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纹巴非蛤雌性生殖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纹巴非蛤雌性生殖腺中的卵巢由生殖管和输卵管构成.生殖管反复分枝形成生卵小管和其末端膨大的生殖泡囊状结构.卵巢壁薄,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单层上皮和薄层肌肉组成,它有许多延伸物伸入卵巢中把卵巢分成一个个不规则小区(即分枝的管状结构,或卵巢小管).内生殖上皮不断增殖产生生殖带,其中含有卵原细胞等各阶段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的发生可根据卵细胞、细胞核及核仁的大小形态和卵黄积累情况分为:1.卵原细胞期;2.初级卵母细胞期;3.次级卵母细胞期;4.卵黄合成初期卵母细胞;5.卵黄合成中期的卵母细胞;6.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7.卵母细胞成熟期.发育早期卵母细胞的核仁出现核仁排出物,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本文还报道了波纹巴非蛤卵巢中独特的卵子退化现象.卵巢的发育有季节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组织学方面研究了白棘三列海胆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其性腺发育分期.结果表明,白棘三列海胆的生殖腺为5列,由系膜悬挂于各生殖腔内.卵巢为滤泡型,在滤泡的边缘为卵原细胞和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而在滤泡的内部为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卵黄形成后期卵母细胞和成熟卵细胞,当卵母细胞内的卵黄完成积累后,经两次成熟分裂,分裂为成熟卵子.精巢也为滤泡型,精原细胞由滤泡壁原始的生殖细胞产生,进而依次发育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白棘三列海胆生殖腺发育周期可分为:恢复期、生长期、成熟前期和排放后期,通过解剖观察及组织切片显示,全年中除5月份之外,其余各月份均可进行白棘三列海胆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3.
椭圆背角无齿蚌卵子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石蜡切片技术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学方法及超薄切片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较系统地研究了椭圆背角无齿蚌卵细胞的发生、发育与成熟过程的细胞学特征:原始生殖细胞在滤泡壁上分裂增殖,成为卵原细胞、卵原细胞发育、膨大成为卵母细胞而排入滤泡腔。在滤泡腔中卵母细胞不断地进行卵黄的合成与积累,体积继续增大。最后成熟的卵母细胞,在未完成减数分裂的情况下直接排入外鳃叶腔,与随水流入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在观察的基础上,作者比较分析了双壳纲淡水贝类生殖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特征,着重讨论了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双核仁现象与卵黄发生,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阻断与重新起始。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以及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表明: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组成;输卵管壁由外膜及管壁上皮组成;受精囊分为伸展腔和皱缩腔,二者囊壁上皮结构不同,并有周期性变化。卵子发生根据卵细胞、细胞核及核仁的大小形态、核质比(NP)和卵黄积累情况可分为:1.卵原细胞期:2.小生长期;3.大生长期;4.成熟前期和5.成熟期。卵巢发育则根据第一批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卵巢长度及颜色分为五期,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5~7月为延缓期;8~11月为对数增长期:12~4月为稳定期。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以及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周年变化表明:卵巢壁由外膜及内生殖上皮组成;输卵管壁由外膜及管壁上皮组成;受精囊分为伸展腔和皱缩腔,二者囊壁上皮结构不同,并有周期性变化。卵子发生根据卵细胞、细胞核及核仁的大小形态、核质比(NP)和卵黄积累情况可分为:1.卵原细胞期;2.小生长期;3.大生长期;4.成熟前期和5.成熟期。卵巢发育则根据第一批卵细胞的发育情况、卵巢长度及颜色分为五期,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5~7月为延缓期;8~11月为对数增长期;12~4月为稳定期。  相似文献   

6.
西施舌生殖腺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导了西施舌生殖腺发育的季节性变化。根据滤泡发育程度,生殖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状态及其在滤泡中数量的多寡,把生殖腺的发育过程分为五期:(1)增殖期;(2)生长期;(3)成熟期;(4)生殖期;(5)休止期。生殖腺的季节性变化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性腺发育最适宜的水温是20-24℃。据此作者认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精养亲贝的重要时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诱导亲贝排放精、卵的可能期。作者也观察到西施舌的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对粗糙沼虾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卵巢壁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组成.输卵管壁由外膜和管壁上皮组成.根据卵细胞及其细胞核、核仁的形态以及卵黄发育情况,将卵子发生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并对不同时期的输卵管壁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十次取样调查,对江苏启东市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种植区潮间带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itensis)生物量及其分布区域进行了研究,在详细调查了该市双齿围沙蚕1983—1990年以来出口量、采集量及采集方法之后,结合双齿围沙蚕生物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大米草种植区双齿围沙蚕生物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摸清有孔团水虱的繁殖特性,对团水虱的防控和消杀,以及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探讨其繁殖期时间。结果表明,有孔团水虱的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卵原细胞、无卵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和成熟期卵母细胞。其中:无卵黄卵母细胞又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亚期;卵黄发生卵母细胞可分为卵黄开始沉积时相和卵黄充满时相2个亚期。受精后发育的胚胎存在于母体内。周年调查表明:有孔团水虱雌性体内全年存在着各时期的卵母细胞或胚胎;2-3月无成熟期卵母细胞或胚胎出现。结合全年各期卵母细胞分布以及胚胎和幼体情况判断,广西红树林区有孔团水虱的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1月。  相似文献   

