源的不同分为电解液法、废铜法、氧化铜法、白冰铜法等。由于市场对铜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金属铜原料价格暴涨,硫酸铜生产几乎无利可图。以铜矿为原料生产硫酸铜,是当今引人注目的课题。在铜矿资源中氧化铜矿和辉铜矿储量较少,大量的是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于自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青海某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在选矿过程中铜铅锌难分离的问题,试验采用优先浮选流程以及再磨工艺,使用无毒抑制剂使铜与铅锌得到有效分离,获得合格铜精矿。闭路试验获得铜精矿铜品位为20.12%、回收率为87.37%,铅锌混合精矿铅+锌品位为48.49%,铅回收率为76.90%,锌回收率为82.76%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1.
前言据美国矿业局一九七四年的资料,世界铜矿(金属)储量,已经探明的为37180万吨,潜在资源为47260万吨。其中硫化矿约占80%,因而从硫化矿生产的铜占铜产量的大部份。炼铜技术的发展动向是湿法在同火法竞争,例如,世界湿法炼铜的比重,由一九六八年的3%增至一九七五年的15%,一九八○到达40%左右。这是因为:目前炼铜工业已愈来愈面临着低品位和复杂矿的处理,而湿法对这类矿石的适应性比火法要大,靠近单一的小矿,建立小规模的湿法厂更为经济;此外,火法处理硫化铜矿,均不  相似文献   

12.
以赞比亚某低品位难处理铜钴矿石为研究样本,采用全湿法冶金方法,开展新工艺研究.研究可知:矿石Cu,Co和S质量分数分别为1.270%,0.071%,0.022%.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为假孔雀石和少量的孔雀石.钴矿物主要为钴锰矿和水钴矿,在褐铁矿和黑云母晶体中有少量铜、钴,矿石中铜钴元素赋存状态极其复杂.最佳的浸出条件为粒度小于74μm的矿粒所占比例70%、浸出温度65℃、浸出时间4 h、矿浆质量分数30%、硫酸加入量55 kg·t-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可达74.34%左右,钴浸出率可达43.32%左右.充分利用萃余液中的硫酸可降低酸耗,硫酸用量减少20%以上.在搅拌浸出过程中加入适量还原剂Na_2SO_3或FeSO_4,可将钴的浸出率从43%提高到78%.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分析、扫描电镜、MLA分析仪等方法对福建某铜钼矿进行工艺矿物学性质研究. 结果表明:该矿石中铜含量为0.20%,钼含量为0.0296%,二者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属于低品位铜钼硫化矿;矿石中铜矿物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钼矿物主要以辉钼矿的形式存在,二者的嵌布粒度较细,且与脉石矿物共生密切.  相似文献   

14.
前言据美国矿业局一九七四年的资料,世界铜矿(金属)储量,已经探明的为37180万吨,潜在资源为47260万吨。其中硫化矿约占80%,因而从硫化矿生产的铜占铜产量的大部份。炼铜技术的发展动向是湿法在同火法竞争,例如,世界湿法炼铜的比重,由一九六八年的3%增至一九七五年的15%,一九八○到达40%左右。这是因为:目前炼铜工业已愈来愈面临着低品位和复杂矿的处理,而湿法对这类矿石的适应性比火法要大,靠近单一的小矿,建立小规模的湿法厂更为经济;此外,火法处理硫化铜矿,均不可避免地产生 SO_2及有害微尘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为严格控制污染,将被迫转向湿法冶金。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对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非常规湿法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种方法都已进入工业化生产或半工业试验阶段。氯盐浸出硫化铜矿提取金属铜,就是  相似文献   

15.
生物浸出回收低品位硫化铜矿中的铜金属具有操作简单、低能耗、节约经济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效率低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为了促进生物浸出效率,研究了强制通气条件下的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的铜浸出率、细菌群落动态演替等特征。结果表明,适当的通气可提高细菌浓度和铜浸出率。在通气时间为4 h·d?1时,浸矿14 d后的细菌浓度和铜离子浓度最高,分别为7.61×107 个·mL?1和704.9 mg·L?1。实验可得,吸附细菌在浸矿过程的前7 d起着重要作用,而自由细菌则是在第8 d到第14 d占主导地位。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浸出过程Fe3+水解形成钝化层所致,抑制了吸附细菌与矿石的接触。同时,通过16S rDNA分析可知,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对低品位硫化铜矿生物浸出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化学选矿的方法研究了氧化铜矿形态学特征对铜浸出率的影响.以硫酸为浸出剂对某氧化铜矿的两种矿样进行酸浸试验.分别研究浸出剂用量、浸出时间以及料层厚度等影响因素.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原矿和尾矿中铜的形态学特征,即A矿样中铜矿物以薄膜的形式覆盖在脉石矿物表面;B矿样中铜矿物呈颗粒状与脉石矿物共生.酸浸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A矿样的铜浸出率要远高于B矿样.这是因为A矿样中铜矿物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与硫酸的接触面大,反应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7.
矿石粒径是影响次生硫化铜矿中铜浸出率的重要因素。为了考察矿石粒径对次生硫化铜浸出规律的影响,进行不同矿石粒径条件下的细菌浸矿摇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粒径与溶液pH成反比,含大粒径矿石的溶液pH变化比含小粒径矿石的溶液pH大;浸矿46 h内,矿石粒径对细菌浓度的影响不显著,浸矿46 h后,细菌浓度与矿石粒径成反比;粒径较小的矿石浸矿反应迅速,铜浸出率峰值较小;粒径较大的矿石浸矿反应缓慢,铜浸出率峰值较高;浸矿150 h时,矿石粒径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可以忽略;浸矿180 h后,矿石粒径0.098r≤0.125 mm的溶液中铜浸出率可达74.37%;利用Origin拟合和方程推导,获得矿石粒径、铜浸出率与浸矿时间关系方程。  相似文献   

18.
贵州水城新发现米箩铜矿点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城新发现米箩铜矿点地层、构造、矿石矿物、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做了较系统的分析,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示踪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该铜矿点矿石矿物主要由孔雀石、次为铜蓝组成,矿体呈似层状产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组的第三段上部气孔状玄武岩中;另外,铜矿点发生过两期矿化,其中晚期的硅化、方解石化成矿作用占主导地位。米箩铜矿点与滇黔交界处玄武岩铜矿的各种地质特征相似,属于典型玄武岩铜矿。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通过选矿技术提高硫精矿质量,可解决烧渣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黄铁矿进行了提高硫精矿质量的工艺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矿石经合理的选矿工艺都可获得高质量的硫精矿。铜硫矿石可获得硫精矿品位48.85%,含砷0.178%,硫回收率达89.86%;硫金矿石获得了硫精矿含硫48.41%,含砷0.38%,硫作业回收率82.00%;多金属硫化矿闭路结果可获得硫精矿硫品位为48.94%,含砷为0.44%,回收率为55.30%的良好指标。可研分析表明,当硫精矿品位≥45%时,焙烧所得硫酸烧渣铁含量达60%以上,直接作为铁精粉利用,实现无烧渣排放,也实现了硫铁双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含金矿石常规浮选时金在磨矿-分级回路的损失原因,根据湘西金矿沃溪选矿厂磨矿-分级回路中金的分布情况,提出了闪速浮选工艺,确立了闪速浮选的流程结构.根据小型试验室试验和工业试验研究,指出闪速浮选是强化粗粒金及含金硫化矿及早回收、大幅度提高金回收率的有效工艺.在湘西金矿磨矿-分级回路中引入闪速浮选工艺,能提高金回收率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