10.
1978年江苏省在沿海许多区段潮间带大规模扩种了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C.E.Hubbard),大米草种植区域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大量增加,已经成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生物资源,每年都有相当数量活沙蚕出口。根据1987年11月到1989年5月在启东大米草种植区潮间带十次采样资料分析,双齿围沙蚕的最高生物量出现在5月中潮带Ⅱ区1层区域,达175.16g·m~(-2),3—5月生物量增长迅速,6—8月多数个体随潮水入海繁殖,生物量骤减。双齿围沙蚕主要生活在0—20cm 深的土壤上层,多缠绕在大米草地下组织的周围。  相似文献   

11.
双齿围沙蚕摄食自然沉积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肠道内含物的分析方法,测定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摄食沉积物时的颗粒选择性和摄食效率.结果显示,双齿围沙蚕摄食时偏向于摄食较小粒径的颗粒,该结论符合底栖动物最佳觅食模型;双齿围沙蚕饱食沉积物所需时间较其他多毛类短,2.5 h左右,摄食周期大约7h.单位体重摄食率(以干重计)为(0.469±0.196)g/(g·d),比报道的其他多毛类摄食率低.与同类研究相比,文中还对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学染色观察以及生物学测量与统计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成熟蚁后的性腺发育以及卵子发生各阶段生殖细胞发育程度进行了研究,并与分飞繁殖蚁的性腺发育进行了比较。蚁后和分飞繁殖蚁性腺发育大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卵巢纵切面长度之比为3.5∶1,宽度之比为3∶1,蚁后卵巢体积约是分飞繁殖蚁的19倍。蚁后在一个卵巢组织切面内卵巢管卵原区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分化期卵原细胞,有130±9个;生长期卵母细胞有99±6个以及卵黄期卵母细胞有27±4个;而分飞繁殖蚁具卵黄的卵母细胞仅有3±1个。蚁后与分飞繁殖蚁相比,卵子发生的各个阶段的生殖细胞数目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在新建巢群至成熟巢群的过程中,即由分飞繁殖蚁向蚁后发育的过程中,卵巢呈现逐渐增大以及生殖细胞增多的趋势,其生殖能力也逐步增强;成熟蚁后强大的产卵能力与其发达的卵巢以及庞大的生殖细胞数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发头裸腹溞的生殖腺进行组织学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发头裸腹溞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和雄性生殖孔组成.雄体的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5个时期;发头裸腹孤雌溞生殖系统由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和一对雌性生殖孔组成,根据卵母细胞核的大小及卵黄的累积情况等,将卵子的发生划分为4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子期.发头裸腹溞生殖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相对的原始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若干生态因子对双齿围沙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齿围沙蚕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围沙蚕属。其个体肥大,是优良钓饵及海水鱼、虾、蟹类的饵料,经济价值高,出口量大,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点产品之一。国外早已开展大面积养殖。我国近几年来也开始了养殖,但其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还未过关。双齿围沙蚕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虽有一些报导,但生态因子对其变态、受精、孵化、幼体发育和成体发育尚未见较系统的报道。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为该种的人工育苗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沙蚕亲体采自浙江慈溪市龙山镇沙蚕养殖场,经人工培育至异沙蚕…  相似文献   

15.
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浓硝酸微波消解双齿围沙蚕和日本刺沙蚕样品,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两种沙蚕中镉、铬、铜、铅和砷等重金属含量。该法的相对标准偏差20%,加标回收在85.0%~97.9%,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精密度好。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沙蚕对镉、铬、铜、铅和砷等重金属均具有蓄积作用,双齿围沙蚕较日本刺沙蚕蓄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口虾蛄精巢和卵巢的基本特征,并对卵巢进行了组织切片显微观察。结果认为,口虾蛄精巢由1对很细的管状结构组成,精子圆球形,无鞭毛。卵巢左右两叶,对称且相互粘连。卵母细胞发育分为生长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期和成熟期四期。卵巢发育分为未发育期、发育期、成熟前期、成熟期和产卵期五期。在发育期和成熟前期的卵巢中,左右两叶各有一个“S”形的“增殖中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舟山蚂蚁岛长沙塘双齿围沙蚕的生境、分布数量、食性和繁殖习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塘滩涂平坦,潮水涨退缓慢,年平均水温为15.6℃,盐度为20—30%,中潮区上部底质为细软泥沙,有机质含量平均4.14%,硅藻繁生,平均一平方米沙蚕密度为112条,生物量261克。该生境最适于沙蚕生活,高潮区数量较少,中潮区下部基本无分布。沙蚕的食物为有机质和泥沙,硅藻,极少量浮游甲壳类。繁殖期为4—9月,产卵高峰期为5—6月。产卵时水温为20.2℃,产卵后10—20多小时死亡。最后,还提出人工增养殖和资源保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鲫鱼血清中沉淀出免疫球蛋白(Ig)并层析纯化。纯化后的Ig加福氏完全佐剂和福氏不完全佐剂免疫大白兔制得特异抗血清。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母源性Ig最初时在Ⅳ时相早期卵中出现。在卵子的发育过程中,Ig遍布整个卵子并由卵膜至卵中心逐渐减少,其中卵膜内壁Ig最多。在心跳前期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性Ig存在于卵膜内壁、胚胎和卵黄中,至尾鳍形成期完全消失;首先是胚胎和卵黄中的Ig消失(心跳期),然后是卵膜内壁的IgM消失(尾鳍形成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Ig亦遍布于卵黄之中;其中,卵膜内壁含Ig最多;在胚胎和卵黄中无Ig集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经对双齿围沙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积调节能力研究,发现在盐度为107mmolCl·dm~(-3)以上的海水中,其调节能力较强,否则其调节能力显著下降。当环境中缺乏Ca~(2+)时,沙蚕的体积调节能力必然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